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蘭

摘 要 紫砂壺“道法自然”的造型創作法則,自紫砂壺誕生以來從未間斷。以自然物體形象為創作源泉的紫砂壺,凝結了紫砂壺設計者、制作人的智慧和創造能力。各個時期的紫砂壺風格各異,傳世佳作頗為豐富。這款紫砂“清香壺”形象生動,構思簡練概括,壺器的整體感強。它以梅花為創作題材,經藝術圖案變化后成為了壺器的組成部分,線條挺而有勁,也產生了動感之美。整個壺體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在造型上,均達到了取其勢、提其形、表其神的效果。
關鍵詞 紫砂;清香壺;裝飾
設計的最高境界就是物盡其用,將美感與實用相結合才算完滿。藝人們在創作紫砂壺的時候,需要認真觀察生活,并感受生活之美。自然之美,是紫砂壺設計需要表達的一個方面;而實用性能,是紫砂壺自身價值的重要體現。自然之美,不但賦予了創作紫砂壺的生命力,還深刻影響喝茶人的審美觀念。對于紫砂壺的從業者來說,只要把壺做好,自然就會吸引到欣賞它的人,沒有刻意、沒有做作,一切順其自然,這是一種源于認真鉆研的姿態。現以紫砂“清香壺”(見圖1)為例,談談對紫砂壺制作的理解。
1 紫砂“清香壺”的造型設計
紫砂“清香壺”精選原礦紫砂泥料制成,質感渾厚、色澤深邃。壺體圓韻流暢、姿態優雅;壺蓋圓,其上有青竹裝飾,壺蓋嵌身與壺融為一體;壺鈕的形狀與壺體相對應,一小一大,別致有感;壺柄造型圓滑大氣,以形象彎曲的梅竹造型延伸至壺腹的位置;三彎壺嘴蜿蜒而出,恰與壺柄形成對拉之勢。紫砂“清香壺”整體樸韻,設計巧妙。欣賞此壺,壺體線條舒展流暢、勻稱柔和,風格清和恬淡、寧靜祥和,給人以清靜氣爽的感覺。
2 紫砂“清香壺”的裝飾內涵
紫砂“清香壺”的腹部、壺蓋處均以貼塑的竹葉、梅花作為裝飾,清新淡雅,極其貼切文人的氣息,寓意豐富。第一,竹歷四季而茂盛,經風霜而不凋謝,又集生機、挺撥、剛毅、堅貞、清幽于一身。中國人自古種竹、用竹、食竹、愛竹、詠竹、畫竹、刻竹,竹文化深沉而厚重。竹是中華民族基因血脈的一部分,超越植物范疇,早已融入民族性格、民族理想。中國的竹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7 000多年前,我國先民們便開始認識竹和用竹。竹的文字符號最早出現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竹還成為了中國詩文、音樂、繪畫的創作題材。今以竹葉作為紫砂“清香壺”的設計題材,體現了清逸自然的風格。第二,紫砂“清香壺”的腹部以梅枝作為題材,折射出中國文人的風骨。梅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卻位于四位之首,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美麗、孤傲與冷艷,更重要的是它身上透著的民族氣質,它也是民族之花,具有著許多花都不曾也不可能擁有的特殊意義。梅花的存在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體現,有著強大的精神感染。中國的花卉無數,繁花似錦,但梅花卻不盛開在萬紫千紅的春季,也不是在陽光明媚的夏季,而是盛開在嚴寒的冬季,千百年來,梅花耐得住那冬季的苦寒與寂寥,它堅忍不拔,越是寒冷的天氣,梅花開得越是嬌艷美麗。但是,每當春季來臨,梅花卻能夠“化作春泥更護花”,舍身取義。第二年,梅花又是花滿枝頭,做到真正的自強不息。
3 小 結
紫砂“清香壺”透出一種“骨力”,簡潔利索、清奇脫俗。壺身內外氤氳著一種剛健挺拔的風骨,一種正直文人所特有的不同流俗、遺世獨立的風骨。有時,執紫砂“清香壺”泡茶,感覺是在和一位高士對飲交流,使本無生命和情趣的茶壺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動,正如李白的詩句所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參 考 文 獻
[1]鮑行華.我的紫砂壺設計理念[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6(08):104.
[2]王家新.竹韻悠長,宮燈同喜——漫談紫砂“同喜壺”的文化蘊意[J].江蘇陶瓷,2015(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