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鋒
摘 要: “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項目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針對專業建設的重大舉措,項目的實施對于增強西部民族地方高校的專業適應性,強化這一類高校的辦學特色,提升辦學競爭力,乃至強化高校服務國家戰略意義重大,民族地區地方高校應該很好的把握這次專業建設的機遇,在實施“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相關工作時要深刻理解內涵,把握專業綜合改革的整體目標要求。
關鍵詞:西部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專業綜合改革;特色發展;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7-0011-03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 is the Initiatives taken by the national education department for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makes a big difference in enhancing the 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minority regions, strengthening the schoo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hancing their competitiveness, and even strengthening that universities serve the nation.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inority area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work related to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 grasp the overall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of a comprehensive reform.
Keywords: West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s; loc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reform; feature development; core competence
一、概述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啟動實施“本科教學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工作的通知》(教高〔2011〕226號)(以下簡稱226號文件),針對高校專業發展提出新的建設要求,其要義是高校應主動適應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通過自主設計建設方案,達到定位準確、內涵充實、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改革建設目的。實施以來,專業綜合改革已經成為當前專業建設的熱點問題,各類型、各層次的高校從不同層面開展了專業綜合改革的研究與實踐工作,從研究層面來看,有關于專業綜合改革基本概念、原則、意義的探討,也有關于專業綜合改革方法、路徑以及實施的總結;從實踐層面來看,主要集中在基礎扎實、理念先進、優勢明顯的“985”、“211”等高校;從地域來看,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區域的高校和專業。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由于區位劣勢、基礎弱勢、交通信息閉塞、文化經濟落后等因素,無法效仿與復制上述地域高校和專業在專業綜合改革方面的成功經驗,因此,處于該區域地方高校開展專業綜合改革,無論是理論層面的探討與規劃,還是實踐層面的實施與建設都是亟待解決的獨特問題。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如何審視現狀,克服自身劣勢,擯棄過多模仿和學習的定勢,深入開展專業綜合改革的研究與實踐,提升專業競爭力需要認真探索與解決。本文就地處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方性高校——吉首大學開展專業綜合改革的研究與實踐工作談幾點不成熟的想法。
二、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專業綜合改革的意義
(一)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實施專業綜和改革符合國家教育戰略的要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水平”,“積極發展民族地區高等教育”。《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西部開發辦關于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實施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73)指出高等教育發展的有關政策要“向西部地區高校傾斜”。226號文件實施開展“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是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精神,振興西部高等教育的重大舉措,其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是切實提高本科教育基礎的人才培養質量,“引導高校主動適應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促進人才培養水平的整體提升,形成一批教育觀念先進、改革成效顯著、特色更加鮮明的專業”,提升西部高校服務地方社會發展的能力,縮小區域間高等教育發展差距。
(二)有利于強化民族地區地方高校服務國家特殊戰略的重任
國務院下發的《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吹響了西部扶貧開發的號角,吉首大學作為武陵山片區內唯一一所省屬綜合性高校,開展“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必然要對接《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提出的人才培養需求,既全面履行了吉首大學的高校功能,又符合國家戰略層面對民族地區地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三、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專業綜合改革實施的基本原則
(一)專業改革要契合于學校的辦學理念與定位
高校的“辦學理念”,就是學校對共同事業的共同期許和想要實現目標的程度,它是高校的辦學特質,這種特質以堅實的本土文化為基礎,需要經過長期的辦學過程積淀,并且被社會廣泛認可,具有旗幟鮮明地唯一性,它指導高校的發展方向。辦學定位是高校結合自身所處的地域、社會環境、經濟、人文以及自身的層次在辦學類型、辦學層次、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自我設定的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以及社會服務等方面必然圍繞辦學定位開展建設。辦學理念是學校發展的指導,辦學定位是辦學理念的具體表現。《國家教育中長期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高校要“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吉首大學地處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處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該地區有43個少數民族,以土家族、苗族少數民族人口居多,是典型的“老、少、邊、山、庫、窮”“地區,基于這樣一種地域、文化以及經濟境遇,學校50多年的辦學歷程,不斷探索、實踐,辦學初期形成了”‘985‘211高校主要著力“‘衛星上天高精尖人才培養的問題,吉首大學則肩負著解決‘湘西老百姓脫貧致富問題”的樸素認識[1,2],經過多年的實踐提出了 “平民高校”的辦學理念,確立了“立足湘西,面向武陵,輻射邊區,服務基層”的辦學定位,226號文件明確提出扶持“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等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培養相關專業”的建設要求,專業綜合改革的實施將強化這些專業的活力,提升這些專業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接的符合度,這必將進一步彰顯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定位。
(二)專業改革要契合于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核心競爭力
