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剛 李曉雪 曹宇
摘 要:普通地方本科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出現的“兩個不適應”的問題日益凸顯。文章從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指出建立符合地區需求的應用型辦學體系是普通地方本科高校在新常態下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現實困境的基礎上,結合鄂爾多斯市經濟發展狀況,從政府、學院及企業行業三個層面闡述了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轉型發展中各自應承擔的角色及任務。文章開展的研究對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實現轉型發展、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地方本科教育;供給側改革; 應用型人才;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7-0050-03
Abstract: The local university'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two unsuitable" problems of which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side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discipline system in line with the regional demand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ordinary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 combining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rdos, the paper expounds the roles and tasks of government, academy and enterprise in transition of Erdo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will provide value for Erdo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 realize transformation and serve the local economic society better.
Key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upply-side reform;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教育規模居世界第一位,截止2015年底,我國有普通高等院校2852所,在校生3700萬。其中,自1999年以來新設置的地方本科院校共647所,占本科院校總數的55%。所謂地方本科院校是指隸屬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地方財政供養為主,承擔著為地方(行業)培養人才、提供服務的普通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普通地方本科教育作為承擔為地區經濟社會培養人才的重要引擎,在近年來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兩個不適應”問題日益凸顯,即:“教育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教育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在人才供求關系上陷入一方面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另一方面是企業難以招到合適人才的困境。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其主要特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2]。顯然,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形勢將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必將對人力資源提出更高的要求,為適應新常態下經濟轉型發展及產業升級的需求,實現“教育發展必須符合并且服務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教育規律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相適應”[3],與經濟發展的供給側改革相似,調整高等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是教育整體性改革的突破口[4]。作為普通地方院校的本科教育,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就是建立以地區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本科辦學體系,從人才供給側入手,真正意義上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院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才[5]。
本文在分析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基礎上,結合國家相關政策及鄂爾多斯地區的實際狀況,探討了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建立應用型本科辦學體系、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具體舉措及方案,指出了政府、企業及行業在轉型發展過程中承擔的重要作用及任務。本文的研究對建立與鄂爾多斯地區相適應的應用型本科辦學體系、實現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轉型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一、普通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存在的困境
面對產業升級對人力資源的更高要求及地方普通本科教育面臨的發展問題,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已成為共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應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教育部關于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各高校要“按照試點一批、帶動一片的要求,確定一批有條件、有意愿的試點高校率先探索應用型發展模式”。對此,教育部首批確定了37所院校作為試點改革院校,各個省份也在積極推進本區域的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然而,因主觀或客觀的因素,各個院校在轉型過程中存在較多現實的困境,部分院校雖然提出了向應用型轉型發展的口號,但成效并不明顯,仍然面臨著學生就業壓力大等諸多問題。究其原因,由以下幾方面原因引起:
(一)對實現轉型發展的信念不堅定
高等院校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碰到各種困難和阻力,也容易產生一些錯誤的觀點,如:在長期的本科精英化教育理念的影響下,認為應用型就是高職化,側重了技能,降低了理論,也降低了院校的辦學層次,對院校的聲譽和生源會產生影響;另外,從教師層面,在長期的學術型本科教學模式下形成了固有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不愿意在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這些錯誤觀念都屬于對實現轉型發展的信念不堅定,最終導致轉型停留在形式表面,而本質未變。
