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遠 李玉菊 孔雪婷 李廣威
摘 要:商譽問題極其復雜,持續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基于不同理論,學者們對商譽本質有不同的認識,提出不同的商譽計量方法,但目前尚未找到一種普遍認可的計量方法。本文對目前不同的商譽計量方法進行總結歸納,希望對商譽計量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商譽 講師方法 研究
中圖分類號:F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b)-147-02
1 商譽的本質
商譽問題曾受到法學界、經濟學界和會計學界的關注。20世紀30年代,亨德里克森在《會計理論》中提出了商譽的“三元論”,即“好感價值論”、“超額收益論”和“總計價賬戶論”。這是會計界首次對于商譽本質進行的一次權威總結。如今,商譽的本質可歸結為以下較為典型的觀點:一是商譽是可以為企業帶來超額盈利的要素和情形;二是商譽是預期未來超額盈利;三是商譽是企業總體價值與單個可辨認凈資產價值的差額(葛家澍、杜興強,2007)。
綜上所述,若從計量角度界定商譽,可形成超額盈利現值觀和剩余價值觀(包括總計價賬戶論)兩種觀點。超額盈利現值觀利用預期企業未來超額利潤并折現來直接計量商譽;在此之上結合無形資源觀,進一步延伸出超額盈利資源觀。葛家澎(1996)、羅飛(1997)等認為商譽是能為企業獲取超額盈利的特殊無形資源。剩余價值觀是從間接計量角度認為商譽企業的整體價值與可辨認凈資產之差為商譽(Canning,1929)。
同時,商譽進一步分為自創商譽與并購商譽,就共性來講兩者來源與實質都是相同的,僅區別于個性上的來自不同企業文化和環境的特點(李玉菊,2010)。
2 基于超額收益論的商譽計量方法
超額收益論認為商譽是企業預期未來的超額盈利能力,基于此的計量方法稱為超額收益法。根據預期超額盈利的穩定性,可進一步分為超額收益資本化法和折現法。資本化法根據經濟學中“等量資本等量利潤”原理,假定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永久:
折現法下,企業超額收益預計僅維持數年,將可預測的若干年預期超額收益加以折現得到自創商譽:
超額收益法盡管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如盈利持續時間、貼現率等,但依然得到許多學者認可。于衛兵、叢新生(2004)認為其建立在對商譽超額盈利性的本質的正確理解上,主觀性缺陷會在以后研究中不斷減少。魏林燕(2001)也認為,在穩健性考慮下商譽計量應以直接法為主、間接法為輔,直接計量應首選超額收益折現法。超額收益法為許多學者所應用,譬如王超(2009)、李蔣(2012)等在對自創商譽作實證研究時,均選用超額收益法來計量商譽。
3 基于總計計價賬戶論的商譽計量方法
4 基于企業能力論的商譽計量方法
董必榮(2004)、魏小巍(2008)認為,從“資源基礎論”角度看,商譽是能夠為企業帶來未來持續超額盈利的特異無形資源或企業核心能力。進一步,商譽是市場對企業可持續商業履約能力的綜合評價,核心要素實質是市場所密切關注的企業可持續商業履約能力(李玉菊,2006,2010,2011)。
李玉菊根據“資源=資產+能力”和“商譽是能力的價值表現形式”,在會計中通過核算資產和商譽,實現核算資源價值的目標,提出基于企業能力的商譽計量模型。首先從可感知性、全面性、可指標化、獨立性等條件出發,將企業能力劃分為綜合運轉效能、行業勢能和發展潛能,構建商譽指數計量模型,提出以市場價值評估為基礎,通過定期編報商譽價值指數動態反映商譽價值增減變動情況的主張。
該種計量方法結合了企業資源理論,將商譽與市場相聯系,緊密貼合企業經營發展狀況,有較強的現實應用性。
對于商譽計量方法,學界尚未形成一致觀點。除上述商譽計量方法外,還有如結合線性規劃法的計量模型(來臣軍,2007)和利用企業生命周期模型計量商譽的方法(祝學明,2009)等。
5 概括性評述
每一種商譽計量模型都有獨特優勢,也不可避免存在缺陷。超額收益法雖然能很好地反映商譽超額盈利性特點,但在計量中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人為主觀性;對于割差法,雖然其操作計算相對簡單,與并購商譽計量具有一致性,更符合會計準則,但也存在如何獲取企業整體價值以及不能直接體現商譽超額盈利本質問題。
筆者認為,在商譽計量方法研究發展中,可以在傳統商譽計量方法基礎上結合新的管理學、經濟學理論,或許會對商譽計量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董必榮.自創商譽問題研究——一種“資源基礎競爭優勢觀”[D].廈門大學,2004.
[2] 杜興強,黃良文.商譽估價模型探討[J].中國統計,2003(06).
[3] 葛家澎.當前財務會計的幾個問題——衍生金融工具、自創商譽和不確定性[J].會計研究,1996(1).
[4] 胡勇.基于股價修正的KMV模型及其檢驗[D].湖南大學, 2009.
[5] 來臣軍.企業自創商譽會計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07.
[6] 李蔣.自創商譽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
[7] 李瑞蘭.企業自創商譽的會計問題研究[D].中南大學,2003.
[8] 李玉菊,張秋生,馮衛東.以企業資源為基礎的會計報表體系研究[J].會計研究,2011(5).
[9] 李玉菊.基于企業能力的商譽計量方法研究[J].管理世界, 2010(11).
[10] 李玉菊,張秋生,謝紀剛.商譽會計的困惑、思考與展望——商譽會計專題學術研討會觀點綜述[J].會計研究,2010(08).
[11] 李玉菊,張秋生.以企業資源為基礎的會計要素研究[J].會計研究,2006(1).
[12] 羅飛.談論商譽的性質及購買商譽的會計處理[J].會計研究, 1997(1).
[13] 王超.商譽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企業價值創造視角[[D].山東大學,2009.
[14] 魏林燕.商譽計量方法的比較與選擇[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 2001(02).
[15] 魏小巍.基于企業能力論的商譽會計研究[D].廈門大學, 2008.
[16] 嚴雙雙.自創商譽計量問題的研究[J].商情,2013(3).
[17] 于衛兵,叢新生.商譽計量問題的研究與探討[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18] 曾旗,付斌.實物期權理論在自創商譽計量中的應用[J].商業經濟研究,2009(16).
①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課題“企業資源價值與商譽變動報告及其應用研究”(12YJA630065)和北京交通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