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禮明 張慧莉 秦奕萱 沈婷 潘粵
摘 要: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我國對奶制品的需求會大量增加,嬰兒奶制品的市場前景看好,而國產奶在產能、質量等方面存在問題,需通過供給側改革來解決。同時,國內原奶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近年來奶制品進口出現快速增長的趨勢,2008年~2016年從澳洲進口奶粉量累計增長近5倍。本文通過對澳洲進口奶制品現狀的研究,對比發現國產奶存在的問題,并結合供給側改革提出國產奶產業轉型升級方向。
關鍵詞:國產奶 供給側改革 澳洲進口奶
中圖分類號:F75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b)-052-03
近年來我國奶制品市場問題頻出,從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開始,接連出現諸如產能過剩、原奶污染等事件,導致消費者對國產奶制品的信心受挫。目前,國內市場很大程度依賴進口奶制品背景下,分析澳洲進口奶對國產奶市場的影響,結合供給側改革,從去產能、激活產業鏈和政府協作三個方面提出國產奶的改革方向,以增強國產奶市場的競爭力。
1 澳洲奶制品進口現狀
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我國奶制品消費量也飛速增長,截至 2014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牛奶消費國。在巨大需求下,國內消費者的眼光卻越來越多地投向進口奶,2016年我國奶制品進口量為195.56萬噸,同比增長21.4%。澳洲作為我國奶制品進口體量最大的國家之一,具有極其深遠的研究意義。
1.1 澳洲奶粉進口量
新西蘭是我國奶粉的主要進口國,雖然我國進口澳洲奶粉量遠遠低于新西蘭,但是再加工奶和原奶進口量依然排在進口國家前列,以奶粉為例,近三年來一直保持在前三的位置。
新西蘭不僅占據主要的進口市場,而且進口量還在逐年上升。澳洲進口量從2014年到2015年上升幅度較大,2016年進口量相對穩定。
1.2 澳洲進口奶制品結構和品牌
我國進口奶制品分為原奶和加工奶,其中原奶大部分來源于新西蘭,加工奶的主要進口國之一就是澳洲。2008年以前,進口澳洲奶制品中奶酪、黃油等干乳制品進口量遠高于原奶的進口量;2008年以后,進口澳洲干乳制品占比逐年下降,而原奶進口額逐漸上升至48.2%。導致這一變化的最大原因是奶制品市場更加多元,消費者購買選擇渠道更加多樣,使得進口結構隨之發生了改變。
澳洲奶粉知名品牌如惠氏、德運、貝拉米等在市場上都擁有良好信譽,因其生產工藝先進、監管體系嚴格,備受國內消費者青睞。近年來,掌握奶制品高端市場的同時,澳洲奶粉也積極開拓中國二三線城市市場,使澳洲進口奶制品在中國市場迅速成長起來。
2 澳洲進口奶對比國產奶的影響分析
中澳關貿協定中零關稅的逐步實施以及澳洲奶制品進口量的激增,勢必會沖擊國產奶市場,影響我國奶業的發展。以下將從原奶價格、質量、消費市場三方面比較分析澳洲進口奶對國產奶的影響。
2.1 價格比較分析
截至2016年6月29日,國內生鮮乳(即原奶)價格為3.42元/千克,GDT原奶價格(折合人民幣)為1.83元/千克,其中澳大利亞原奶價格為2.5元/千克。由原奶價格比較(圖1)可知,除2009年~2011年和2013年國內均價低于國際均價外,從2008年至今,國內價格均高于國際價格,尤其在2014年~2016年期間,兩者的價差逐步拉大。
由于國內原奶價格尚未與國際接軌,澳洲進口原奶在價格上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國內企業更傾向于采購進口原奶,導致國產原奶供大于求,產能過剩。
2.2 質量比較分析
質量無疑是影響品牌形象和消費者忠誠度的關鍵所在,以下是澳洲進口奶與國產奶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對比。
(1)澳洲奶制品從養殖、加工到銷售等過程,都由政府、奶制品行業、非政府組織、消費者共同監督。此外,澳洲奶制品的進出口還受澳大利亞農、漁、林業部(DAFF)的監管。因此,其全方位的監管模式造就了優質、安全的奶制品。
(2)我國奶制品行業主要由政府部門監管,包括農業部、食品藥品監管局、質檢局等。但行業協會和消費者沒有足夠的監管權限,未能發揮作用。因此,單一的模式容易導致監管上的漏洞,引發奶制品質量的安全隱患。
對比可知,澳洲進口奶制品在質量上有競爭優勢,優質的奶源、更高的安全標準和更為嚴格的監管機制,使它以質取勝。《中國奶產品在質量安全研究報告(2015年度)》顯示,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奶制品在國際上認證為質量最好。但另一方面,高質量奶制品的進口,加劇了我國奶制品行業的競爭,同時也促進了我國生產加工技術的進步、監管模式的創新和監管力度的加大,最終倒逼國產奶質量提升。
2.3 消費市場比較分析
2008年~2016年,進口奶制品的數量和消費市場占有率有一定幅度波動,但總體呈上升趨勢。一方面,進口量的激增會使進口消費占比上升,進而沖擊國產奶市場,導致國產奶制品的消費市場占比下降。另一方面,除2013年、2014年外,進口奶制品的消費占比均低于10%,可見進口奶制品在我國消費市場上的占比較小,因此其對國產奶市場的影響也有限。
上游奶農、中游企業和下游消費者是奶制品產業鏈上必不可少的環節。澳洲奶制品進口量增加使國產奶積壓和滯銷,奶農虧損,企業業績下滑,國內消費拉動乏力,導致產業鏈受到沖擊,影響了國產奶的供求平衡。
3 國產奶存在的問題
國產奶近年來面臨著嚴峻考驗,進口奶份額越來越大,而國產奶市場份額一直被擠壓。以下從國產奶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其劣勢所在。