(二)對轉型發展的要素認識不全面
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是一個科學的系統工程。從參與主體來講,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不僅僅是院校自身的事情,還需要政府、企業及行業等多方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從轉型發展涉及的具體的內容來講,需要從院校辦學定位、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方案、考核評價體系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其中的任一環節不進行改革,都會對轉型發展產生影響。如:部分院校向應用型轉型僅對人才培養方案作出了更改,認為只要加大了實踐課程的比例,即實現了轉型,而對教學方法改革等不做任何要求,這樣的轉型發展顯然是失敗的。
(三)轉型發展的客觀條件不具備
1. 財政投入不足。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資金來源于地方財政收入,其投入容易受地方財政的影響,而實現向應用型轉型需要在軟、硬件設施建設、人才引進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地方財政投入不足會直接導致無法轉型。
2. 師資隊伍建設不到位。教師是實現應用型轉型的核心因素,由于企業技術人員向高校流動受政策因素等限制,且普通地方院校在建校之初,為符合升格等要求,片面強調人才的“唯學歷化”,招入了大量的碩士生和博士生,這部分教師基本都是由高校到高校,缺乏工程實踐經驗,導致大量實踐課程無法開展,或者課程教學達不到規定的要求。
3. 實習實訓基地虛化。實習實訓基地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但部分院校將達不到實習實訓要求的普通實驗室與實習實訓基地混為一談,與企業聯合建立的實習實訓基地又大多停留在“掛牌”和“合同協議”層面,并不能真正達到實習實訓教學的相關要求,導致基地建設整體虛化,無法完成應用型本科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的轉型發展路徑探索
鄂爾多斯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毗鄰晉陜寧三省區。依托豐富的資源,鄂爾多斯實現了以農牧業為主導向以工業經濟為主導的歷史性轉變。2010~2015年,鄂爾多斯市GDP均位居全國地級市30位左右。目前,鄂爾多斯正全力打造國家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國家新型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全區鋁循環基地和裝備制造基地、全區綠色農蓄產品加工基地、特色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等5大產業基地。《鄂爾多斯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按照當前產業發展的速度,到2020年鄂爾多斯市高技能人才總量將達到11.8萬人。據此推算未來5年鄂爾多斯市需要10萬名以上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而能源、化工、機械、交通服務業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尤為緊缺。為順應產業發展的需要,為鄂爾多斯市及周邊地區培養產業發展所需的應用技能型、復合技能型和創新技能型人才隊伍,2015年4月28日,經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組建和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提出申請,教育部批準內蒙古大學鄂爾多斯學院、內蒙古工業大學礦業學院、內蒙古醫科大學鄂爾多斯學院合并組建成立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學院總體定位為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公辦普通地方高本科校。而三所本科院校之前的教學模式均依托各自的本體,總體上屬于教學科研型高校,經合并組建之后將轉型成為應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實現順利轉型、建立符合鄂爾多斯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辦學體系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學院層面
院校是建立應用型辦學體系的主體,學院應積極廣泛開展調研,從人才供給側入手,開展對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及產業發展急需人才的調研論證,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改革、考核評價體系、師資隊伍建設及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各環節有充分的認識,設置相關教學改革科研項目,調動學院全體教職工開展對建立應用型教學體系的理論研究,從總體上推動應用型辦學體系的逐步建立。
1. 推動學院學科專業設置與鄂爾多斯市產業鏈相對接。從供給側進行改革,本質上就是設置與地方產業鏈緊密對接的學科專業體系。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現有交通運輸、機械工程、土木工程、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材料化學、采礦工程、電子信息與科學等9個本科專業,適應鄂爾多斯經濟社會發展緊缺專業占89%。學院后續的專業設置需根據自身辦學能力,緊緊圍繞鄂爾多斯市五大基地建設及鄂爾多斯特色民族文化等開展;需積極開展人才需求調研,邀請企業、行業相關專業進行充分論證,切忌盲目求全、求多的專業設置方式,集中力量辦好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地區急需的專業;同時,要密切跟蹤產業及行業發展狀況,及時調整專業招生規模,實現專業的動態調整,避免人才供大于需等情況出現。
2. 推動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職業標準相對接。與學術型人才培養的“求全、求廣”不同,應用型人才培養直接面向具體職業,為加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促進職業標準要求學生具備什么樣的素質,開展什么樣的課程,從根本上解決“學不適用”的問題。學院在制定學生培養方案時,要打破傳統課程體系建設模式,吸收借鑒國內外較為成熟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經驗,結合鄂爾多斯本地區狀況,充分聽取行業專家的意見,開展以職業標準需求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建設改革,從調整公共基礎課程學分、整合專業基礎課及相關核心課程學分、加大實踐課程在總體學分中的比例(至少30%)等方面入手,建立與職業標準相符合的課程體系。
