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婷 周瑋
摘 要:本文首先通過文獻資料分析了目前產業轉型和產業結構的狀態;其次利用SPSS軟件對部分省市的經濟數據進行因子分析,提取了一個主成分,并得到其計算公式,繼而對結果進行分析得到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產業結構有一種趨于單一的態勢;最后根據分析的結果對產業轉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提出建議。
關鍵詞:產業轉型 產業結構 因子分析 SPSS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b)-145-02
當下國家的發展正處于產業轉型階段,在產業結構、產業規模、產業組織等多個方面正在往適合于目前經濟發展的方向轉變。姚旭航在《吉林省產業轉型問題研究》中提出產業轉型,主要是根據政府的相關政策,利用當地的資源和技術的發展實現產業結構向高層次發展;在產業轉型的同時,三次產業結構比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何平等人提出我國的產業結構成了一種高度化發展的態勢,但是結構合理化進程有待提高,兩者之間存在不一致性,尚未取得促進經濟發展轉變的效果。本文利用2015年15個省市數據進行因子分析,研究在產業轉型背景下產業結構呈現什么樣的形式,也是對未來產業結構趨勢的預測。
1 數據說明
本文用于分析的數據是通過在國家統計局網站上查找而得,篩選并整理得到表1中的數據,數據涵蓋多個行業,具有可信性,表1中用A1、A2、A3、A4、A5、A6分別表示農魚牧等行業產值、工業產值、建筑業產值、批發和零售業產值、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產值、住宿和餐飲業產值。
2 模型假設
2.1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通過幾個因子代替原始數據中的變量信息,因子為各變量的線性組合。通過因子分析提取的因子能較大程度地解釋原始數據的關鍵信息,因而因子分析是數據壓縮降維的有效方法。它從數據內部特征出發,將眾多的復雜變量簡化為少數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因子分析的基本模型為:
2.2 基本步驟
因子分析的本質是對原始數據進行綜合,構建有效的因子,基本步驟如下。
(1)將原始數據標準化,消除變量不同量綱的影響。
(2)構建因子變量:通過標準化系數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計算因子,并通過方差累積貢獻率判斷主因子數,一般取貢獻率達80%的因子數代表原始數據的基本信息。
(3)將提取的因子旋轉,使其對原始變量的解釋能力更強,當只有一個主因子時無法進行該操作。
(4)計算因子得分,以評價因子對數據的綜合解釋能力。
3 結果分析
經過2.2中的步驟,利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得到的結果如下。
3.1 數據分析結果
KMO和Bartlett的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中可以得到KMO=0.861,大于一般標準0.7,說明各個指標之間相關性較大,且KMO值越接近1,所選取的數據越適合用因子分析法進行數據的處理。
從表3中可以得到,成分1的累積貢獻率是86.957%,根據上文可知,貢獻率達到80%以上時,可以提取主成分,從表4可以知道,經過分析得到,只提取一個主成分,并且得到主成分y的得分計算公式為:
y=0.162A1+0.188A2+0.180A3+0.177A4+0.180A5+0.184A6
3.2 分析結果延伸
從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到,在產業轉型背景下,產業結構逐漸趨向于單一,僅僅用一個主成分可以代替其他多種行業的發展狀況,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信號,隨著產業的轉型,產業結構開始由以前的多元化、差異化轉變為單一化和同質化,其中存在多種原因:一是可能某一產業近年來發展較為迅速,而其他產業的發展逐漸受到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的沖擊,不斷萎縮,導致最終迅速發展的產業的產值效應覆蓋了其他產業的產值效應,最終體現用一個主成分替代多種產業的情況;二是可能在推行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導致了三級產業中的某些行業失去了活力,喪失了原有的存在價值,逐漸被淘汰,但其在原有產業中所占比重較大,最終影響了整個產業的發展,最終使健全、沒有較大變動的產業來代替其他產業。
3.3 行業分析
從綜合評價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各個行業的系數即權重并不是很大,這可能與所選的數據類別有關,因為隨著產業轉型的推進,第三產業的產值越來越多,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產值越來越少,而選取的指標數據中只是某一個產業中的某一種或兩種行業,所以對一個產業的權重并不是太大,這也恰恰說明了衡量一個產業是需要通過很多行業的績效來衡量的,不能以偏概全。
4 結論及建議
(1)產業轉型的背景下,三次產業的機構發展出現失衡現象,其結構內部逐漸往單一態勢發展,失去了原有的多元化、互補化的性質,且具有同構化的現象,從前文分析中可以看出,用一個主成分即可代替多種成分。同時政策對產業的發展影響很大,由于政策對產業轉型的鼓勵,很多行業逐漸失去競爭力,但這是與經濟發展相符合的,那些不適合當今經濟和環境要求的會逐漸被淘汰。
(2)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利用高新技術對傳統工業技術進行升級和改造,提高第二產業的產值,在不增加資源消耗的條件下提高效率,同時要逐漸完善第三產業的發展體制,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政策,促進傳統的服務業向符合現代時代特征的服務業轉變,提高服務業的競爭力,借鑒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并結合我國當下的產業實際情況,制定具體且可行的服務業發展目標,加大對服務業的資源投入,將服務業的發展水平與整體經濟的發展水平保持同步,但要切忌過度發展服務業,不能使其發展狀態超過我國當下經濟的承載力。
(3)在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證產業的活力,可以采取產業聚集,如加強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產業聚集,利用其聚集效應提高產業的活力,另一方面還能減少空間的浪費,增加城市的容積率,為其他產業或者城市建設的發展提供方便。此外,要嚴格實施相關的制度,防止產生產業的壟斷,發揮制度的制約作用,鼓勵通過競爭的方式推動服務業的發展和產業的轉型,一方面能夠達到預期結果,另一方面能夠提高產業的存活能力。同時,產業轉型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更高效的模式,但也要注意對于環境的保護,在轉型的過程中要多方面考慮,不能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柯善咨,趙曜.產業結構、城市規模與中國城市生產率[J].經濟研究,2014(04).
[2] 龔強,張一林,林毅夫.產業結構、風險特性與最優金融結構[J].經濟研究,2014(04).
[3] 胡書宏.河北省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的標準化研究——實施標準戰略助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C].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福建省人民政府.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第一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福建省人民政府,2010.
[4] 雷新軍,春燕.東京產業結構變化及產業轉型對上海的啟示[J].上海經濟研究,2010(11).
[5] 楊家偉,喬家君.河南省產業結構演進與機理探究[J].經濟地理,2013(09).
[6] 陶曉燕.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能力評價[J].資源與產業,2013(02).
[7] 姚旭航.吉林省產業轉型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8.
[8] 林海明.因子分析應用中一些常見問題的解析[J].統計與決策, 2012(15).
[9] 王斌會,李雄英.穩健因子分析方法的構建及比較研究[J].統計研究,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