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柳公權身為唐朝最后一位大書法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書法自成一家,自創“柳體”,書法技藝高超,其楷書作品體勢勁媚,骨力遒勁。與顏體相比,柳字則稍清瘦,有“顏筋柳骨”的稱號,成為歷代書藝的楷模。
關鍵詞:楷書;柳公權;用筆
一、楷書的來源
(一)楷書的定義
1.楷書是一種漢字字體,就是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于漢末,通行至今,長盛不衰。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
2.“楷”用于書體的名稱,較早見于衛恒的論述,其《書勢》云:“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指的是“八分楷法”,孔子曾經說過:“今世行之后世,以為楷式”。
3.楷書有模楷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六朝人仍習慣地用著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云:“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
(二)楷書的演變過程
楷從隸來,六朝是真書的大發展時期,當時正處在隸書向楷書的過渡階段,可謂百花齊放,姿態各異,至唐已登峰造極,達到大盛。今人學楷慣以鼎盛時期的唐楷為法,在甘肅居延原址出土的“居延漢簡”中,其字體有隸書、章草與極少數的漢篆和裝飾書體,大部分是書寫率意,行筆粗獷、質樸、甚至潦草,但從這批簡冊中已看出也有少數字,波筆收縮或沒有波筆,有些點畫已具有別于隸書的情態,接近魏晉楷書面貌。
二、作者生平及書法藝術特色
(一)柳公權生平簡介
柳公權(公元778年-公元865年),字誠懸,唐代書法家,楷書四大家之一。楷書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他的書法初學王羲之,后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認為顏真卿,歐陽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顏,歐之長,在晉人勁媚和顏書雍容雄渾之間,形成了自己的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后世有 “顏筋柳骨”的美譽。
(二)生活趣事
柳公權從小就喜歡學習,十二歲就能作辭作賦。唐憲宗元和三年中進士,初仕為秘書省校書郎。李聽鎮守夏州,任他為掌書記之官。唐穆宗即位,柳公權進京回奏政事,穆宗召見對他說:“我曾經在佛廟里看見過你的字,早就想見你了。” 為了嘉獎柳公權,皇帝升了他的官,然后又問柳公權用筆的方法,他回答說:“心里正直筆才會拿得正,才可以叫做書法。”唐穆宗馬上變了臉色,以為柳公權是用筆法來向他提意見。
三、《神策軍碑》的用筆特點
柳公權在對前人的吸收中,主要得力于歐陽詢和顏真卿,在用筆、結構上吸收二家之長,尤以骨力取勝。
1.點。
古人認為,點是字之眉目。《神策軍碑》的點,可謂方圓有別、正側不同、顧盼生姿、映帶自然。無論是點與點的組合,還是點與其它筆畫的組合,都表現得異常生動。如“文”字的首點取側勢,筆勢趨向橫的起筆,呈圓勢;“寒”字首點呈方頭啟下勢,左豎點垂露欲滴;“小、寅、并、來、慈、其”六字的橫兩點,在正側、方圓、映帶等方面均有不同的變化;“清、修、思、受、絕”五字的三點,或方圓、或開合、或映帶開啟;四點者,如“然、云、氣、鳴”四字。
2.橫
《神策軍碑》中的橫,也可謂一大觀也。其在長短、方圓、粗細和俯仰上均各具其態,而在通篇之中則又表現得和諧統一。
(1)短橫。短橫一般上揚,稍粗,有方起方收者,也有方起圓收者,有的左重右輕,有的左輕右重,如“法、仁、構、字”四字。
(2)長橫。此碑中的長橫,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一定的上孤度,中細而有彈性,臨習時應側重腕力。《神策軍碑》中的長橫多數為方起方收,亦有方起圓收,圓起圓收者。如“其、舟、集、車、乎”五字。
3.豎
豎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起筆。如果在其上部沒有其它筆畫,則起筆較重,為柳體特有的方頭。如“申、事、報”三字,且豎的長短不等;如果其上部或右部配合其它筆畫,則起筆較輕,可方可圓,如“清”字“月”部的左豎、“展”字中間的短豎、“帝”字下部的左豎等。第二,收筆。如“布”字為懸針法,“干”字為垂露法,“正”字為停收法(因其接在橫上)。第三,弧勢、斜勢。對于長豎而言,在一般情況下,左部具有一定的左弧度,右部具有一定的右弧度,中部則稍直,而短豎則左部向右下傾斜,右部向左下傾斜,如“圓、則、陶、曰、思”五字。少數字除外,如“門”字。
4.撇
在《神策軍碑》中,撇的變化也極為豐富,有曲有直,有平有斜,有長有短,有方有圓,如“有”字為曲頭撇,“孝”字為直撇,“屬”字為蘭葉撇,“天”字為豎撇。
5.捺
《神策軍碑》中的捺在一般情況下捺腳分明,鋒芒畢露,均以向右為主勢,便
有平斜、曲直、長短之分。如“之”字的平捺較長較曲,“來”字的捺較短較直,
6.鉤
鉤在《神策軍碑》中均為鵝頭狀,而且出鋒爽利,但是有不同的方向,如“小、帝、紀”三字。
7.挑
挑較簡單,有點挑和提挑,均向右上有較大的斜度,如“涵、地”二字。
8.折
《神策軍碑》中的折(橫折)如折釵股,極具內力,而且內斂、外拓均有,如“門”字為內斂;“國”字為外拓;“鳴”字的三折,前兩折為內斂,后一折為外拓,而且運用自如,可見柳公權對歐陽詢、顏真卿筆法繼承的精妙。
四、結語
通過此篇論文,我們淺析了楷書的來源及其發展過程,與此同時,我們也對柳公權的書法藝術進一步了解、認識,深刻體會到書家用筆的特點,為我們在學書道路上指點迷津。其多種用筆特點給后人帶來寶貴的財富。
參考文獻
[1]王鏞.中國書法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
劉春娥(1992.4—),女,漢族,籍貫:山東濟寧人,齊魯工業大學藝術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研究方向:書法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