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葉
摘要: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而水旱災情則對農業生產有著很大的影響,故中國古代存在著許多的水神、旱神。而“魃”作為其中之一,其語義卻由最初的天女旱神轉變到現今的“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甚至是“僵尸之王”;其語義色彩也徹底轉變為了貶義。
關鍵詞:旱魃 語義嬗變 鬼神文化
說到“魃”人們總是立刻聯想到中國古代致旱的怪物——旱魃。就連《現代漢語詞典》中對于“魃”字的解釋也是:“傳說中造成旱災的怪物?!蹦敲词欠瘛镑伞痹谧畛醯臅r候就是此意呢?實則不然?!镑伞弊值恼Z義其實經歷了多個階段的變化才最終淪為了如今的含義。而本節就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來詳細地闡述“魃”字的語義嬗變的過程。
(一)先秦至漢初:天女旱神
“旱魃”一詞最早出現于《詩經》 ?!对娊洝ご笱拧ぴ茲h》中記載道:“旱既太甚,滌滌山川;旱魃為虐,如惔如焚”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了“旱魃”一詞,并用它來形容大旱時的蕭條情景。這時的“旱魃”還沒有被賦予任何神話、神秘的色彩,只是人們對“旱災”的另一種稱呼。
最早開始對“旱魃”的形象進行詳細記載的是《山海經》。《山海經·大荒北經》[ 袁珂:《山海經校注》,巴蜀書社,1993年,第490頁。]中記載到:“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翼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從大風雨。黃帝乃令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p>
從上段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旱魃”的真實身份實際是天女,或者確切地說是旱神。在涿鹿之戰中,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來抵擋應龍的攻擊,多虧了皇帝請來了天女旱魃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梢姟昂调伞痹谶@場戰爭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并因此導致神力耗盡,無法再返回天界,而被黃帝安置在了赤水之北。
而“青衣”、“赤水之北”的形容,其實與另一傳說“赤水女子獻”不謀而合:
“赤水女子,復姓淳于,長居赤水畔。著青衣,以素紗蒙面。不知其所來,不知其所歸。或見其真容,驚為天人。暮則立于水畔,若有所思,人至而不覺。寒暑易,青絲白發,唯女子容顏不改,人或呼之‘神女?!?/p>
由此可見世人口中的“旱魃”極有可能就是“赤水女子獻”中的淳于氏。東晉著名文學家郭璞就曾在他的詩《圖贊》中這樣贊美其美貌:“江有窈窕,水生艷濱。彼美靈獻,可以寤神。交甫喪佩,無思遠人。”故不僅僅是旱魃的身份與后世所傳不同,其容貌也必定不似后人描述的這般丑陋,相反的很有可能是一位絕世美人兒。
(二)兩漢至明初:神與怪的矛盾體
自漢代中期開始,天女形象的“旱魃”逐漸向鬼怪形象的“旱魃”過渡。
從傳世的文獻來看,“旱魃”的形象妖魔化始于《神異經》。[(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411頁。
]孔穎達《云漢》疏引《神異經》曰:“南方有人長兩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p>
《神異經》舊傳是由西漢著名文學家東方朔所著,然《漢書·藝文志》所錄的東方朔的作品中并無《神異經》,故這種說法極有可能是由后人妄加上的,但漢末人服虔曾引述《神異經》中的內容,因此《神異經》很有可能西漢末年至東漢時期的作品。即“旱魃”從這一時期起就開始逐步地被妖魔化。
從河南洛陽和南陽出土的漢代畫像磚和畫像石中的“虎吃旱魃”的圖像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左一右各一只飛虎,兩虎之間有一只熊,而虎口下的女子則赤裸上身,身形羸弱纖細。這與《神異經》中所描述的旱魃的形象相吻合。
然而在這一時期,由于受到自然的限制,“魃”雖然失去了其天女的形象,但人們對其仍然心存敬畏。尤其是在一些連續大雨的時節或發生洪澇災害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會舉行一些祭祀活動來祈求旱魃的到臨,以達到止雨、止澇的功效。如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曾寫下:“已望東溟禱,仍封北戶禳。卻思逢旱魃,誰喜見商羊?!盵 詩中的“商羊”是一種傳說中能可以招致水災的怪物。]足見“旱魃”在唐代尚保留著祛除水災,帶來晴天的作用。
待到在宋代以后,它的這一功能逐漸被另外一風俗——“掃晴娘”所替代。
“掃晴娘”是流行于北京、陜西、河南、河北、江蘇等地的一種民間習俗,每當遇到多雨季節或洪澇災害時,人們就將紙剪成婦人手持笤帚的形狀,并將其倒掛在屋檐上以期達到求雨的效果。趙翼在《陔余叢考》卷三十三“掃晴娘”條稱:
“吳俗,久雨后,閨閣中有剪紙為女形,手持一帚,懸簷下以祈晴,謂之掃晴娘。按 元 初 李俊民 有《掃晴婦》詩:‘卷袖搴裳手持帚,掛向陰空便搖手。其形可想見也。 俊民澤州人,而詠如此,可見北省亦有此俗,不獨江南為然矣?!盵 (清)趙翼:《陔余叢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69頁。]
可見自宋代起,隨著“掃晴娘”的習俗在民間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忽視“旱魃”的祈雨功能,這也為“旱魃”最終徹底被妖魔化奠定了基礎。
此外,這一時期民間還流行著一種新的說法,認為旱魃是產婦生下的鬼形嬰兒。宋代朱彧《萍洲可談》卷三記載:“世傳婦人有產鬼形者,不能執而殺之,則飛去,夜復歸就乳,多瘁其母,俗呼為‘旱魃?!盵 (宋)朱彧:《萍洲可談》,中華書局,1985年,第42頁。]
這實際上是與另一民間傳說中的怪物“鬾”相混淆而造成的?!墩f文解字》卷九鬼部記載:“鬾,鬼服也。一曰小兒鬼。從鬼支聲?!俄n詩傳》曰:‘鄭交甫逢二女,鬾服。奇寄切。”有關于“鬾”的說法在先秦時就已經出現了并一直流傳于世,秦簡《日書》、《抱樸子內篇·登涉》等都有記載著有關“鬾”的傳說。由于“魃”和“鬾”的字形很相似,且意義上都指身形矮小的鬼怪,故被世人混淆。
但無論如何這種說法的出現和廣泛流傳都導致了“魃”被徹底得妖魔化,特別是元代,這種說法甚至出現在官方的記載上?!对贰肪砦迨恢杏涊d道:“(元統元年)四月,黃州黃岡縣周氏產婦一男即死,狗頭人身,咸以為旱魃云。”[7(明)宋濂:《元史》,中華書局,1976年,第1106頁。]足可見這種說法有多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呂勝男、王寒娜《說文解字:鬼部與中國鬼神文化》[J],2006年8月15日,《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2]、李姝姝:《說文解字“鬼”部字所反映的上古漢民族鬼文化》[J],2009年10月25日,《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