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張丹旭
摘要:在新媒體時代中,中國文學的生產環境、組織結構、傳播模式等都隨之改變。中國文學生產機制能把握新媒體時代的特征,加快了中國文學的發展速度,也有助于中國文學更好地順應時代潮流。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中國文學生產機制
文學作品的孕育涉及較多因素,包括創作者的社會環境、受眾閱讀習慣、信息傳播模式、文化思潮等。在新媒體時代中,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其傳播豐富更具豐富性,為文學活動創造了較為開放的環境,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媒體為中國文學提供了生產環境
新媒體時代中,顯著優勢為普及網絡技術,網絡變成了人們接觸頻率較高的工具,不僅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而且能夠獲取更開放的話語環境。每個人都能在網絡空間中發表言論,文學環境也發生了一定轉變。對于文學創作者而言,不需要充分考慮傳統的編審制度,因此,當前涌現的文學形式存在多樣性的特征。媒體是一項重要的信息承載物,為文學的推廣發揮著很多作用。就我國傳統的文化思維而言,文學作品是通過陳述某一社會現象來促進人們思想進步的內容。但是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這一文化思維,使其更具多元性。譬如后現代主義,其含義為沒有中心、沒有深度、沒有意義等,來呈現時代的變化。在傳統的文學活動里,知識精英分子占據主體地位,同時應肩負社會責任感,能推動社會的進步。新媒體使文學活動更具開放性,不會給創作者增加額外的思想壓力,更能激發創作者的表達欲望。在傳統的文學活動組織中,其為黨政機關服務,一方面能獲取良好的物質待遇,另一方面需要宣傳黨政形象,促進其文化建設。該文學形式在新媒體時代被瓦解。任何人都能成為創作者,按照個人想法完成文學作品,其寫作內容更具娛樂性,直接突破了傳統的文學組織形式。文學以社會為背景,其文字中含有時代痕跡,我國古代追求意境美,譬如古代詩歌、小說中。自20世紀以來,人們的文化審美朝世俗化方向發展。文學作品也滲透很多自嘲元素。相比于精神思想、文化理念,人們更注重社會現象。在《明朝的那些事兒》中,作者采用直接敘述的手法,向讀者們揭開了明朝的面紗,同時結合皇帝的事跡闡述了個人看法。與傳統的歷史敘述作品不同,作者的語言具備生動活潑的特征,就心理活動、人物細節、歷史事件等進行論述。
二、新媒體為中國文學提供了創作方式
作家在文學創作期間,常常會結合時代文化、經濟、政治等理念,我國文學屬于傳達通知思想的重要途徑。我國主流文學具備的特征包括審美、思想教化等,自改革開放后,才慢慢將焦點集中于作品的價值上。在新媒體時代中,人們的創作環境更開闊,傳統的功利注意被淡化,創作者十分重視傳遞情感價值,人們可以在網絡上分享個人觀點,有助于文學創作者了解更多元的價值觀,使文學創作中滲透人文關懷。文學作品呈現的方式含有文體性質,包括小說、詩歌及散文。隨后影視發展成為了人們生活期間的主要娛樂項目,也帶動了影視文學的發展。在新媒體時代下,很多創作者未經過專門的訓練,忽視了文體形式,更偏向于即興創作。隨著時間的推移,文體形式界限被淡化,散漫的文體形式成了潮流,譬如微博段子。還有一種文體形式是超長篇,該字數已經超過百萬,遠超過傳統10萬字以上的文學作品。該類型的特征為版面約束力小,影響網絡寫手創作的要素還包括點擊率、作品字數。
三、新媒體為中國文學提供了傳播方式
如今網絡文學借助多種形式,延伸了傳播空間,吸引了更多的消費者,譬如文學出版、影視播放、改變游戲等全媒體合作,使網絡文學的經濟價值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網絡文學原創作品與媒體深度合作,逐漸形成一條新型產業鏈,對文學作品今后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網絡文學通過與資本合作,取得了很多成就,譬如盛大網絡,其公司起步資金低,在十多年的發展后,成為知名海外上市公司,擁有較多的活躍用戶。盛大網絡對網絡文學全版權進行了整合優化,旗下有幾家網絡集團、游戲公司。盛大網絡借助高新技術,以網絡文學原創為基礎,整合了動漫、出版、影視等內容。盛大網絡的商業模式具備原創性,呈現了一系列產業,包括日本、韓國、北美盛大文學。
