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麟波
【摘要】我國的老齡化逐漸顯現,老年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也日益加劇,特別是心臟疾病呈劇增模式,如何提高心梗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成為醫務工作者日益關注的焦點,醫院對此引進先進的設備,提高專業人員業務水平,但是好多鄉鎮醫院的患者由于院前延遲,到達醫院時已經錯過了PCI、溶栓治療的關鍵時期,導致患者死亡。為此,本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導致心梗患者死亡相關因素進行探究。
【關鍵字】心肌梗死;溶栓;院前延遲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0.0.0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常常因為心肌急性缺血治療不及時導致嚴重的心律失常而至急性死亡[1],也是導致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等常常見病因,盡管由于現在醫療水平的提高,藥物的應用也更加規范化和科學化,特別是PCI技術的應用以來提高了生存率,但是心律失常仍是后期嚴重的并發癥和急性死亡原因。但是急性心急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仍是關注的焦點。
1 心肌梗死(AMI)患者多系統表現
AMI患者常常有心絞痛病史,當病人感到持續性心前區或胸骨后壓榨性疼痛時間超過半小時,一般發生心梗的可能性較大,有文獻報道,約1/3的患者無臨床癥狀[2],由此,忽視治療,極易造成患者死亡。大部分患者發病時有臨床癥狀,而前往醫院救治[3],這部分患者不只是有AMI的典型癥狀,甚至有消化、呼吸、循環、神經等系統的不同臨床表現;約1/3的患者表現為惡性、嘔吐、腹瀉、腰疼等而被誤診為急性胃炎、膽囊炎、胰腺炎而延誤治療而致死,近1/3的患者表現為咳嗽、喘憋甚至呼吸困難等,神經系統表現為肌無力、麻木、嗜睡等,由于以上表現,常常會延誤治療,危機生命。
2 心肌梗死(AMI)患者對治療方式的選擇
患者入院后除給予普通治療如:吸氧、服用阿司匹林、肌注杜冷丁、靜脈滴注安定等,此外還需要密切監測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體溫等,對符合溶栓治療的患者靜滴尿激酶100~150萬U,加入100 mL生理鹽水中,一般不超過30 min滴完,若治療過程中發生心臟驟停意外事件,需要趕緊心臟起博或送ICU治療,這樣在短期內治療效果尚可,但是介入治療在早期心梗患者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決定早期AMI治療的成敗,治療中也可以引起栓子脫落的風險,正因如此部分患者和家屬過分擔心風險而拒絕PCI,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間,達不到如期的治療效果,甚至患者治療不及時而死亡。
3 心肌梗死患者就醫醫院及院前就醫時間的影響
大部分患者都會就近就醫,受醫療水平的影響各級醫院的醫療水平參差不齊,在大部分鄉鎮衛生院不具備搶救急性心梗的條件,往往會影響搶救病人的寶貴時間,甚至導致病人死亡;或許部分患者及家屬直接前往大型醫院就診,由于路途遙遠或者前往醫院的路上病人體位及簡單的搶救措施不到位,都可能導致病情加重。有文獻報道,延遲院前時間延長對后期治療負相關[4],因此院前延遲對心梗病人至關重要,直接影響病人的預后。
近幾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心梗患者的發生率不斷提高,而如何提高的生存率和生活水平成為人民關注的焦點,心梗患者的治療不同于其他疾病,其治療效率主要取決于發病后得到及時正確治療的時間,可見對心梗患者來說時間決定一切,由于大部分患者對本病的理解僅限于科普知識層面,抓不住本病的治療重點,以至于在細小的環節浪費時間,耽誤治療,由此可見醫療衛生系統可以做一些公益性宣傳,科普大眾知識,老年人特別是冠心病患者有腰疼、腸胃炎、牙疼等表現時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做好預防工作,在疾病來臨之際,爭分奪秒將病人送往醫院,這樣才能提高心梗患者的救治率。
參考文獻
[1] 李 艷.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觀察與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0,19(21):210.
[2] 關暉勇.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特點分析[J].醫學信息,2011,6:2305-2306.
[3] 朱文玲,胡大一,等.急性心肌梗死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16.
[4] 劉克英,左保蓉,劉 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延遲就醫的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09,16(7A):32-34.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