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群祥

摘 要 紫砂壺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海納百川,胸懷開闊,從來不走極端。無論是道家的信徒,還是儒家的弟子;抑或是還俗的居士,出家的僧人,都可以融入壺器的設計中,使世人在紫砂壺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與精神家園,紫砂“僧帽壺”就是一款佛家文化與紫砂文化相融的產物。
關鍵詞 紫砂;僧帽壺;象征意義
紫砂壺得天獨厚,應運而生,是一種文化含量極高的藝術品。它把日常生活中的茶具與藝術相結合,紫砂文化的根深扎于民間,遠至古老的“陰陽觀”、“五行說”,近至“中國夢”,都能與紫砂壺絕妙地契合。自從明代以來,紫砂壺一直受到天下茶客的喜愛,尤其表現在文人雅士親自參與紫砂壺的設計。紫砂壺與佛家的姻緣可以說由來已久,我國有案可稽的第一把紫砂“樹癭壺”就是佛家思想與紫砂文化相結合的產物。許多高僧認為“吃茶去”是與佛靠近的路徑之一,趙樸初先生就說過這樣一句話:“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這里的“吃茶去”看似一句簡單的大白話,其實是禪語,無論你多忙,無論你多么憂傷,一句“吃茶去”便暗示你該放下了。紫砂“僧帽壺”就是一款以佛家器物為造型的壺器,展示出佛家僧帽的形狀與思想內涵(見圖1)。
1 紫砂“僧帽壺”的造型
紫砂“僧帽壺”由精細堅實的紫砂泥制作而成,形制淳樸、古雅。因壺體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為口沿上翹,前低后高,棱角突起,線條流暢,鴨嘴形流,口蓋緊密,分毫不差,結構嚴謹。紫砂“僧帽壺”的造型酷似僧帽,此壺壺身作六角形的僧帽,從壺蓋開始,整個壺分為六等分。壺冠分五瓣蓮花,而第六瓣則改為流。平帶形的把手在壺流的對面,壺把的上彎有一按指位。此外,紫砂“僧帽壺”還具有束頸、鼓腹、圈足等特點,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
2 紫砂“僧帽壺”的象征意義
紫砂藝術中的佛學思想源自生活的隱喻,紫砂“僧帽壺”以僧帽為造型,這種紫砂與佛家的結合最為直觀,但其象征意義卻是十分含蓄的。紫砂“僧帽壺”的完成便是一次參禪的過程,放下執著,心靜氣自定,從小我衍變為大道,從而確立正確的人生觀。此外,還有歷代的詩詞也成為了壺銘,其中涉及到佛家思想的極多,比如潛陶壺銘“雨足僧分潤,茶香客試泉”,曼生銘“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惠逸公壺銘“山寺靜,石鐘鳴,一瓢邀桐君”,再如東溪壺銘“掃除禪榻凈,供養石泉新”等等。句句有禪意,且無窮回味。無論是借物言志,還是采用壺銘直抒胸臆,都是參禪的時機。
3 小 結
紫砂古樸溫醇、不媚不俗,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風雅,有“行至水窮、坐看云起”的淡泊,有“不附權貴、不負世人”的謙和。紫砂壺之所以流傳至今,且名揚中外,與它親厚寬容的品格密不可分,這種品格與佛家思想的契合度十分高。佛文化緩緩滲透紫砂壺文化,紫砂壺儼然已是佛文化的載體,從外形的相融到精神的契合,紫砂壺誠然是佛于世間承載傳達的重要載體。象外之象,韻外之致,言外之意,往往令紫砂壺由“玩”進階到“賞”,由“俗”晉級為“雅”,由“用”上升為“藏”。如此反復體悟紫砂文化中的禪意,佛語禪風,心潭微瀾,歷久彌新。佛家思想給予了紫砂最初的風骨,繼而在生發過程中豐饒了它的血肉。它從來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作為一種彌補存在。正如《人間詞話》里闡述的詩人態度: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以為這句經典的批語同樣適合指導紫砂藝者,這里把制壺和為人的態度歸為一個字“悟”,這恰又合了“佛”意。
參 考 文 獻
[1]郎立永.佛家思想在現代紫砂壺器設計上的應用[J].江蘇陶瓷,2017(04):14-16.
[2]呂俊杰.紫砂藝術中的佛學體悟[J].江蘇陶瓷,2011(0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