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潔
【摘要】目的 探討完善基礎護理服務對提高優質護理質量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10月在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患者110例,采用數字隨機法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5例。其中常規護理應用于對照組的患者,細化基礎護理應用于實驗組患者,最終對護理滿意度情況綜合評價分析。結果 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率達到94.6%,對照組患者的滿意率僅僅為83.6%;對照組明顯低于實驗組,兩組患者滿意度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細化基礎護理服務效果明顯,可以有效提高優質護理服務質量,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關鍵詞】基礎護理服務;優質護理;護理質量;效果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0..01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醫療技術的進步,護理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優質護理服務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廣泛應用被越來越多的醫院重視,一般性的基礎護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對護理質量造成直接影響。我院對神經內科收治患者的基礎護理制度進行完善后顯著地提高了護理質量。因此,本文選取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患者110例,采用數字隨機法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常規護理應用于對照組的患者,細化基礎護理應用于實驗組患者,最終對護理滿意度情況綜合評價分析。研究的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10月在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患者110例,采用數字隨機法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5例。實驗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28~77歲,平均年齡(51.32±11.20)歲;就診時間3~17 d,平均就診時間(10.32±4.32)d。對照組男29例,女26例;年齡30~81歲,平均年齡(53.64±12.01)歲;就診時間~19 d,平均就診時間(11.52±6.11)d。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就診周期等,基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具體是將常規護理應用于對照組的患者,細化基礎護理應用于實驗組患者。實驗組患者的基礎護理內容包括:
1.2.1 細化管理構架
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首先優化神經內科護理工作中的護理人員排班模式,在排班的過程中需要對合理搭配護理人員,將經營豐富的高年資護士分配到神經內科的每個班次中,始終保持有1位高年資護士帶班,護理人員在其協助下進行工作,護理小組的護理質量得到提升。除此之外,還需要配備責任護士,護理組長應該具有較高的素質且豐富經驗,主要工作是負責監督和管理神經內科內危重癥患者,做好這些患者的服務,順利交接上下班前的重要工作。
1.2.2 提升專業技能
定期培訓護理人員,采取護理人員績效與日常考核掛鉤的機制,在基礎護理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技巧和專業技術。并且要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心,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職責,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
1.2.3 細節管理
制定護理管理手冊,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必須嚴格按照相關規章制度進行規范,使護理人員能認識到護理工作的重要性。
1.2.4 培養良好工作作風
一部分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的過程中缺乏耐心和細心,且會因為工作時間長及工作強度大而存在抱怨心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護理質量。這就需要加強對神經內科護理人員工作作風的整頓。落實細節管理,并對護理人員工作實行獎懲制,護理人員的積極性能夠大幅提高。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取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實驗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為94.6%,對照組患者為83.6%;實驗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3 討 論
對神經內科的基礎護理進行完善后,有效地解決了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缺陷。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護理人員的道德修養。護理人員通過定期培訓和學習后,能顯著提高患者的護理質量和操作技能。并且,護理人員通過考核能使其認識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使護理人員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實行獎懲制度能增加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使其盡可能的發揮主觀能動性。除此之外,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后,進行個性化護理服務,并建立在每位患者個體差異基礎上,隨著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提高,護理質量也得到大幅的提高。
綜上所述,完善基礎護理服務能夠顯著提高優質護理質量,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值得大量地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鐘慕賢,黎俊紅.完善基礎護理服務對提高優質護理質量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21):115-116.
[2] 赫 丹.完善基礎護理服務對提高優質護理質量的效果現察[J].醫學信息,2013,09(23):327.
[3] 厲帥齊.完善基礎護理服務對提高護理質量的效果觀察[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2(6):196-197.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