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賽金
摘 要:女性作為“半邊天”,在現代家庭生活和社會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隨著西方女性主義思潮傳入和中國社會開放步伐的加快,女性社會地位、角色、教育和工作權利等相較中國封建社會有了明顯的改觀。但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中國社會對男性和女性在就業、教育、公共生活等方面的認知差異較西方還有較大差距。本論文試從性別關照角度呼吁人們重視女性特殊需求、關注女性發展,進一步提升女性的社會地位,實現男女平等的文明價值觀念。
關鍵詞:女性主義;女性需求;男女平等
中圖分類號:C913.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2-0071-02
一、女性主義的概念、起源及發展
女性主義又稱女性解放,性別平權主義,是指為結束性別主義、性剝削、性歧視和性壓迫,促進性階層平等而創立和發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批判之外也著重于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性底層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其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著重在性政治、權利關系與性意識之上。歸根結底一句話,在全世界實現男女平等。
女性主義運動始于1791年在法國大革命的婦女領袖奧蘭普·德古熱發表的《女權與女公民權宣言》。她認為:“婦女生來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權利。”這是人類第一次將女權列于人權范圍的標志。法國的《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和美國的《獨立宣言》中,“人權”的含義只是男人的權利,不包括女人。女權運動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此后,女性主義在西方逐漸演變為有組織的社會運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女性在一個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中所受到的不平等對待。
女性主義傳入中國始于20世界80年代。1980年前后,西方女性主義由一些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學者在譯介國外文學時介紹到中國。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學》第4期上發表《美國女作家作品選(序)》一文,較早地介紹了美國帶有女性主義色彩”的“婦女文學”。1986年,法國女性主義作家西蒙娜 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文版在中國出版,其理論原創性、體系性之強和影響力之大,被看作是女性主義在中國處境的轉折點。隨后,國內許多權威學術期刊對西方女性主義的介紹和評論使其在中國的傳播進一步加深。20世紀90年代之后,中國女性主義研究領域逐漸擴大,出現了女性文學。經過20余年的發展,中國相繼建立了一些女性主義研究機構和組織,其發展已從翻譯引進階段進入了理論實踐和創新研究階段。自此,女性主義全面“中國化”。
綜上,女性主義在中國的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那么它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二、女性主義在中國的主要社會影響
(一)對中國生育政策及人口性別構成的影響
上世紀70年代,我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要控制人口增長速度,且重男輕女思想自封建社會以來根深蒂固,這愈發加重了人們面臨嚴緊的生育政策時對新生兒性別的選擇和舍棄。很多家庭,將女嬰墮胎或出生的女孩兒丟棄。進入8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穩步推行的同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中國大江南北,西方女性主義思潮傳入中國,人們對女性的關注度顯著提高。此外,中國社會經濟文化不斷向前發展,影響著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變革。隨著計劃生育政策推行導致的出生率下降和老齡化問題的產生,從國家到個人,人們的生育觀念逐漸改變。中國的人口結構由此發生了變化。生產關系和社會勞動力結構開始變化。隨著城市化推進,家庭人口組成發生了明顯變化,多數家庭擁有1到2個孩子,人們對女孩在家庭中的地位認知也發生了改變。女性的地位得到提升。
(二)女性主體意識上升、女性婚姻觀和價值觀及其家庭角色的轉變、受教育權利增加
