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川
摘 要:我國有關鋼琴改編曲演奏的過程中,將會充分體現出我國所特有的民族藝術,演奏內容包含我國詩詞和語言的特色,包括演奏者對于我國民族的思想情感、氣質以及性格等,伴隨鋼琴藝術的逐漸發展,全新的演奏風格已經完全融入到鋼琴編曲、演奏的過程中,同時,傳承我國世代累積的美學藝術和豐富經驗。本文通過對我國鋼琴編曲的形式進行詳細分析,并基于節奏、語氣以及指觸等方面解析鋼琴演奏的風格特點以及表達形式。
關鍵詞:中國鋼琴;改編曲;演奏風格;表達形式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2-0096-01
我國唐代張九齡提出:形神兼備是藝術表現的最高境界,鋼琴演奏的過程中,將內在的音樂內涵與外在的音符、音調相互結合,將無形的思想感情和音樂內涵通過音符、和聲、復調以及旋律等方式充分表達出來。鋼琴家鮑蕙蕎在一次演講的過程中,提出:我國國畫在創作的過程中強調留白,存在一定的空間感,為欣賞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鋼琴演奏者在實際演奏的過程中,則需要充分掌握音樂作品的每一環節,積極做到剛柔結合、抑揚頓挫,使得音樂演奏呈現出形神具備的藝術境界。
一、指觸
鋼琴演奏是一種聽覺感受,鋼琴演奏者需要深入認識到將音樂內涵通過鋼琴演奏的方式傳遞給欣賞者這一重要意義。基于演奏技術方面而言,則需要具備高超的演奏技巧,也就是指觸技巧。我國鋼琴改編曲在演奏過程中,通常需要采用鋼琴類的樂器模仿我國民族音樂的演奏方法,演奏出符合我國民特色的音樂,進而充分塑造出具有我國藝術特點的文化形象,營造出十分美妙的音樂氛圍。我國樂器通常是以旋律為主的一種演奏形式,通過利用單音營造出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音樂特點,而鋼琴發音主要是基于指觸力量和速度的變化,通過上述差別表現出我國改編曲的演奏特點和風格,這種指觸技巧應用于鋼琴演奏的過程中,同時,借鑒我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方法,進而創造出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觸鍵方法。例如:在《夕陽簫鼓》的演奏過程中,通過模仿琵琶這一古典特色,采用輪指手法,在演奏的過程中將手指立起來,放松手腕力量使得音色顫動、靈活,進而充分表達出音樂的起伏性特點。由此可以看出,觸鍵力度和速度的控制將會直接關系到音樂整體的變化幅度,進而表達出音樂的美感和音質。演奏者需要根據音樂的不同特點,合理安排觸鍵的力度和速度,進而更好的控制演奏音色,直接影響鋼琴改編曲的演奏成敗。
二、節奏
我國傳統的音樂排值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在節奏上的控制和放松,將會使得音樂演奏更加表現出具有神韻和內涵的特點,俗稱為彈性節拍。這種方式通常在演奏的過程中增加其他類型的節奏,進而使得演奏樂曲變得更加豐富化和完整化。這種類型的音樂特點通常表現于我國鋼琴改編曲的演奏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演奏作品變得愈加完善和豐富,使得音樂演奏的過程具備充足的情感抒發空間。演奏者需要詳細了解曲譜的演奏速度,并適當的進行標記,但是,演奏者在表演的過程中并不需要根據所標記的內容來演奏曲譜,而是通過自身的情感抒發以及內在旋律將演奏節奏自如收放,將整個音樂作品的節奏控制的張弛合理。例如:我國鋼琴改編曲《百鳥朝鳳》為例,整個曲調的風格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在其中92小節的演奏過程中,節奏由快到慢,仿佛一群鳥兒在百花齊放中一唱一和,場面十分巨大和生動,將欣賞者仿佛置身于真實的情境中;在116小節的演奏過程中,仿佛在模仿兩支小鳥在互相逗趣,節奏由緩慢到輕快,更加形象表現出歡快、活潑的喜悅情緒。
三、語氣
語氣則是將樂譜上音符與表演者的氣息相互結合,樂曲本身由音符、休止符、氣息、節拍等因素與語句相互融合,在演奏的過程中,想要了解樂曲音符、樂節、樂段等部分之間的停頓變化以及音樂情緒的需求,演奏者通過利用樂曲的收尾、句法結構的變化以及強弱起伏等方式,更好的將樂曲中的節奏充分表現出來。通過將語氣貫穿于實際演奏的過程中,能夠避免音符、音調轉換的過于生硬,有效防止演奏者將音樂風格轉變。演奏者通過利用頭部、頸部、肩部以及腕部等之間的合理分配,更好將呼吸節奏與演奏節奏完美融合,通過細致處理演奏語氣,能夠為欣賞者留下更加充足的想象空間和創造空間。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演奏我國改編曲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形成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聽覺習慣,同時,還能夠利于全面掌握五聲調的演奏技巧,進而培養演奏者對于我國傳統音樂的文化素養、音樂表達能力以及音樂想象能力。
除此之外,通過詳細分析改編曲的創新理念和效果,對于鋼琴演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進一步延伸改編曲的演奏韻味。
參考文獻:
[1]楊巍,馮媛.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演奏風格與演奏技巧分析——以《夜鶯》為例[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4(11).
[2]滕明薇.王建中鋼琴改編曲的民族風格和演奏特色研究[J].黃河之聲,2015(17).
[3]孫潔.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論中國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的演奏技法[J].長沙大學學報,2016(01).
[4]張貞.中國鋼琴改編曲的教學和演奏分析[J].藝術教育,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