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五千年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民俗,這些民俗涉及日常生活、物質生產、精神活動等多個方面,其對于我國社會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而青少年階段的教育作為青少年獲取知識、形成良好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途徑,應在學科教育中滲透民俗文化教育。本文著眼于青少年民俗文化教育,對青少年學科教育中的民俗文化教育進行論述。
【關鍵詞】青少年;民俗文化;學科教育
民俗是特定區域內的人們在改造自然發展的實踐活動中,創造、選擇或凝聚、升華而成的程式化的不成文的規矩。這些民俗是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人們在日常生活等方面形成的具有或地域性或時代性的文化。如今,各種民俗文化已成為中華民俗傳統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民俗或許不再適合時代,或許被人們漸漸淡忘,甚至失傳。很多學者認識到這一問題,開展了保護民俗的研究;國家也極力倡導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非物質遺產;各大高校也展開了一系列傳承民俗的活動,以使這些即將消失的民俗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青少年階段的教育起著培養一個人民族精神、綜合素質的關鍵作用,因此在青少年日常學科教學中應滲透民俗文化教育,使青少年承擔起傳承保護民俗文化的責任,并在未來將民俗文化傳遞給更多的人。
一、民俗的可教育性
顧明遠認為,從廣義上看,凡是能夠影響人的知識、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的各種活動都可納人教育的范疇。著名民俗學家W·R巴斯科姆也說過:“作為一種教育形式的民俗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均可找到。”由此可以發現,中外學者對于民俗的可教育性給予了肯定的答案。
民俗作為日積月累的優秀經驗與文化,來源于生活,并對人們的現代生活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因此,民俗教育的開展對于人們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將知識付諸于實踐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除此之外,民俗也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和道德觀念,民俗教育可潛移默化地對人起到塑造和約束作用,使之成為符合社會規范的人。
二、青少年民俗文化教育
與兒童的游戲不同,青少年更多地接受學校教育,在學校接受系統性、全面性的知識教育與素質培養,他們對于民俗文化的理解也較兒童更為成熟,因此,在青少年階段應更注重民俗文化教育,也應更加深入地向青少年傳遞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與傳承的必要性。
(一)民俗文化教育對于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培養
首先,與兒童時期的教育相同,這個階段的民俗教育對于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增強也是非常重要的。長期積累下來的優秀傳統文明可以使青少年增強民族自豪感,使他們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勞動人民智慧之偉大。其次,中華民族有其獨特的思想道德觀念,如人們十分重視“孝道”,民俗中也有很多宣揚“孝道”的經典故事,這對于青少年的良好人格、習慣培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教育對于青少年的知識素養提升
中學階段,學校教育成為民俗文化教育的主要傳播途徑。隨著教育部門對于民俗教育的逐步重視,學校也漸漸開展了有關民俗的教育,且更多是以“隱性課程”而存在,如中學語文、歷史、地理中經常涉及到民俗知識,青少年從課本中可以了解相關民俗的來歷,并將民俗與生活結合。此外,部分學校設置了民俗課程,如由非遺傳承者教授青少年畫臉譜、刻窗花等,通過這些課程可讓青少年與民俗有更進一步的接觸。
除此之外,在現代社會高度發展的形勢下,青少年有著豐富的想法與新穎的創意,他們從不拘泥于接受傳統,且在接受民俗教育時,很多青少年的創新意識被激發了。民俗在傳承的過程中必將發展,而發展他們的人必將是新時代的青少年。因此,當民俗文化與現代社會發生沖突時,青少年承擔著改革與創新民俗文化,將民俗文化進一步發展的責任。
三、學科教育中的青少年民俗文化教育
在學科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教育,通過擴大民俗文化在各科教材中的比例以及加強教師和民俗文化教育意識,將民俗文化滲透到各個學科教學中,是對青少年進行民俗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在學科教育中滲透青少年民俗文化教育:
(一)增強教師的民俗文化意識
教師作為向青少年傳遞知識的重要載體,教師的民俗文化意識將會影響青少年對于民俗文化的重視程度。教師在日常教學和對青少年的人格培養中滲透民俗文化教育也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關注民俗文化,培養學生的民俗文化興趣,并發動學生進行民俗文化研究。教師也要提高自身對于民俗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才能使青少年正確認識并理解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教育
我國民俗文化滲透在生活、學習、工作等多個方面,因此教師應在篩選、總結的基礎上,將學科教學與與民俗文化結合起來,使青少年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也將民俗文化牢記于心。除此之外,也可以開設民俗文化選修課程,使那些對民俗文化感興趣的青少年通過專門的課程更加了解民俗文化,對自己感興趣的民俗文化進行深入研究。
(三)在課外實踐中倡導民俗文化教育
依靠教師的講解可能對于青少年吸收優秀的民俗文化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應鼓勵青少年走出課堂,在課外實踐中收集、調查民風民俗,在實踐活動中提高青少年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民俗意識和探究式學習精神。
【參考文獻】
[1]張衛民,顏喜.民俗文化傳承與兒童教育[J].藝海,2007,(6)
[2]郭娟,王亞芳.試論民俗文化對青少年的教育意義[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
[3]梁春蓮.小學語文教學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方法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3)
[4]馬麗萍.論民俗文化教育思想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1)
姓名:李璐辰(1996.03--);性別:女,籍貫:天津,學歷:本科,就讀于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現有職稱:無。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