在傳統的文學傳播形式中,主要的傳播載體為書籍。文學作品從創作之初到出版環節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在傳播期間也會受到時空限制。西方某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也是在翻譯完成后才流通到我國。翻譯者不僅需要有較強的語言功底,而且還要對創作者的創作背景、創作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在新媒體時代中,網絡極快的傳播能力延伸了文學創作的空間,作者可以按照個人意愿在網絡上進行分享。譬如當下流行的電子書,其內容與紙質書一致,并且傳播成本、銷售成本更低,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新時代的人們十分善于表達個人想法,同時注重雙方的共通交流。新媒體借助互聯網平臺,使人們的文化傳播平臺更加豐富,包括百度貼吧、微博、微信等,為新興文學創作的傳播奠定了堅實基礎。就自媒體而言,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文學作品發布者,能就文學作品的理解發表意見。文學創作者也能及時了解讀者的想法,增進與讀者的距離;新媒體時代中,文學傳播具備多樣性的特征。文學不再受到文字傳播的限制,而是借助視頻、音頻、影視等形式呈現。網絡文學的瀏覽量較高,其發展前景廣闊,能為文學作品帶來更多的經濟價值。近年來,網絡文學由游戲或者影視改變,譬如熱播電視劇《花千骨》,其源于網絡小說。在電視上映之前,也出現了很多改編視頻,為擴大該劇的知名度做了良好鋪墊。《仙劍奇俠傳》收視率極高,其源于某個熱門網絡游戲。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都是我國文學的重要構成內容,但是兩者間存在很多矛盾點。網絡傳播的形式還包括出版網絡文學、推出會員消費制。當網絡文學被實體化后,不僅能留住原有讀者,而且能吸引新的消費群體。借助影視這一載體發表作品的還包括《紅高粱》、《平凡的世界》。因此對于影視化改編而言,其從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網絡文學發展困境,使其能朝市場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在信息時代背景下,相比于單純的文字,人們越來越傾向閱讀圖片信息。在這個時代中,人們更傾向影視作品,而非純碎的文字作品。影視作品中含有一系列語言文字、聲音、動作等,這些符號更具直觀性、生動性。當傳統的文學傳播形式與新興網絡文學傳播形式融合后,能共同推動網絡文學網站的發展。譬如出版知名網絡,能開拓更大的市場群體。自《誅仙》出版后,其書發行量破一百萬。多樣化的網絡文學形式使作品商業價值更高。但是另一方面,為了爭取更多的經濟利益,網絡文學質量也越來越低。由于創作者依靠文章閱讀量、點擊率才能獲得可觀的收入,但是這些因素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導致很多著名創作者紛紛轉行。
在文學網絡的高速發展下,很多創作者借助網絡獲取了較多的經濟利潤,譬如慕容雪村、安妮寶貝。網絡為創作者提供了一個較為開放的環境,能使創作者釋放真正的情感,不需要考率其他人的想法。但是網絡文學一方面給作者帶來了高額利潤,另一方面某些網絡文學質量越來越低,滲透了較多的消遣性、娛樂性,與網絡創作者初衷不符,使網絡文學以商業經濟為導向。隨后的幾年里,早期知名創作者推出了網絡領域,轉型成為線下寫手,借助傳統媒體發表文章。對于很多網絡作者而言,實體出版書籍不僅僅是榮譽問題,也關系到經濟收入來源。為了吸引受眾,網絡作者不得不每天更新內容,消耗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唐家三少作為知名網絡寫手,他曾指出,創作作品消耗了很多腦力與體力。為了保障《惟我獨仙》的質量,他反反復復修改了三次,并且每天更新章節,一天中近五分之四的時間需要面對電腦寫作。雖然實體出版能獲取較高的稿費,但是作者還需要承擔一系列版權稅收。因此紙質出版程序較為嚴格,能保障文學作品的質量。網絡文學不限制字數,提供給創作者更多的發揮空間,同時有利于出版商進行選擇。就紙媒出版的層面來考量,常常選取點擊率高的文學作品。在較多的網絡文學作品中挑選精品出版,也有助于提高網絡文學的質量。但是在精品挑選的過程中,違背了網絡文學的本質。網絡文學以網絡媒介為載體,依靠新媒體便捷式閱讀,包括電腦、手機等,同時注重閱讀過程的輕松性、娛樂性。在每天更新的過程中,能夠留下一份懸念,吸引讀者的好奇心。但是網絡文學脫離網絡這一載體后,其未來的發展也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并且難以與高質量傳統文學作品競爭。
