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與圖形的基因淵源使得漢字圖形化在歷史很早期就已出現,認知古代的漢字圖形化是為了知古鑒金,在全球化經濟沖擊之后的文化沖擊中讓漢字這一古老的元素以更飽滿的面貌參與到文化競爭中,使燦爛的民族文化重新成為時尚的先鋒。
關鍵詞:漢字;漢字圖形化;設計
一、 漢字的起源與變遷概略
“漢字”一詞最早出自元朝《金史》,是歷史上少數民族為區別不同文字而加以界定的概念,意為“漢人使用的文字”,元之前只稱為“字”。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半坡遺址出土的陶符被較為廣泛的認為是漢字的起源,陶符不能被準確的解讀,故而不能稱為文字,但陶符的“象形”“會意”特征,顯現了漢字的雛形。
從最初的彩陶、甲骨的刻畫、青銅的金屬鑄造、竹木簡牘的書寫,進而到紙張的發明、雕版印刷的發明、現代激光排版印刷的應用,直至今天信息時代數字化的表現,漢字很好的適應了每次技術革新的需要,并將其深刻的文化性,獨特的審美帶入到應用之中。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文字出現在商朝,現代稱為“甲骨文”,又有別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中國漢字發展的第一次巔峰是以金文的出現為標志的,周以前把銅也叫做“金”,青銅禮器稱“吉金”,青銅禮器上的文字就被稱為“吉金文字”,簡稱“金文”,又有別稱“鐘鼎文”。金文之后有篆書,篆書是大篆和小篆的統稱,廣義上的大篆是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的統稱,狹義上的大篆根據書寫媒介的不同分為金文和籀文,是西周時期的通用字體。小篆也稱“秦篆”,秦一統六國,丞相李斯整理創出,是大篆與隸書、楷書之間的過渡。隸書也稱“隸字”、“古字”,在篆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東漢時達到頂峰,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書法的大變革,隸書變圓為方,出現“斷筆”,更有鮮明的筆畫感,更便于書寫。草書就是規范漢字中發展出的更易于書寫的手寫體形式,起于民間,而后在漫長的發展和約定成俗中寫法漸漸統一,最終成“章草”,而后又有“今草”、“狂草”和“行草”階段。楷書始于漢末,盛于唐朝,至今不衰,楷書又稱“正楷”、“真書”、“正書”,《辭海》中解釋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稱楷書。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是行書,行書用筆靈活,在東漢末年一產生便受推崇,歷經魏晉、隋唐在宋達到頂峰,時至今日,行書仍是我們日常中所習慣使用的書寫字體。宋代出現活字印刷術,為適應印刷工藝而相適應的出現“宋體”,宋體源于唐宋,盛于明清,所以后來也稱“明體”,宋體字直接傳承了楷書的基因,將楷書轉變成印刷字體。仿宋體是由宋體演變而來的,現在的公文、批注等多是用仿宋體。
二、 古代漢字圖形化的運用和體現
漢字變遷發展過程就是漢字的設計過程,圖形與漢字的淵源關系促使人們將圖形與漢字結合,創造出傾向于圖案的裝飾性文字。出土的商虎食人卣和婦好盤上有著裝飾性銘文,這表明青銅時期就已出現漢字圖形化,這或許也是日后眾多變體字的設計文脈所在。
(1)字體標志。漢字的造字原理本來就是表意表形的,所以成為標志符號具有與生俱來的優勢,印章是中國最早具有標志性質的具體事物之一,是權力身份地位的象征,保定發現的“元帥府監軍印”篆刻印鑒用的篆字別體就是很具有裝飾性的“九疊篆”。以晉商為代表的近代漢字商標設計,以及“票號”的識別系統中,漢字設計處于核心地位。
(2)軍事應用。《孫子兵法》中就有“令以采章”的語句,紋章是軍事政治的代表。春秋戰國時的“鳥蟲書”亦稱“蟲書”便是用于旗幟和符信的一種裝飾性很強的字體,新莽六書“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鳥蟲書在字體結構不變的基礎上在筆畫增添蟲、魚、鳥等動物形象,漢代以后,鳥蟲書主要出現在印章中,明代拓展出龍文、龜文。
(3)畫押與簽名。古時有些著名人物會為自己設計特殊的畫押與簽名,如朱耷設計的“八大山人”簽名,既像是“哭之”也像是“笑之”二字。宋徽宗或許不是合格的皇帝,但卻是漢字圖形化設計的先驅,他為自己設計的簽名,將天下一人四字合一的創意。
(4)錢幣。與西方以圖案為主對錢幣設計不同,漢字始終是我國古時錢幣的設計主元素。如楚國的蟻鼻錢與金幣郢爰,秦楚燕等國的刀幣、鏟幣,這些貨幣外形以象形手法,錢幣的主畫面大多以篆書的裝飾處理。直到袁世凱政府時期開始向西方學習,不再以漢字為錢幣的設計主元素。
(5)中國古代音律系統中的漢字設計。中國古代音樂在整個系統設計上有著自己的格律,并設計了樂譜標注符號,一種特殊的琴譜文字,一種十分特殊的漢字縮寫方式。
(6)吉祥文化中的合體字和漢字繪畫。吉祥文化與大眾生活緊緊相關,吉祥圖案中漢字是最重要的元素。合體字由來已久,出土于安陽殷墟的婦好盤就有著合體字銘文,至現代的吉祥圖案中更是會經常見到,無論是“招財進寶”、“雙喜臨門”還是“黃金萬兩”、“吉祥如意”,無論是圖案貼紙還是剪紙,尤其是在春季期間,處處能見到漢字給我們的吉祥祝愿。
漢字繪畫是以漢字作為圖案變形的主題,直接添加裝飾,筆畫變形,形成介于文字與圖形之間的圖案,例如“百壽”、“百福”、“百喜”,造成如此多漢字繪畫圖案的原因一是漢字有很多的寫法,秦一統之后漢字才固定字形,但許多裝飾性文字一直在民間流傳,另一個原因是漢字有很多的字體,這就為漢字多樣性表現提供了素材。
(7)道教的符咒文字。中國道教的符咒是宗教信仰和法術施展的符號載體,因為與不可言明的神明有關,符咒通常會被設計的能看不能讀,在字體的基礎上添加了圖案讓整個符咒整體更加具有神秘感。
參考文獻:
[1]陳楠.漢字的誘惑[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4.
[2]潘魯生.中國傳統藝術·漢字裝飾[M].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3]苗紅磊.圖形創意[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7.
[4]萬曉梅.文字圖形化設計在中國的發展和演變[D].廣州: 華南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杜寶星,男,漢族,1991--,山東濟寧鄒城市,曲阜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