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龍俊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是指那些因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務工,將孩子交由長輩或親戚撫養管理的未成年人。留守兒童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在廣大農村產生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特殊群體,由此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我所任教的學校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是留守兒童,他們在缺少親情的情況下,有的孤獨自卑,有的任性放任,大部分都讓老師很頭痛。
比如留守兒童羅濤(化名),總是不寫家庭作業,我批評他,他卻一臉無所謂,一個月下來,我和他談過不下五六次,可他依然我行我素。他的口袋里總是有一定的錢,一天內幾乎花完,第二天又問爺爺奶奶要。我和他講道理,他振振有詞:“我爸爸媽媽出去打工賺錢,不就是為了讓我用得舒服點嗎?”
再比如另一個留守兒童朱藝(化名),聽他奶奶說,他在家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停地向爺爺奶奶提出各種要求,如果他們不同意,阻止他,他輕則哭鬧、賭氣噘嘴、不說話;重則摔東西、不吃飯,還以不去上學相“威脅”—“反正爸爸媽媽不管我了,你們也不要管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留守兒童變得讓人擔憂呢?
1家長百般滿足導致孩子任性散漫我曾經作過一個調查,我們學校留守兒童監護類型主要有四種:父親或母親單親監護、隔代監護、親戚監護、同輩監護。其中以單親監護為主,占所有監護人的75%左右;其次是隔代監護,約占24%。
比如我班的羅濤,其父母在外地打工,難得回家一次。父母很愧疚,于是對孩子采取“物質和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致使孩子花錢大手大腳,任性散漫。父母不在家的日子,孩子的生活主要靠爺爺奶奶照顧,由于爺爺奶奶年事已高,也很寵愛這個孫子,使得孩子的脾氣特別倔,事事以自我為中心。我作過統計,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的比例很高,主要是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在外打工的家長既管不過來,又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約束的狀態下,這無形中助長了其任性散漫心理的發展。
2粗暴管教或過度嚴厲造成孩子逆反
很多家長長年在外打工,回來先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和在家、在校表現。一旦聽說孩子表現不盡如人意,只是粗暴地進行“棍棒”教育。他們對孩子的過失根本無暇追究原因,錯誤地認為“不打不成材”,使孩子逐漸產生對立情緒,形成“家長不在得解放”的心理;還有的單親監護的監護人對孩子要求過于苛刻,孩子難以達到,便產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為。
3家校聯系欠缺以至問題深化
外出打工的父母,因為忙于操勞生計,只能滿足留守兒童的生活需要,根本無暇顧及其他。很多監護人把孩子出現問題的責任全部歸咎于學校教育不力。有的家長甚至這樣認為,我把孩子送到學校,老師理應把孩子教育好,如果孩子出了什么事情,一切責任理應由學校和老師承擔。正是這種思想上的誤區,使得部分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很少和學校聯系,甚至從不和老師聯系。好多次,當我電話聯系留守兒童的家長,向他們反映孩子在校的表現時,他們總是說:“老師,我的孩子就交給你了,你對他嚴一點,犯錯誤你打就是了,沒有關系的。我自己很忙,沒時間管的。”正是家校聯系的欠缺,導致了學生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多。
分析了留守兒童偏差行為背后的原因,我決定從自身做起,力所能及地給這些留守兒童們一些幫助。于是,就有了下面幾點心得:
1用心和孩子溝通
留守兒童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在于缺乏關愛。我們要關注他們的成長,做到孩子有錯誤時糾正、孤寂時撫慰、進步時鼓勵,讓他們以更積極和更健全的心態去對待生活和學習。
我班有個留守兒童熊盼(化名),老是招惹別人,甚至打人,怎么批評都沒有用,和家長聯系也成效不大。經過仔細觀察,我慢慢發現,他其實很孤單,沒有什么朋友。下課了,別的同學相約在操場玩鬧,他只能一個人干坐著。這時候,他就會趁別人玩得高興的時候打別人一拳,引得別人去追他,在被別人追趕的時候,我看到他臉上露出少有的笑容。通過了解,我知道熊盼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異了,爸爸長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年邁的奶奶照顧他。因此我分析,熊盼喜歡煩人、打人不是因為真的調皮,而是因為自卑、孤單,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引起老師、同學的注意。私下里,我多次和他談心,引導他克服自卑心理,鼓勵他多和其他同學交往、多參加集體活動。同時也號召班里其他同學幫助他,下課多與他交談、玩耍。后來,感受到集體溫暖的他,漸漸地改正了自己的缺點,不再打人,逐步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
2對留守兒童的家長多報喜,少報憂
當學生有了進步,我會及時把好消息告訴家長,不是等有問題了或者問題嚴重了才聯系家長,讓家長不再害怕接到我的電話;開學初召開家長座談會,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有什么問題,大家一起討論解決,在溝通中,家長逐漸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只要聽說孩子的父母回來,我就抓住時機,及時進行家訪……
自從第一次打電話給羅濤的父母,換來的只是羅濤遭到毒打后,我開始反思自己和家長的溝通方式。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老師都打電話來告狀了,那還了得,當時肯定會氣急攻心,采取暴力方式。認識到這個問題后,我抓住一切機會表揚羅濤,終于有一天,他完成了家庭作業,我在班里大大地表揚了他,并馬上打電話給他遠在外地打工的父親:“告訴您一個好消息,現在羅濤家庭作業做得很好,看來他進步了!”他父親聽了很高興,表示以后會加強對他家庭作業的監督力度。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又給他父親打了兩次電話,匯報他的進步,又委婉地希望他們能減少給羅濤的零用錢,并讓他們經常打電話和孩子談談心,問問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跟孩子聊聊父母賺錢的不易等等。一段時間后,羅濤的父母竟然主動給我打電話,話語中洋溢著喜悅:“老師,聽孩子爺爺奶奶說,這段時間羅濤一回家就做作業,都不用老人催了,還幫老人做家務呢!連我給他的零用錢都存起來了呢!老師,謝謝您!”
我這樣做就是要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最佳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促進親子關系的融合,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