四、新媒體為中國文學提供了評價方式
新媒體環境創新了文學作品的評價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普及淺閱讀、評價方式多元化、評價方式重構。自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國素質教育全面普及,文學閱讀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睞。在全面閱讀時代中,文學不僅是高層精英所接觸的文化,其逐漸向大眾文化靠攏。在新媒體環境中,客戶終端及軟件類型越來越豐富,文學作品不再受限于傳統的嚴肅化中,涉及的經濟性、娛樂性也十分明顯。雖然我們難以評價哪類文學更佳,更能體現我國當代經典文學。但是網絡文學的出現顛覆了人們對文學的傳統價值觀,使人們接觸到更多元化的文學作品。大眾在選擇文學閱讀作品時,選擇內容更加豐富,可以按照個人的興趣愛好選擇文學作品。雖然這些網絡文學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但其直接改變了大眾的閱讀習慣,使人們傳統的閱讀模式受到顛覆;在過去,很多消費者在購買書籍前,常常會查看相關的評價訊息,參考他人的讀后感來決定個人是否需要這本書。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內容之所以具有影響力,究其本質為評價內容來源于某知名人士或者較權威的單位。對于傳統的文學評論而言,評價主體經過專業的培訓,其在評價文學作品期間,不僅從基本的審美角度、娛樂角度審視作品,更多的是基于價值觀來評價作品,因此評價更具客觀性,他們會從作品的思想理念、文學意義、時代意義等角度考核作品。傳統的文學批評者不僅需要具備文學審美能力,而且要有扎實的文字功底,需要定期閱讀文學理論知識、鍛煉文字表達能力,使評價內容從感性的層面提高到理性的層面。傳統的評價內容格式較為規范,引用了很多學術性知識。受眾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了解評論內容。因此,這些評論從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費者更全面地考慮文學作品,但是評論內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并非每位受眾都能理解。文學作品的受眾不同,某些適宜于專業學者閱讀,但是多數文學作品主要面對廣大受眾。在互聯網的普及下,每個受眾都擁有文學作品評價權,可以按照個人閱讀感受點評。雖然不能保證權威性,但是能從一定程度上保障改評價的參考智能;在新媒體環境中,我國迎來了新的文學機制,創新了文學作品的傳播方式、創作方式及評價方式。當前我國重要的文學組成部分包括網絡文學及傳統文學,但是兩者之間存在很多矛盾點。譬如網絡文學中有很多佳作,知名度較高,但縱觀整個文學獎項評選環節,傳統文學依舊是獲獎率較高的主體。主要原因并非頒獎機制,而是兩者的文學性、社會性差異較大。傳統文學有濃厚的歷史底蘊,濃縮了一個時代的精神理念,能促進社會的發展。但是網絡文學較為開放,在該文學作品中,消費者關注其娛樂度,而非內容深度。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創新了文學作品的生產機制,包括傳播模式、創作模式及評價模式。當前我國的主流文學依舊是傳統文學,但是網絡文學的影響力是不能忽視的,其對我國文學發展進程的促進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健.后經典時代:經典生產機制的失落與經典的失序[J].蘭州學刊,2013(2):55-59.
[2]柏愔.后信息時代新媒體文學中文學諸要素之間關系的變革 [J].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版 ,2015(1):11-17.
作者簡介:
李晶(1987.06-);性別:女,籍貫:河北邢臺,學歷:碩士研究生,畢業于重慶師范大學;現有職稱:講師;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
張丹旭(1987.09-),女,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廣播電視藝術學,單位是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助教。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