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
摘 要:農村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和前提。當前農村多種矛盾交織化、形式激烈化、涉及層面廣泛化、處理難度加大化,依靠單一途徑已無法滿足科學化解決社會矛盾的需要。因此,研究鄉村社會矛盾,創新矛盾解決機制,使矛盾得到及時、公正、妥善解決,對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調查、分析影響當前鄉村社會穩定的矛盾,研究其主要特點、形成原因,為防范和化解提供理論依據,為解決好鄉村穩定問題,維護長治久安提供服務。
關鍵詞: 鄉村 社會矛盾 對策
一、當前鄉村社會矛盾的原因
(1)農村經濟發展滯后。鄉村經濟結構仍以種殖業為主,市場信息缺乏,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高,收入增長較為緩慢。鄉村多位于偏遠地區,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還占有很大比例,市場經濟發育程度很低。雖然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及農民的共同努力下,農民收入有較大的提高,呈現穩定增長態勢,但由于積貧積弱的歷史原因,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仍然較低。
(2)基層組織及干部執政能力缺乏,為民意識不強。一些村級組織職責、分工不明,存在各自為政,財務管理混亂等情況。三公開(黨務、村務、財務)信息公開的真實度不高。作風漂浮,紀律散漫,漠視群眾的困難、訴求,號召力不高,缺少威望。農牧民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不明顯,個別黨員、退休干部信仰宗教,與民爭利,干群關系緊張。
(3)群眾法制觀念淡薄。對基本的法律知識不了解,宣傳效果不好,難以讓群眾入心入腦。其原因分別為:干群關系緊張,對宣傳干部缺乏信任,宣傳方式單一、枯燥,與群眾生活實際比較遠。
(4)宗教氛圍濃厚,一方面宗教勢力干預群眾生活,非法宗教活動時有發生,另一方面群眾嚴重缺乏對宗教知識的了解,容易受到“三股勢力”的煽動、蠱惑。
二、鄉村社會矛盾的特點
(1)矛盾糾紛類型多樣化。農村矛盾糾紛由過去單一的家庭糾紛轉變成鄰里糾紛、經濟糾紛、勞動糾紛、拆遷補償糾紛等。內容涉及到到村民生產生活、宗教信仰、生產經營和政府依法行政等各個層面, 并且各種不同類型的矛盾糾紛互相滲透、交織在一起,加大了矛盾解決的難度。
(2)矛盾化解難度逐漸遞增。隨著改革的日益深入,矛盾沖突延伸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和層次,利益的調整逐漸打破舊的平衡,各利益主體之間的摩擦和沖突加劇,社會矛盾糾紛相伴而生。另外,宗教勢力、家族矛盾、小集團利益等摻雜其中,矛盾糾紛種類繁多,導致農村社會矛盾糾紛不易徹底消除,化解矛盾糾紛的難度不斷增大。
三、處理鄉村社會矛盾的對策
當前正處于矛盾多發期,各種利益矛盾不斷涌現,觸點低、燃點低,維護社會穩定責任重大,壓力倍增,有效及時化解各種訴求、利益以及涉及民族團結、宗教和諧的各類矛盾,是能否實現社會穩定、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要針對不同矛盾的性質和特征,采用適當的處理措施,將會更有利于防范、化解這些矛盾。
(1)做好民生工作,增加農牧民收入
以心換心,真正融入群眾,應民望訪民情惠民生暖民心。要真心熱愛各族人民,真誠服務各族群眾,以民生工程為切入點,幫助群眾解決教育、就業、住房、社保以及道路、飲水、用電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增加農牧民收入。多辦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促進各民族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欣賞。
(2)采取多種宣傳方式,加強宣傳效果
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加強政策和法律宣傳,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寓教于樂,力求宣教入心入腦。幫助群眾識別宗教極端思想和非法宗教活動,深入開展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動、打擊宗教極端違法犯罪專項行動,深入揭批“三股勢力”反動本質。
讓群眾知法、懂法、守法是從源頭上預防、化解矛盾的有效措施和減少糾紛的前提。針對各族群眾對一些具體法律不甚了解也不可能理解的現狀,結合群眾工作、“訪惠聚”活動、“聯鄉包村入戶”活動等等,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深入各族群眾中間,培養草根宣講員,用身邊人,講身邊事,利用宣傳講座、櫥窗、專欄、播放法律專題片等方式開展普法學習宣傳活動,立足工作實際有針對性地宣傳各種法規政策,把群眾的普法與化解矛盾結合起來,使各族群眾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學會用法律的手段解決矛盾糾紛、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注重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的鑒別,對人民內部矛盾糾紛,積極主動,依法化解,對敵我矛盾要堅決依法處理。要能區分宗教和宗教極端勢力的界限、宗教和恐怖主義犯罪的界限、正常信教和宗教狂熱分子的界限,對宗教極端勢力、恐怖主義犯罪、宗教狂熱分子依法處理,對普通信教群眾、宗教人士等,要團結教育爭取,最大限度爭取民心。
(3)創新群眾工作方式方法
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關鍵在黨員干部。面對群眾工作的新形勢新要求,個別黨員干部面臨不愿做、不敢做、不會做群眾工作的問題,有的甚至有“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軟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敢用”的“能力恐慌” 。要大力地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發動群眾、服務群眾、引領群眾,把大家的心思凝聚到建設“幸福拜城”上來。深入基層、心入群眾、融入感情,洞察社情民意,感受群眾冷暖疾苦。強化服務意識,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對于思想的問題,通過到人、持續、管用、有效的宣傳方式去宣傳群眾、教育群眾,不用強制的方法處理;對于文化的問題,以現代文化為引領,不斷通過潤物無聲、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影響群眾、引領群眾,不急于求成;對于習俗的問題,用尊重的態度去對待,特別要區分民族傳統習俗和宗教信仰,不簡單粗暴改變;對于暴力的問題用法治和嚴打的方式去解決,堅決打擊、依法處理、決不姑息。
參考文獻
[1]溫鐵軍.“三農問題”的癥結在于兩個基本矛盾[J].群言,2002(6):12-14
[2]王有春.當前農村矛盾及其化解管見[J].南方農村,2007(2):33-37
[3]張正芬.妥善化解農村矛盾 全力夯實構建和諧社會.湖北承認教育學院學報,2005(6):30-31
[4]李亞鋒.論人民調解制度的現狀及完善[J].太原大學學報,2007(3):34-36,文章編號:1671-5977(2007)01-0030-03
[5]陳曉莉.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社會矛盾及治理思路[J].求實改革與發展,2009(5):47-50
(作者單位:拜城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