3. 推動教學方法與生產過程相對接,大力推進教學改革。教學方法改革是高校轉型發展中最為關鍵和困難的環節。相關問卷調查的數據表明,我國高校的教學方法仍以傳統的灌輸式講授法為主[6],《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第五條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應:“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文獻[6]也提出,在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中應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合作式、參與式教學。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主要以工科為主,學院在推進教學方法改革的過程中應充分認識教學方法改革在轉型發展中的引領性作用。通過設置教學方法改革科研項目及試點專業,開展教學方法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通過開展模塊化課程教學、案例教學及項目教學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鼓勵教師將生產實踐與具體教學過程結合起來,推動教學方法從以教師為中心逐步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
4. 推動建立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考核評價體系。傳統高校在考核評價體系上一般采用理論考試或完成論文的的形式,導致考核存在方式單一、重結果輕過程、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7]。根據應用型本科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學院應建立一套以理論、實踐及職業素養并重的考核評價體系,在具體課程的考核中除理論考試與實驗課程外,還應注重以參與教學過程的考核,在實習實訓課程考核體系中注重操作的規范性考核,在總體教學環節中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提高。
5. 外引內培,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需要教師不但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同時還應具有豐富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工程實踐經驗。對于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的雙師型隊伍建設,可以采取“外引內培”的方式同步進行。首先應打破傳統的人才聘用制的桎梏,鼓勵教師與企業人員之間的互通,從企業行業引入兼職專家或高級工程師開展實踐教學,并給予相應的待遇。從對學院內部教師的培養來講,建立教師參與企業生產服務活動的相關機制。沒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新任教師需先實踐再上崗;在教師職稱評審中要增加對教師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的要求。鼓勵教師以多種形式參與企業實踐,包括到企業考察觀摩、接受企業組織的技能培訓、在企業的生產和管理崗位兼職或任職、參與企業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等。
6. 依托社會力量,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受辦學經費的限制,依靠學院自身的力量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存在較大困難。學院可統籌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等各類社會資源,根據學科專業設置的類別,實現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與企業之間共建功能集約、運作高效的實習實訓基地。
(二)政府層面
政府要立足區位優勢,發揮統籌作用,做好推動高校轉型的頂層設計。
1. 要把高層次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與儲備納入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布局中,通過頂層制度設計,推動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與區域產業布局調整緊密協同。按照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并根據鄂爾多斯市產業發展實際,根據全力打造“五大基地”的基本要求,指導督促應用技術學院設置與“五大基地”相適應的學科專業體系并開展相關應用性基礎研究,培養以應用為驅動的創新能力,為“五大基地”的建設與發展夯實人才基礎。
2. 科學界定地方政府在推動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的職能與定位。政府需在學院的轉型過程中處理好“管”與“放”的問題。在微觀層面,如:涉及到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教學改革等基本問題交由學院自主決策;在宏觀層面,如學院轉型發展規劃及實施計劃,轉型目標及機制等問題,政府需起到統籌督促的作用。
3. 幫助學院疏通資源共享與合作壁壘等困難,爭取在政策層面為學院與企業的合作提供硬件平臺和政策條件[8]。學院作為人才培養的機構,具有非營利性、非職能性等基本特點,因此在學院與企業合作事宜上,政府需起到橋梁作用。對參與、支持學院轉型發展的企業給予稅收、財政補貼等一系列政策條件,促使企業參與學院的學科專業設置評定、企業與學院共建學科專業,鼓勵企業人員與學院科研人員建立雙向流通與培養機制。
(三)行業、企業層面
行業和企業應本著互利共贏、共享人才培養成果的原則積極參與學院的轉型建設。一方面,通過參與支持高校建設,企業、行業可與高校加強交流互動,通過共同承擔科研項目、科技計劃或組建創新人才團隊等方式提高企業自身實力;另一方面,通過深度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可為行業、企業今后的發展培養合適的人才,降低企業培養人才的周期和成本,提高企業人才儲備和層次。
三、結束語
經濟新常態是我國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實現轉型發展的良好機遇,也必將存在各種阻力和困難。在供給側改革的總體思路下,立足為鄂爾多斯及周邊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做貢獻及堅持轉型發展的總體方向不變的基礎上,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學院為主體,包括企業及行業等社會力量大力協同的轉型發展體系,積極克服轉型發展中碰到的各種困難,實現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的轉型發展,可更好地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為鄂爾多斯完成“十三五”的各項任務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實踐與政策研究報[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2]習近平.謀求持久發展共筑亞太夢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N].光明日報,2014-11-10(02).
[3]潘懋元,潘懋元.論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4]張有聲.從供給側改革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思路[J].中國高等教育,2016(1):37-41.
[5]姜朝暉.以供給側改革引領高等教育發展[J].重慶高教研究,2016,4(1):123-127.
[6]姚利民,段文 .高校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13(8):60-65.
[7]劉文琦.應用型人才培養導向下本科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以會計專業為例[J].教育學術月刊,2015(12):69-74.
[8]陳永斌.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之困境與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4(11):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