隨著女性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廣泛深入,人們對女性在家庭、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產生了轉變。女性本身的自我意識覺醒。婦女不再像封建社會時期那樣,完全從屬于丈夫,其角色也不僅僅局限于相夫教子。女性對于婚姻的認識也在我國包辦婚姻向自由戀愛婚姻過渡局面中發生徹底轉變。實現自我價值,參與社會工作,成為女性新的價值追求。越來越多的女性擁有自己獨立的工作。
此外,九年義務教育的實行,女性受教育機會的增多。當然,不可忽視的現狀是在農村仍有相當一部分女性因經濟、教育資源缺乏、家庭觀念固化等原因不能享受應有的教育機會。
三、女性主義在中國的縱深發展對策
(一)國家應加大在就業、薪資、參政、生育等方面對女性的政策支持
女性就業仍然困難重重。隨著市場經濟發展,降低成本的壓力迫使企業不得不嚴格挑選勞動力。帶薪產假,退休年齡的提前,女職工較多的企業需提供托兒設施,所以這些都是雇傭女性勞動力的障礙。因此很多單位提高了女性入職的門檻或者直接拒絕女性。性別歧視仍然是當今女性就業的一大障礙。基于此,政府應該制定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的促進女性就業措施。在適合女性就業的企事業單位如機關單位、中小學、幼兒教育或一些文秘等特別崗位方面適當降低門檻,鼓勵女性就業。薪資方面,要本著人道主義的原則消除“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另外,基于女性本身的生理特殊性,在生育政策上,如生育保險、產假、婦女節等方面應當給予女性提供最大的優惠政策和便利。參政方面,在投票選舉權限、名額、政治職位性別設定方面也應為女性提供一定的照顧政策,使女性充分發揮和行使相關職權,實現最大程度的男女平等。
(二)加大對女性教育的重視和投入
目前,市場經濟急速發展,但人們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并沒有隨之大幅提升。尤其在農村地區,年輕女孩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現象非常普遍。一方面,我們看到現代社會女性角色和就業觀念改變,另一方面則是女性家庭本位思想的弱化,這種矛盾的結果是女性主義思想傳播和市場經濟的雙重影響的結果。由此,女性本位角色的缺失導致農村家庭內部子女的教育問題日益嚴重。已婚女性外出打工現象非常普遍,很多年輕女孩未完成基礎階段教育也選擇外出打工。對此,國家和地區政府結合當地實際,制定相關政策,如積極招商引資,開發當地特色行業、發展中小型企業,就近吸納女性勞動力;加大教育宣傳、優化教育政策和上學環境等,以弱化市場經濟發展對于人們價值觀的沖擊,扭轉人們對教育投入的偏見,鼓勵繼續教育的發展。
(三)基于女性角色和需求的空間基礎設施規劃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城市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出行條件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基于女性需求的公共基礎設施規劃、娛樂空間等卻沒有得到有效重視。如公共設施方面,女性衛生間數量設置和利用比率與男性相比小得多。因此,從尊重女性和提高女性地位的角度出發,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增設具有教育、購物、娛樂等多重功能的中心;在重要區域增加女性衛生間數量等;公園、廣場等休閑場所,應設置無障礙入口,方便女性、小孩和老人出入,并加強安全防范措施。總之,從女性主義角度出發,考慮男女差異化需求,建立平等空間認知,是非常必要的。
四、結語
一個國家對于女性的態度,體現了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從人性化角度出發,尊重女性,關注女性特殊需求,保障女性作為弱勢群體的利益,提升女性社會地位,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價值追求之一。基于目前社會中女性就業、教育、參政、公共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本論文提出以上策略,僅供參考,寄希望于喚醒人們對男女差異性的關注,重視和提升女性的社會地位。
參考文獻:
[1]馬文娟.西方女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J].企業導報,2014(10).
[2]李薇.中國經濟轉型期女性就業變遷的政治經濟學分析[D].上海:復旦大學,2006.
[3]董曉媛.照顧提供、性別平等與公共政策——女性主義經濟學的視角[J].人口與發展,2009(06).
[4]鐘紅靜.生育政策對中國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不同政策下未來十年人口數量和撫養比的變化情況[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6.
[5]孔燕,李廣斌,王勇.論女性需求的規劃缺失與應對——基于女權主義的視角[J].國際城市規劃,2014(01).
[6]楊俊蕾.從權利、性別到整體的人——20世紀歐美女權主義文論述要[J].外國文學,2002(05).
[7]程銘莉,趙海月.中國女權主義的國家革命責任及男性特色——兼論中西方女權主義差異[J].廣西社會科學,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