辦學特色是高校經過長期的辦學實踐過程積淀形成,別于其他高校的特征,它以辦學理念為指導、辦學定位為依據,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核心競爭力是高校與同類型高校競爭中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表現出的優勢。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由于區位劣勢和基礎弱勢、辦學歷史、辦學環境等方面的特點,決定了這一類型的高校多是在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方面發揮自身在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功能與價值,專業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平臺和載體,是民族地區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的重要載體和具體實現形式。吉首大學的特色和核心競爭力體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才培養上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各類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優勢,以湘西州為例,全州教師、衛生系統的業務骨干,吉首大學畢業生分別占到62.99%和66.9%;二是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方面對少數民族文化挖掘、保護與傳承的特長,學校策劃的“張家界·魅力湘西”大型演藝節目,獲文化部“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稱號,進入文化部、國家旅游總局“國家演藝重點名錄”,學校在老司城遺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實現湖南省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中作出積極貢獻。因此,實施專業綜合改革有利于增強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專業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功能和適應性,通過深化專業綜合改革,既有利于民族地區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又實現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進一步提升了學校核心競爭力,彰顯了學校的辦學特色。
(三)改革專業要著力特色凝練,避免同質化
專業特色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直接體現,在一般意義上,專業特色的培育與凝練旨在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各層次、類型的高校根據自己的辦學定位,確定專業建設的個性化發展目標,形成與同層次、類型高校專業的比較優勢,但是在具體的實踐與建設中,高校的專業改革與建設由于相互模仿與借鑒極易走入同質化的境地,導致專業無特色和“多校一面”的情況。針對這個問題,早在2007年國家實施特色專業建設改革中就強調“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 的建設原則,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中也提出了“穩定規模、優化結構、強化特色、注重創新,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的總要求,此次專業綜合改革也強調了“定位明確、內涵充實、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建設目標。在國家實施特色專業改革建設時期,吉首大學緊緊圍繞特色做文章,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著力專業特色的凝練,針對湘西地區師資匱乏的問題,在師范專業的特色建設方面對接地區中學需求,以中學新課標的相關標準加強專業改造,加大中學與高校之間師資的培訓交流,聯合中學教師一起編寫教學法教材等方式加強內涵建設;強化音樂學、舞蹈學、歷史、少數民族體育等專業與湘西地區獨特文化與歷史資源的對接,打造了《湘西民歌精選》、《湘西民歌合唱曲選》、《土家族擺手舞》、《土家族銅鈴舞》、《苗族鼓舞》、《土家族打溜子》等特色課程和教材;針對湘西地區豐富的生物與礦產資源,強化植物科學與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制藥工程與當地資源的對接,將教師在這些方面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專業課程用于人才培養;因此,在特色專業建設期內獲得音樂學、生物科學、工商管理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舞蹈學、體育教育等8個省級特色專業。以上說明,專業特色是專業綜合改革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無論從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對專業綜合改革提出的具體要求,還是從前期專業建設與改革的成功經驗來看,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在實施專業綜和改革的過程中,有必要充分利用所在區域社會、歷史和自然資源,把專業辦學與區域優勢資源有效結合,對接地方經濟與產業,增強專業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凝練專業特色,這樣才能避免專業建設同質化的現象,改革才會取得真正成效。
(四)改革專業要著力協同配合,處理好與其他專業之間的關系
專業建設與改革伴隨著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自恢復高考以來,高校的專業建設主要是采取窄口徑的教育模式,其特點是專業面向窄、專業改革與建設的內涵非常細,這種專業建設與改革的方式在當時國家大型農業、工業的年代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社會進步與經濟建設中各個領域交叉、綜合的程度越來越高,原有的專業建設與設置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更高要求,教育部分別于1998年和2012年對專業進行了調整,兩次調整明確了“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專業建設強調增強人才的適應性,改革的途徑是增進“交叉”,建設與改革的目的是適應國民經濟、社會對人才培養的發展需求。除此以外,針對西部大開發和武陵山片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國務院又下發了《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規劃明確了6大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建設領域,如其中之一的發展領域面向“武陵山片區的旅游業、特色農業、農林產品加工業、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加工與利用、制藥等產業”,其特點是所涉及的建設多個內容方向上相近,在具體的細節中又各有不同。上述背景下,對處于該地區的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具體表現在人才需求已經從知識結構的單一層面向復合型轉變,這導致任何一個專業都無法單獨勝任某一領域人才培養的重任,需要同學科,甚至是跨學科多個專業組成的專業群與產業集群對接,彼此協作、溝通與共享,形成全新的專業建設與改革模式。因此,在實施專業綜合改革過程中,改革專業要理清與對接產業的多個相近、跨學科專業之間的關系,在發揮引領與帶動作用的同時,考慮專業之間共享、交叉、聯動的體制與機制,內涵建設中要考慮專業師資隊伍、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通用性、一般性與特殊性的情況,這樣在實施專業綜和改革的過程中改革專業才能夠既考慮專業特點又能兼顧專業一般特性,確保資源優化整合形成合力,形成以改革專業建設為重點,多專業配合、協作共同發展的專業建設新路子。
四、結束語
專業綜合改革的實施對于西部地區民族高校的專業建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具體的實踐層面還有很多具體問題需要深入研究,特別是教學管理的體制機制、培養模式、課程與教學等內涵建設問題亟需解決,我們將加強在這些方面的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游俊,龍先瓊.文化多樣性視野下少數民族地方高校發展問題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8,8:54-56.
[2]龍先瓊.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特色專業建設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9,20(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