(1)國產奶安全問題頻出,信任危機持續。自毒奶粉事件以來,盡管我國奶業進行了多次調整,標準也不斷細化,但依然難獲消費者的信任,高端奶制品市場常年被進口奶制品壟斷。
(2)國產原奶供大于求,造成大量囤積。2015年我國奶牛場(戶)均存欄奶牛43頭,同比增長17頭,增幅65.4%;同時國內原奶價格居高不下,企業更傾向于進口原奶,導致原奶產能過剩。
(3)奶制品行業發展不穩定,準入條件低,壟斷程度不高;企業加工技術落后,產品結構不合理,同質化較為嚴重。由于行業準入條件較低,我國小規模企業眾多,同業競爭激烈,經常有中小廠商破產和退出市場;同時,國內生產加工技術相對落后,產品結構較為單一,無法滿足消費者日益增加的需求。
(4)行業存在雙重質量標準,相關部門監管不力。由于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之間存在差距,同一款奶產品在國內外銷售卻是兩個標準,這在奶制品行業非常普遍;相關部門監管不力,國家奶制品標準立而不用,導致劣質奶制品出現在市場中。
另外國產奶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諸如國人飲奶重視程度較低,奶制品企業和奶農之間的合作關系較弱,市場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規則等。
4 結合供給側改革提出對策
4.1 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是對應需求側改革而言,經濟增長不再依靠增加需求側拉動,而是轉換思路和新方法,從供給、生產端入手,從人力、技術、土地等方面入手,更注重創新,優化資源配置以提高效率,生產出適銷對路的商品,從根本上解放生產力,提高效率,以促進經濟發展。
4.2 國產奶改革對策
供給側改革主要從產能、市場價格、生產率、社會保障等方面發力,而針對國產奶在這些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國奶制品市場可以從以下三個層次進行改革。
第一,供給側助力產能改革,加快原奶去產能,優化原奶質量。從2012年~2013年的奶荒刺激投資興建牧場,到2014年后半年出現原奶產能過剩以來,國內原奶價格持續走低,甚至在2016年國際奶差價達到117%。在供給側改革下,淘汰整合中小牧場,優化大型牧場,加強管理。同時應改良品種,淘汰低產牛,建立和發展精品高蛋白牧場,從根本上提高原奶質量。
第二,激活產業鏈,增加市場奶制品種類。我國奶制品市場商品單一,奶粉占很大比例。盒裝鮮奶、奶酪等大多是進口產品,酸奶行業發展也與國外有很大差距。在供給側改革下,加快產業鏈升級刻不容緩。生產更多種類的固態、液態奶制品,如盒裝牛奶、酸奶、奶片、奶油等,為我國奶制品消費市場提供更優質、多樣的奶產品。
第三,在供給側改革下,應充分發揮政府角色,為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保障。為保證奶業穩定發展,政府需要建立長期的市場監測預警機制、產業補助和救濟機制、市場價格形成機制,來保證奶制品從商家過渡到消費者手中。除此之外,政府還要制定一系列標準,嚴格我國奶制品市場秩序,不僅要結合國人體質實行,也要和國際接軌,推動我國奶制品走向國際市場。
綜合來看,由于我國的家庭奶制品消費意識還不夠,消費群體更多地傾向于進口奶,導致國產奶舉步維艱。供給側改革下政府和企業應從上述三方面發力,逐漸改變消費者的購買意識,使他們更信任和依賴國產奶,如此才能重拾國內奶制品市場。
5 結語
近年來人們對于營養配比的重視和二胎政策的放開等,乳制品面臨新常態包括需求量上升、同業競爭激烈、進口量激增、消費渠道拓寬等,要維持奶業的健康發展,從上述影響分析可知,供給側改革至關重要。如今中國奶粉的需求仍旺盛,與國內供給不相匹配,而供給側改革注重結構調整、效率的提高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可很好的調度供給對接高端需求。因此,在供給側改革驅動下,未來國產奶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便是迎合市場需求,以提升質量為目標,以服務顧客為宗旨,以創新為核心,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實現供需平衡,最終目標是擴大國產奶制品市場,推動國內奶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2014年我國奶粉進口市場價格需求[EB/OL].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2014-06-06.
[2] 蘆麗靜,劉昕蕊.洋奶粉沖擊下國產奶粉如何重塑消費者信心——基于對國產奶粉消費者信任度的社會調查[J].奶業經濟,2014(02).
[3] 劉戈.警惕、打擊洋奶粉縱向壟斷[EB/OL].華夏經緯網, 2013-07-04.
[4] 王瑩.進口奶粉對國內乳品產業鏈的沖擊及對策建議[J].奶業經濟,2010(10).
[5] 郭婷.中澳自貿區建立對中國乳品進口的影響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2013.
[6] Paul Craig Roberts.Supply-side Economics and the Future[J].Economics Affairs,1989(3).
[7] C arlos Noronha,Katy W. P. Kong.Corporate Social Disclosure:The Case of Chinas Milk Product Industry[M].UK:Palgrave Macmillan,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