【技法簡析】
作為老北京的一種傳統文化,吆喝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深深烙進人們的心靈深處,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為了讓讀者更清晰地了解老北京隨處可聞、五花八門的吆喝,作者蕭乾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北京街頭淋漓盡致的吆喝聲,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文章圍繞吆喝從不同角度加以敘述描寫,使文章充滿了情趣。
一、從時間的角度寫從早到晚、一年四季吆喝聲的特點、內容。
吆喝,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要做得好也不簡單。文中運用簡練的語言描述了小販吆喝的必備條件:“氣力足,嗓子脆,口齒伶俐,咬字清楚,還要會現編詞兒,腦子快,能隨機應變。”然后具體介紹了一年四季、從早到晚的吆喝。一筆帶過賣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兒的吆喝聲之后,作者重點介紹賣餛飩的吆喝聲。作者細致描寫餛飩攤,突出其工藝過程透明,買者可以吃到最新鮮最熱乎的餛飩,照應了段首“餛飩喂——開鍋!”
作者還給了夜間乞丐一個“特寫鏡頭”:“顫音”“挑高了嗓子”“低音”……通過對聲音的細致描寫,刻畫出乞丐的身份及狀態。
在四季的吆喝聲中,作者把更多的筆墨用在了秋天的“喝了蜜的大柿子”和冬天的“烤白薯”上。“喝了蜜的大柿子”這一吆喝,運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誘人;而“烤白薯哇真熱乎”突出了白薯剛烤好的新鮮勁,引人想象。
二、從吆喝的目的和內容的角度描述各種各樣的吆喝。
“變著法兒吸引顧客”,這正是吆喝千奇百怪的根源所在。關于吆喝,無論是樸素的還是華麗的,無論是簡單的還是煩瑣的,無論是寫實的還是夸張的,都在于以口頭廣告的形式招徠顧客。“小玩藝兒賽活的”,夸張地形容出玩具的形象逼真;“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介紹了吃食的做法;“葫蘆兒——冰塔兒”寫出了“葫蘆”的晶瑩可人。無論是哪種吆喝都從各種角度展示、美化自己的貨物,抓住顧客的心理。
三、從吆喝的聲調、技巧、韻味的角度描述吆喝,展現吆喝的魅力。
小販吆喝的聲音因人而異,或細而高,或低而深沉。作者運用敘述的筆法將小販的吆喝聲與小時候家人的警告和親身經歷聯系起來,讓讀者感受到那吆喝聲好像就在身邊,更親切,更真實,充滿生活氣息。在作者看來,“合轍押韻”的吆喝最出彩,文中特意寫到賣蘿卜的吆喝——“又不糠來又不辣,兩捆蘿卜一個大”和乞丐的吆喝——“老太太(那個)真行好,給個餑餑吃不了。東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沒有餑餑賞碗飯”。這樣的吆喝,更有老北京的韻味,更能體現音樂的美感。
蕭乾在介紹這些吆喝聲時,是充滿了懷念之情的。各種聽起來煩亂的吆喝,在作者細致的敘述和描寫中顯得井然有序。那種對往事的美好回憶,至今想來仍忍俊不禁的情態也流露在了字里行間。
【延伸練習】
賣豬的場上,他們把小豬崽的耳朵提起來給買主看時,那種尖銳的嘶喊聲,使人聽來不愉快以至于牙齒根也發酸。
賣羊的場上,許多美麗馴服的小羊兒咩咩地喊著。一些不大守規矩的大羊,無聊似的,兩個把前蹄舉起來,作勢用前額相碰。大概相碰是可以驅逐無聊的,所以第一次訇的碰后,卻又作勢立起來為第二次預備。牛場卻單獨占據在場左邊一個大坪壩,因為牛的生意在這里占了全部交易四分之一以上。那里四面搭起無數小茅棚(棚內賣酒賣面),為一些成交后的田主們喝茶喝酒的地方。那里有大鍋大鍋煮得“稀糊之爛”的牛臟類下酒物,有大鍋大鍋香噴噴的肥狗肉,有從總兵營一帶擔來賣的高粱燒酒,還有城里館子特意來賣面的。假若你是城里人來這里賣面,他們因為想吃香醬油,都會來你館子,那么,你生意便比其他鋪子要更熱鬧了。
到城里時,我們所見到的東西,不過小攤子上每樣有一點罷了!這里可就大不相同。單單是賣雞蛋的地方,一排一排擺列著,滿籮滿筐裝著,你數過去,總是幾十擔。辣子呢,都是一屋一屋擱著。此外干了的黃色草煙,用為染坊染布的五倍子和櫟木皮,還未榨出油來的桐茶子,米場白濛白濛了的米,屠桌上大只大只失了腦袋刮得凈白的肥豬,大腿大腿紅膩膩還在跳動的牛肉……都多得怕人。
——沈從文《市集》
請從寫作手法(寫作角度)等方面對選段內容作簡要點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