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
摘 要:統計方法的應用可以有效強化事業單位會計的管理職能。本文詳細論述了統計方法在事業單位會計工作中的應用方式及應用效果。
關鍵詞:統計方法 事業單位 會計
中圖分類號:F8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c)-102-02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事業單位的會計工作建立起了新的機制,旨在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后的新形勢。在以往,事業單位的會計偏重于核算工作,忽視了業績考評,會計預測與分析等工作,這樣的工作模式陳舊落后,已經不適應當前事業單位的發展形勢。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促進事業單位發展,財務工作者必須要加強統計方法的運用,不斷擴展財務職能。
1 統計核算與會計核算
統計核算是指對事物的數量進行計量來研究大量的或者個別典型經濟現象的一種方法。與統計核算不同,會計核算以貨幣為單位,對事業單位的日常活動進行系統的、全面的計算分析。
1.1 統計核算與會計核算的聯系
在財務工作中,統計核算與會計核算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反映事業單位發展的“晴雨表”,都是在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下,圍繞單位的日常工作進行核算業務,真實反映出單位的發展狀況,為管理者提供了決策依據。統計核算和會計核算雖然不能使事業單位直接實現經濟效益,但卻可以加強政府職能,幫助事業單位提高社會經濟效益。
1.2 統計核算與會計核算的不同
統計核算與會計核算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會計核算以貨幣為單位進行核算,而統計核算不僅局限于貨幣,還可以以實物和勞動量進行核算。其二,會計核算針對的主要對象是事業單位的資金往來,而統計核算除了對資金往來進行統計之外,還要對單位的各種活動進行統計核算,包含的范圍較廣。其三,會計核算的最終目的是把事業單位的業務活動客觀地呈現在賬目上,而統計核算是通過對單位各種活動進行調查,最終推斷出各種事物發展的狀況。
2 統計方法在事業單位會計工作中的應用
2.1 運用統計方法實現事業單位財務預測
與企業單位不同,事業單位具有公益性質,它不進行直接的生產活動,不產生經濟效益,其收入來源主要依賴政府的財政撥款,這樣的運行模式導致很多事業單位的領導缺乏財務風險意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與市場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如果事業單位還像之前哪樣缺乏必要的風險意識,就有可能在經濟活動中產生財務風險,最終被市場淘汰。
財務預測是事業單位規避財務風險,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徑,而統計則可以輔助財務預測,確保其預測的科學性和準確性。財務預測的內容主要包括財務決策和編制財務預算,通過財務預測,可以向單位領導者提供決策依據。財務預測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反映過去一段時間內單位的經濟運行情況,卻不能對未來業務活動進行計量,統計則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它可以利用數據模型或者虛擬變量幫助財務預測得出科學的預測結果。
事業單位的財務預測要分四個步驟進行,首先,要確定預測目標。預測目標決定了預測的使用方法和預測時間。其次,搜集和審核統計資料。確定了預測目標后正式進入資料搜集階段,這些資料可以為最后的預測結果提供依據。第三,選擇預測方法。為了確保預測的準確性,同一個預測目標應該多選用幾個預測方法,得出結論后再進行分析對比,選擇最有效的方法。第四,估計預測模型。在進行預測時模型中需要有參數,可以選擇以往的歷史數據。
2.2 運用統計方法加強事業單位會計核算與監督
加強事業單位會計核算與監督是確保事業單位財務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和條件。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是相輔相成的,通過會計核算可以為事業單位各部門提供決策依據,通過會計監督可以對事業單位經濟業務的真實性、財務收支的合法性及公共財產的完整性進行監督,預防腐敗,防止資產流失。二者工作形式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目前,事業單位在會計核算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會計核算制度不夠完善,其科目設置缺乏科學依據,原始憑證不規范,管理者資產管理意識淡薄,會計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缺乏自我評價與監督等,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會給事業單位的財務工作帶來諸多麻煩。筆者認為,提高會計核算與監督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2.1 建立健全會計核算制度,強化預算管理
建立健全會計核算制度是規范會計核算與監督的基礎條件,只有在完善的制度下,會計核算與監督才能順利實施。強化預算管理是為了確保預算的科學性、準確性,防止超預算開支,規避財務風險。強化預算管理不僅要遵循統籌兼顧原則,還要根據本單位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預算管理,確保預算管理的真實性。
2.2.2 加強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監督機制
監督機制的缺乏是滋生腐敗的溫床,為了保證會計核算的順利實施,事業單位應該設立專人對會計核算工作進行監督,監督的內容主要包括原始憑證、記賬憑證、報表編制、預算執行等。監督過程及結果要形成書面的報告,單位管理者要對該報告進行認真分析,找出財務預測工作問題的不足,及時督促整改。此外,財政部門與審計部門的會計信息也是對本單位會計預算進行監督的重要依據。
2.2.3 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會計預算與監督工作是由會計人員來完成的,其專業素質與職業素養的高低直接關乎著會計預算工作的準確性,因此,加強對會計人員的教育培訓是實現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確保預算工作順利實施的重要途徑。此外,在會計核算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該技術不但可以減少人為的錯誤,還能保護信息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總之,在會計工作中,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兩者相互結合,才能有效防范腐敗,提高事業單位的資金使用率,確保資金安全。
3 運用統計方法充分發揮事業單位財務分析的作用
單位會計工作最終會得出財務報表,管理者可以根據這些財務報表進行管理決策,但是,財務報表并不是萬能的,管理者要想獲得更多的決策依據,除了參考財務報表之外還需要其他的財務資料。比如說,管理者需要從宏觀的角度了解單位的發展,只看財務報表是不行的,還需要運用統計方法對單位日常工作進行科學的整理分析。財務工作中最常用的統計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
3.1 比率分析法
依據分析要求和目的劃分,比率分析法又分為構成比率分析法、效率比率分析法及相關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財務分析最基本的工具,其目的是對同一期財務報表上的若干重要項目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從而求出比率。比率分析法的優點是計算簡單,缺點是只能靜態分析,不能動態分析,分析結果只反映歷史數據,不能對未來進行科學預測。
3.2 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方法,是通過對項目或指標值的對比,揭示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比較分析法主要有兩種形式:實際指標與企業前期的計劃指標對比,統一指標橫向與縱向對比。比較分析法可以幫助財務人員發現差距并找出原因,從而判定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在選擇比較分析法時要注意對象的選擇,確保對比指標之間有可比性。
3.3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通過分析因素指標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確定各因素對分析指標差異影響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包括連環替代法和差額分析法。比如,在對事業單位某個部門的收支管理進行考核時,便可以使用因素分析法,通過對該部門預算與實際輸出的比較,確定各因素對實際輸出結果的影響程度。運用因素分析法時,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要找出對指標產生影響的因素,然后把這些因素按順序排列好。
3.4 趨勢分析法
趨勢分析法是指將財務報表中兩期或者多期的相同指標或比率進行對比。趨勢分析法主要有項目金額比較分析和百分比比較分析。利用趨勢分析法可以掌握事業單位財務經營的變化情況,從而為管理者決策提供依據。在對事業單位進行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時靈活運用統計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統計方法是事業單位會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合理利用統計方法不但可以加強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與監督,還可以輔助會計預算,確保預算結果的科學性與準確性,進而幫助事業單位的管理者進行決策分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統計方法的使用是事業單位擴展財務職能,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郝愛迎.淺析統計方法在企業會計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