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將臨近,看著每個孩子臉上認真備考的神情,我不由得想起去年中考考場上發生的那場“幻覺”風波。
那天是6月21日,下午,第二場考試正在緊張地進行著,整棟樓靜悄悄的,雖說我們幾個考務組成員相比監考老師和考生輕松自由些,但也不敢隨意交流、走動,生怕影響考生作答。
“咣當”,考務辦公室的門被一位樓層監考老師猛地推開,我嚇了一跳,他一臉嚴肅并焦急地說:“王老師,快去看看,有個考生出現了幻覺?!蔽移鹕黼S他來到某考場門口,只見一個監考老師和一個考生正在說著什么。我鎮定地走過去,溫柔地拍拍學生的肩膀問道:“同學,你的卷子寫完了嗎?考號、姓名都檢查無誤了嗎?”他看看微笑著的我,點了點頭。我說:“等考試結束后,咱們說會話好嗎?”同時示意監考老師和樓層監考去干自己的事,這事交給我了。
第二場考試終于結束了,我把那個考生帶到考務辦公室,我依然微笑著問他:“同學,你能跟老師說說剛才發生了什么嗎?”
“我答完題,趴在桌子上,聽到樓道有嗡嗡聲,好像誰在哭,我就問監考老師‘老師,是誰在哭?老師沒聽清,問:‘你說什么?我就又大聲問了一遍。沒想到,老師走到我面前說:‘你出現幻覺了吧?我一聽特生氣,因為在我看來,只有精神病病人才會有幻覺,我就和他爭執了幾句,他就把我叫到門外,然后您就來了?!?/p>
“哦,是這么回事,現在你知道那聲音是怎么回事了嗎?是真的有人哭,還是別的什么聲音?”我知道現在最重要的是安撫他的情緒,只是啟發他多想想事情的幾種可能,不帶一絲責備和批評。
“可能是考試時放在門口包里手機的震動聲,嗡嗡的。”
“哦,你現在不認為是哭聲了,是嗎?”
“嗯。”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好,謝謝你跟老師真誠地交流。”我適時地鼓勵道,“那現在的你是怎么看待剛才的那個考場上的你呢?”
“挺傻的,說話之前也不過過大腦,這是考試時間?!?/p>
“太對了,這不是一般的考試,而是河北省中考呀,孩子!那你想對剛才的自己說些什么?”
“以后可不能這樣了,做事之前過過大腦,一定得注意場合。”
“太好了,你能明白這點,我為你高興。”我接著說,“同學,假如你再遇到那位老師,你想跟他說些什么嗎?”我試探著問。
“不想?!彼麛嗳痪芙^。
我推測他還在生那位監考老師的氣。
我笑笑說:“我理解你的心情,你還在為那個不愛聽的詞生氣呢,對嗎?”
“是的?!?/p>
“那咱倆來個角色扮演好嗎?你做那個監考老師,我做考場上的你?!?/p>
很快,他就被我形象的表演逗笑了。
我說:“你先別笑,我演得像嗎?”
“太像了!”
“如果你是那個老師,會說什么?”
“想考就好好考,不考,滾!”他大聲地喊著。
“還會說什么?”
“這是考場,你懂嗎?沒素質,滾!”
“你演得很好,那咱倆看看,你說的這兩句話,給考場中的你帶來什么感受?”
“老師生氣了,罵我。”
“是的,那咱再體會一下,老師當時走到你桌前說的那句話,又包含著老師什么樣的心情?”
“可能有些擔心吧?!?/p>
“太對了,因為你問的那句話讓他有些莫名其妙,他真的很擔心你出了什么問題,而不是罵你,對嗎?擔心其實就是一種關心呀,孩子!”
他面露愧色。
我抓住這個好時機,重復剛才的話:“假如你再遇到那位老師,你想跟他說些什么嗎?”
“我會說,‘老師,對不起,剛才我做得不對,我向您道歉?!?/p>
我笑了,提醒他說:“你是不是考慮一下,前面再加上一句,‘老師,剛才沒嚇著您吧?”
他點頭說:“嗯,是得加上這么一句。”
“我猜,你平時是個很活躍的學生吧?是不是課上沉悶時,有時來個惡作劇活躍活躍氣氛呢?”
“您猜得太對了,老師,服您了!”
“你看,這就是習慣的力量,今天下午考兩場,好幾個小時都在答題,中午又沒休息,又累又沉悶,是吧?”
“就是,所以我才跟平常一樣,又那樣了……唉!沒注意場合呀,唉……”
從他的話語中,我知道他真的后悔了自己的舉動。同時,我也告訴他,“幻覺”這個詞并不是精神病病人獨有的表現,正常人在特定情況下,比如受周圍環境影響或內心緊張等,都可能出現幻覺,所以,監考老師當時說的那句話也并沒有嘲笑他的意思。
他恍然大悟。
之后,我祝愿他第二天的考試一切順利,他謝過我,輕松地走出了考務室。
感悟:
我在這個突發事件的處理中,運用了咨詢中傾聽、共情、積極關注的技術,使這個學生放下防御,能與我進行積極真誠的溝通,而不是對抗。我又通過角色扮演和換位思考,引導他理性看待考試中自己的行為,同時引導他進行了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并自己找到了合理的處理方式。
同時,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我校教科研理念對我的影響已內化為我的行為,在教育教學中自覺踐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注重三維目標的整合,作為心理老師,尤其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以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的提高。真正體現教育是種愛的藝術,是用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是引導,是助人自助。因此,不論學生犯了什么錯,請尊重他,關愛他,我們的善意激活的是他心中的天使,引導他看到自己的錯誤,同時自己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來自學生內心深處的成長動力,遠遠勝于任何高壓與強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