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模范少數族裔”理論描繪了美國亞裔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社會經濟上取得的成功的美麗景象,但 “模范少數族裔”理論的產生和發展也受到了美國白人主流社會政治意圖的影響。亞裔在美國真實的狀況與“模范少數族裔”理論所描繪的圖景存在矛盾之處。
關鍵詞:美國亞裔;“模范少數族裔”;真實情況
一、美國亞裔收入高是錯覺
美國統計局統計報告顯示, 1990年亞裔的家庭收入中位數為4.42萬美元,超過家庭收入中位數為3.72萬美元的白人家庭。2000年,亞裔的家庭收入中位數為5.19萬美元,而白人家庭收入中位數為4.54萬美元。2010年,亞裔家庭收入領跑其他族裔,中位數為6.43萬美元,其次為白人家庭(5.18萬美元),然后為西班牙裔家庭(3.78萬美元),最低是黑人家庭(3.21萬美元)。
這些數據顯示出了美國亞裔的優勢,但并不能有效說明美國亞裔在經濟上超過了其他族群。首先,這些數據沒有反映出在美亞裔內部的差異。美國1965年移民法的頒布給美國帶來了大量的亞洲移民,由于移民法的限制,這些移民的素質普遍較高,他們多為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是高收入人群。然而70年代中期之后,印巴沖突和越南戰爭致使東南亞難民流入美國。這些難民拖家帶口,僅靠一點救濟金難以糊口。他們受教育程度低,大多從事無技術性要求的體力工作,只能領到微薄的薪水。由此可見美國亞裔內部的貧富差距懸殊,不能一鍋端地認為亞裔的經濟水平領先全美。
其次,美國亞裔每戶家庭的工作人數多于全美每戶家庭的工作人數。1990年的調查結果表明, 全美每戶家庭工作人數為一人的家庭占28%,美國亞裔家庭為26.2%,低于全美百分比。全美每戶家庭中工作人數為兩人的家庭占 45.6.%,美國亞裔家庭為45.7%,略高于全美家庭。其中印度裔家庭中工作人數為兩人的家庭最多,高達51.8%。全美每戶家庭中工作人數為三人以上的家庭占13.4%,美國亞裔為19.8%,明顯高于全美水平。 [1] 處在同樣社會階級的條件下,工作人數越多的家庭,其家庭收入一般也就越高。
另一方面,美國亞裔家庭收入較高也因為他們多集中在美國高成本地區。美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美國白人和黑人傾向于在物價便宜的地方生活,而美國亞裔更傾向于居住在物價高昂的地區。出于歷史原因,美國亞裔主要集中在物價高昂的西部沿海和東北部城市。約73%的亞裔居住在生活成本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都市區,24%的亞裔居住在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都市區。從數據上看,似乎美國亞裔家庭更富有,他們生活在租金更高,物價更昂貴的地方,然而他們中有許多人并沒有感覺到自己富有。
二、美國亞裔高教育水平背后存在問題
雖說美國亞裔注重教育的傳統使他們在學術領域獲得很高的成就,但美國亞裔的教育回報率卻遠遠低于美國白人。結合1990年美國統計局家庭收入中位數的數據,美國亞裔40%的高等教育比例才能賺取4.42萬美元,相比下美國白人則只用22%的高等教育比例就能賺取3.72萬美元,再從他們的收入里扣除他們高學歷的那部分投資之后,就可以看出美國亞裔的教育投資回報是大大低于美國白人的。因為各種種族壁壘,使得美國亞裔的高等教育投資只能得到更少的經濟回報。
雖然美國亞裔在科學和工程領域表現突出,但他們并非在所有學術領域都是佼佼者。美國商務部統計局1998年公布的統計資料表明,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等專業的美國博士學位獲得者中三分之一是亞裔。[2] 但在歷史、社會學、文學、哲學、教育、心理學、政治學、法律等人文學科中美國亞裔學者所占比例均不足3%。處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層的亞裔也在少數。
此外,當談到美國亞裔教育水平的時候,教育水平高的大多是指印度裔、華裔和日裔。但是大多數東南亞裔族群的教育水平并不高。美國統計局2000年的報告指出,在所有美國亞裔群體中,印度裔取得的教育成就最高,64.4%的印度裔擁有大學學歷。華裔和日裔位列其后,分別是46.3%和40.8%。而越南裔擁有大學學歷的人僅為13.8%,連華裔或日裔的一半都不到。柬埔寨裔、老撾裔和苗族人加起來才有9.2%擁有大學學歷,遠遠低于其他亞裔族群,也低于美國黑人(13.6%),他們之中甚至有52.7%沒有完成高中學業。[3]
三、美國亞裔依然面臨社會問題
盡管亞裔在教育和經濟方面取得了比許多白人更為驚人的成就,而且不斷地努力融入美國社會,但他們仍然受到美國主流社會“白人至上”價值觀的影響。黃皮膚、黑眼睛的他們仍被大部分美國公民規劃為“異類”,哪怕他們已經在美國居住了好幾代。
面對美國白人主流社會的歧視,亞裔很少能發出自己的聲音。美國黑人早在1861年美國內戰后就開始開展一系列政治運動,來爭取與白人平等的權利。而美國亞裔在遭到歧視的時候雖然覺得忿忿和不滿,但是受到亞洲傳統價值觀的影響,他們常常忍氣吞聲,保持安分守己的形象。他們在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時候,不愿訴諸公堂,害怕招惹麻煩。美國亞裔參與政治熱情不高,他們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提升經濟地位,他們語言能力差、不熟悉美國政治制度,更不愿引起公眾的注意。
參考文獻:
[1] 黃際英. “模范少數族裔”理論:神話與現實[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 2002(6):51-59.
[2] 鄧蜀生. 世代悲歡“美國夢”[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
[3]“Asian American Socioeconomic Statics & Demographics”[DB/OL]. http://www.asian-nation.org/demographics.shtml 2017-2-19.
作者簡介:
劉娜(1993.05-),女,漢族,山西省太原市人,現就讀于天津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2015級英語語言文學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美國社會與文化。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