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華
人到中年,三口之家,不由自主地形成了圍著孩子團團轉的生活模式,轉著轉著就覺著不堪重負,怎么一家人的喜怒哀樂都寄寓在孩子的功課成績上?早上睜眼醒來惦記的是孩子的早餐,營養是否均衡,蛋白質含量能否達標,還有孩子最近的思想動態,上課時的專心程度,有沒有調皮搗蛋惹老師生氣,最近待加強的薄弱科目,等等,都是孩子的事。
一年、兩年、三年……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先是扳著手指算,再就是查日子?!暗任液⒆涌忌洗髮W以后……”這是許多家長湊在一起不由自主地念著的暢想,只有到那時才能恢復自由之身,其實,這種挨日子的想法很是可悲。
孩子的成長是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不能隨意縮短的,其中會遇到種種困難、彎路,家長的作用就是要引領、陪伴,有時還要加油喝彩。在這個陪伴的過程中,父母也在與孩子一同成長。聰明的家長會不斷地反思、調整自己的所言所行,甚至以孩子為鏡,發現自身的弱點。正因為有了孩子,才使我們的生命得到延續,人生從此完整;我們體會到被人強烈需要的渴望,是孩子讓我們懂得了生活賦予我們肩上的責任,這個過程應是壯麗而美好的,是應該享受其中的歡娛,而不是煎熬、忍耐。
老輩人最喜歡說一句話:“別盼孩子長大,他長大了,你就老了。”孩子長大的那段時光正是我們人生最絢爛的時段,思想日趨成熟,事業如日中天,外表還不算太老,待人接物、舉手投足還能韻味十足,可是怎么就把這份韶華當成一種負擔?
其實,不如含著怡然的心情享受這個過程,即使有時候孩子帶給我們許多氣、惱、煩,其實心里都知道,孩子在我們身邊的時日屈指可數,到了孩子放飛的那一刻,我們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巢家庭,然后獨自品味空虛、寂寞。回憶與孩子走過的那些青蔥歲月,很多家長都是在抱怨、厭煩中度過的,然后再帶著無法修正的悔意,度過余生,這是多么悲哀啊。
所以,我們可以試著不必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在孩子身上,你有你的世界,事業,生活圈,這樣做的好處是使我們和孩子之間都保持適當的距離。對于成長中的青春期的孩子,這是一個得體的方法,父母和孩子都不會因為緊密聯系而感到窒息,甚至彼此傷害,家長只需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則,大的方向決不含糊,細枝末節均可忽略,克服管閑事、瞎嘮叨的壞毛病,這樣,我們每一次對孩子的勸誡和指引才會擲地有聲,才會有效果。
“讓我們與孩子一起快樂同行,再目送他們漸行漸遠,讓這個過程沒有遺憾,只有快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