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龍
【摘要】目的 采用放射診斷鑒別肝血管良惡性腫瘤的效果。方法 在患者平靜狀態下采用三通管在患者手背進行靜脈注射,患者仰臥,激光線定位于股骨中上段,往頭部靜態斷層掃描,選擇感興趣區技術,之后使用計算機進行幀對幀對位融合顯示,取標準值。結果 經過病理診斷,確診為良性67例,惡性17例,誤診2例,準確率為97.6%(P<0.05)。結論 放射診斷鑒別肝血管良惡性腫瘤準確率高,對患者沒有損傷,在臨床上應該推廣應用。
【關鍵詞】放射診斷;鑒別;肝血管;良惡性腫瘤;效果
【中圖分類號】R446.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0..01
肝血管瘤如果早期沒有及時發現,很可能在后期發展為肝癌,對患者造成很嚴重的影響。在我國,肝血管腫瘤的發病率呈增長趨勢,年輕人也有一定的發病率[1]。隨著診斷技術的發展,發射診斷在肝臟中應用逐漸廣泛。本文選擇了肝血管腫瘤患者84例,研究采用放射診斷鑒別肝血管良惡性腫瘤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自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我院就診的肝血管腫瘤患者84例進行研究,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齡在32到71歲,平均年齡為(47.84±5.23)歲。所有患者均經過超聲引導下穿刺或者手術確診,其中,患肝硬化的患者有36例,患肝炎的有39例,其他病癥的患者有9例。腫瘤的最大直徑在0.6-12-5 cm,病灶深度在2.4-10.7 cm之間。對患者的各類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包括性別、年齡、癥狀等方面,結果顯示沒有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使用美國GE公司的Discovery LS產品,層厚為4.25 mm[2],顯像劑選用18F-脫氧葡萄糖,選擇light speed 16排螺旋CT[3],在患者平靜狀態下采用三通管在患者手背進行靜脈注射,劑量為5.5 MBq/kg18F-脫氧葡萄糖。讓患者靜臥1小時,排尿之后行CT顯像,患者仰臥,激光線定位于股骨中上段,往頭部靜態斷層掃描[4],在掃描的過程中,讓患者平穩呼吸,這樣才能掃描出來的圖像才能和PET更好地匹配,選擇感興趣區技術,之后使用計算機進行幀對幀對位融合顯示,取標準值。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進行觀察記錄,觀察指標分別為原發灶、淋巴結轉移情況、腔靜脈或者門靜脈癌栓。記錄患者腫瘤良惡性鑒別情況,誤診情況,計算經過放射診斷對于鑒別肝血管瘤良惡性的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錄入到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以百分數(%),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經過放射診斷,良性患者69例,其中肝血管瘤患者有4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有6例,肝血管內皮細胞瘤患者有6例,肝局灶性結節增生患者有5例,其他患者有12例;惡性患者有15例,其中,肝細胞型肝癌患者有7例,混合型肝癌患者有3例,膽管細胞型肝癌患者有3例,轉移性肝癌患者有2例。經過病理診斷,確診為良性67例,惡性17例,誤診2例,準確率為97.6%(P<0.05)。
3 討 論
肝臟是人體內非常重要的器官,有著很強大的功能,腫瘤在這里很容易滋生。肝血管腫瘤發生在干細胞或者肝內膽管上,我國人民患有肝血管腫瘤的幾率相對較高。肝血管腫瘤在發病的早期沒有明顯的癥狀,所以在初期很難診斷出來。在臨床上能夠發現的時候通常已經到了腫瘤晚期,對患者的治療及康復都有一定影響。近些年,甲胎蛋白影像在檢查時能夠看出對于肝血管腫瘤的檢出率有大幅度提高。
傳統的檢查方法主要是病理活檢,但是這種方式對患者會有一定的傷害,也有很多并發癥和禁忌,效果也不理想。B超、NRI和CT各有所長,但是也有各自的局限性[5]。
PET/CT可以有機融合起來,能夠準確地區分腫瘤的良惡性,并且對于尋找腫瘤原發灶,探測復發和轉移情況有很大的價值。本次研究選擇了我院的患者84例,檢查準確性為97.6%。
綜上所述,放射診斷鑒別肝血管良惡性腫瘤準確率高,對患者沒有損傷,在臨床上應該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韓 彬,劉 煒,田艷紅.二維及彩色多普勒超聲對甲狀腺良惡性腫瘤的鑒別診斷[J].山西醫藥雜志,2007,21(08):346-347.
[2] 李建初,蔡 勝,張縉熙.二維及彩色多普勒超聲對甲狀腺良、惡性腫物的鑒別診斷[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1994,13(02):2352-2353.
[3] 邢西遷,劉艷紅,李志東,等.經支氣管鏡高頻電圈套治療氣道良惡性腫瘤的臨床應用[A].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2011(第十二次全國呼吸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23(01):2341-2342.
[4] 余春開.核酸鎖定原位雜交分析hsa-miR-96及hsa-miR-217在胰腺導管腺癌形成過程中的表達[D].北京協和醫學院,2012,13(02):1842-1843.
[5] J.Brederhoff,N.T.Racoveanu.劉玉清.世界各國的放射診斷服務[J].國外醫學(臨床放射學分冊),1983,23(03):348-349.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