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我要掙很多的錢”,許多人都這樣為自己訂立“人生目標”。漸漸的,一些人發現,“很多”其實是一個等同于無窮的概念,我們越來越覺得“不管我賺多少錢,永遠也不會滿足自己的欲求”,人們常常因為“錢不夠花”而困頓于缺錢的窘境之中。
● “小飛走了,離開北京回老家了。我不知道我還能堅持到什么時候,我喜歡北京,很想在這里打拼下屬于自己的事業,但我知道,那只是一個遙遠的夢。現實是,我有喜歡的女孩子,卻不敢去追求,因為我沒有錢去談戀愛,沒有資本去愛她。我居住的地方距離上班的地方有2個多小時的路程,我只能和同鄉合租一處位于城市邊緣的小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每個月還有一些小小的結余寄回家里……”
● “和同齡人相比,我的薪酬已經很高了,但是我依然是個月光族,每個月的開支,除了必需品柴米油鹽,大多都用到月供上了,有的時候,甚至還需要找父母接濟一下。我和妻子新婚不久,父母一心盼著抱孫子,但是我們不敢要孩子,你知道,現在養一個孩子的成本有多高……”
● “我父母早就給我備好了結婚用的房子,所以我沒有按揭的壓力,未婚妻也是個節省的好女孩兒,但是每月萬元的收入,依然顯得捉襟見肘。去年,我記了全年的賬,算了一下,有一半的薪水都用在各種應酬上了,但是如果不去應酬,自己就很難再有拓展事業的空間了……”
● “我并不富裕,但是我的穿戴很講究,每個月的工資基本上都用在買服飾、買化妝品上了,所以,基本上我就是一個月透族,如果不是有父母這個強大的后盾,我可能連吃飯的錢都沒有。女生在職場拼搏,僅僅靠能力是不行的,你必須把自己裝扮起來,讓自己看上去有品位、有檔次才行,否則很難被領導發現,更難被重用……”
● “同事們看上去好像都很有錢,我都不敢看他們的朋友圈,更不敢與他們聊天,微信上那些各種曬可都是用銀子堆起來的,所以,在他們面前,我總是覺得自己很卑微……”
● “我喜歡看電影、看話劇,喜歡旅游,我每年至少看4部話劇,但凡有口碑、比較好的電影,也都不會錯過,旅游更需要大量的銀子做支持,所以,我的工資基本上都用在這些地方了,我不追求物質,卻也沒有存款,也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遇到急需用錢,我該怎么辦……”
在一個極度商品化的時代,金錢這個用于商品交換的媒介變得異常重要,我們需要用金錢來換取自己所有的需要,不僅僅是物質的,還有精神的,當我們口袋里的錢難以滿足自己內心的欲求時,就會出現“能量”失衡,我們的內心就會失望,就會失落,甚至產生“金錢焦慮”。
無疑,“金錢焦慮”究其本質是一種焦慮,和心理學意義上的其他焦慮比起來,它的焦慮源頭指向性似乎更清楚,那就是收支不匹配造成的財務問題。
但是細想起來,我們不難發現,財務問題只是“金錢焦慮”的表面現象,其根源還是在于我們內心的體驗,“錢不夠花”是一種感覺,由這種感覺形成的壓力最終演變為焦慮情緒,去左右我們的心理狀態,所以,“金錢焦慮”是個體的覺知,并非金錢本身。
有錢人也會有“金錢焦慮”
也許有人會說,“缺錢不是感覺,而是現實”,那么,讓我們來看看這個例子:“自從我有了錢,和家里人的關系便越來越差了,我總覺得親友們熱情的笑臉背后,是一雙雙伸過來要扒開我錢包的手,我和他們的財富懸殊太大了,于是總擔心他們會向我借錢,甚至要錢,我的錢,都是我辛辛苦苦賺來的,但是他們似乎對此一點也不理解,他們更關注我有多少錢,卻沒有人心疼我的辛苦……”有錢人也會有“金錢焦慮”,一方面,人們很難界定手中有多少錢才算有錢人,在掙錢的路上好像穿上了“紅舞鞋”,永遠停不下來了;另一方面,人們會因為有了錢而不自知地將人際關系與金錢聯系上。可見,“金錢焦慮”和一個人的收入水平并不呈正相關。
走出“金錢焦慮”
擔心,是焦慮的一種最直接的表現,我們擔心囊中羞澀,擔心有錢會變壞,擔心為了掙錢而被高強度的工作傷了身體,擔心有了錢朋友關系會變得復雜,擔心金錢會改變我們的初心,擔心因為貧窮而人前低頭……各種擔心讓我們看到,金錢占據了我們太多的生活空間,它左右著我們的喜怒哀愁甚至行為準則,牽制了我們對生活的態度;金錢擠占了我們太多的生活時間,它左右著我們每時每刻的選擇,牽制了我們一生的時光。如果我們在與金錢相伴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處理焦慮情緒,人生就會變得緊張而昏暗。
1改變對金錢的認知。墨爾本商學院的阿姆斯特朗教授認為,金錢不是積極生活的原因,而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應當更加明智地看待金錢。這就為我們提出了解決“金錢焦慮”的第一條途徑—走出認知偏差。生活中,我們容易錯誤地認為錢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沒有錢,問題就難以解決。文中最開始的一段文字講的是一位年輕的北漂,在他還苦悶于沒錢談戀愛的時候,他的朋友小飛看清了自己的實力與北漂生活之間的差距,果斷改變策略,從到北京闖天下改為回鄉打天下,生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不僅立了業還有了一個溫馨的小家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選擇量力而行,不把自己的生活捆綁在金錢上,我們才能夠實現輕松騰飛。
2認清欲望與需要。對物質與精神的需要是人之常情,而欲望是將需要置于放大鏡中,缺少了生活的真實性。我曾經看過一本叫做《斷舍離》的書,全書引導我們認清自己的需要,減少發生垃圾消費的行為。很多時候,我們用大量的金錢買來一些并不需要的東西,造成金錢上的浪費,這種購買滿足的往往不是需要,而是欲望,欲望一旦超出了我們可以抵御的能力,就會造成焦慮情緒的泛濫,所以,分清欲望與需要非常重要。如何分辨需要與欲求呢?有一個小辦法,那就是不急于購物。當我們將消費行為延遲之后,需要的程度是否減少了,如果減少了就意味著它是欲求而不是需要。
3學一點經濟學。很多人都認為經濟學難學難懂,其實,生活中的經濟學最根本之處在于“賺更多的錢,花更少的錢”。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狀態,就像小學生計算水池子里的水,入水口的水流大,出水口的水流小,蓄水池才會越來越充盈。學一點經濟學并不是要我們像蓄水池一樣不停地積蓄,而是要學會“廣進財源”,增加“入水”,控制無節制的“出水”,學會運轉自己的資金,從打破平衡到實現守恒,進入良性循環,可以幫助我們借助物化了的金錢守恒,來實現心理能量的守恒。
4貧窮與富有。安貧樂道是一種境界,我們并非提倡人們安于貧窮,畢竟,是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可見,關鍵的問題不是貧窮與富有本身,而是從哪個角度看金錢。當金錢與社會回報產生關聯的時候,往往會發生積極的效應。換句話說,當金錢成為我們固守的物質時,它是沒有生命力的,而一旦它們被釋放出來,就會有益于我們、有益于他人,金錢就會產生活力,替代金錢的主人履行社會責任,同時,也會帶給金錢的主人更多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