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邵菡
摘要:按照教學內容不同的性質,初中歷史教學整體觀涉及到四個核心的任務,即知識、能力、思維和素養。要使不同學段的教學內容進行完美的融合,要對不同學段的學習目標、內容以及方式進行相應的調整,從而使四個要素實現有效統一的目的,所以教師在教課的過程中,要對內容進行合理的取舍,使其相互補充。本文對初中歷史教學整體觀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對課堂取舍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 教學整體觀 課堂取舍
所謂的教學整體觀,主要是指學生的每一學科的學習目標都能夠完成,其包括的范圍比教師教學教育觀更加廣泛,主要有教師的課程觀、學生觀、質量觀、教學觀以及管理觀這些綜合的教學素質。雖然初中歷史包含知識、能力、思維以及素養這四個核心指標,但是由于課時對其的制約,任何一個課時都不具備四個核心要素的要求。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課程的三維目標,使其互相補充,從而使學生的學科素養得到提高。
一、利用再現式的形式,明確知識目標
在歷史學科中的復習課中體現出將歷史知識作為目標,使課堂標新立意。加強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使教學主要的目標,因此學生再現式的學習方式與其相適應。所謂的再現式就是對一定的課堂情景進行重現,從而使學生能再現所學習的知識,其載體是課堂情景,著力點就是基礎知識。例如在八年級下冊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復習時,從而以一系列的素材,如“中國改革開放的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以及袁隆平等為載體,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確立、建設以及取得的成就為作為線索,指引學生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以及一國兩制等20多個知識點進行復習。在課堂提問中,要針對單元基礎知識,重點強調初中歷史中學習的一系列史實,如人物、事件以及內容等,其輔助方法可以采用音頻分析等。這種課堂類型使學生順利進行情境再現,從而完成學習目標,這是實現初中歷史學科整體性教學的一種要求最低的形式。
二、利用操練式的形式,提高教學能力
學生在學習初中歷史的過程中要逐步掌握一系列的基本能力,如在具體時空的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從各個不同的渠道取相應的歷史信息,從多方面講述歷史以及提高歷史的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等。針對相應的外顯能力要求,要運用典型的史實,使某種學習能力的情境得到開發和操練,在加強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能夠對相應的基礎知識熟練掌握。例如在七年級下冊《遼、西夏與北宋并立》和《宋金南北對峙》這兩課中的政權和時空關系都比較復雜,使學生無法合理的區分,更不能理解“多元化文化在碰撞中融合”的時代特征,因此,可以進行合理的取舍,將兩個課時的內容重新整理,使學生在看懂教材的基礎上,進行理解、歸納。
通過對兩個課時的整理,雖然無法將教材中所有的知識點進行概括,但是能滲透和訓練閱讀、歸納陳述等能力,這使學生在學習中的復雜的時空關系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然后再根據兩宋時期各個政權的相互碰撞的史實,總結出“多元文化在碰撞中融合”的特征,這樣也能使學生的史論結合的能力得到訓練,以能力目標立意的課堂,其重點是在操練上,可以使個別課中的難點得到有效的解決,而且有利于學生養成學習歷史的好習慣。
三、利用探究式的形式,加強思維能力
加強學生的學科素養的核心指標及時學科思維,以思維目標立意課堂,首先要將思維目標作為具體的方法目標,然后再設計相應的情景載體,從而使課堂的思維更加活躍。初中時期歷史學科的思維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時序、分析、領悟、闡釋思維、簡單的研究和思辨思維以及決策思維等。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同思維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因此要設計相應的思維目標體系,探究式學習就是訓練學生思維的最好的方法,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的《氣度恢弘的隆盛時代》中可以利用探究式的方法:
1.上節課中學習的史實以及學習方法。
2.運用歷史人物的學習法,對武則天進行了解。
3.從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對初唐的社會經濟狀況進行描述。通過不同的思維做問題的主線,使學生的遷移品質得到培養。
四、利用體驗式的形式,增加情感
領悟思維就是學生根據學習的歷史體驗情感遷移,從而得出相應的認識和啟發。教學的最終的目標就是實現育人,所以,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領悟思維,這種課堂基本上將出發點設計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設計中,教師要根據不同歷史的不同背景,將歷史人物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展現出來,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入的去了解歷史,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資料作為連接點,情緒作為鼓動點,進而使學生能正確的認識歷史以及合理的將時代身份進行遷移。
五、結語
綜上所述,學科課堂中就是為了使知識、能力、思維以及素養這四個要素達到有機統一的目標,因此對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就有不同的要求,要針對具體的學習目標、內容和方式進行合理的調整,合理取舍課堂中的內容這樣才能使初中歷史教學中從素養到育人的得到實現,使學科整體觀思想得到傳播。
參考文獻:
[1]黃麗坤.初中歷史有效課堂教學策略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1).
[2]王玉芳.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高效性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4,(23).
[3]孫菱.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策略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04).
[4]彭福安.新課程下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3,(Z1).
(作者單位:安徽省六安市輕工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