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菊
爺爺去世時,在村里并排留下兩塊田產,一塊是父親的,另一塊是六叔的。可種了幾年之后,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本來是對半分的兩塊土地,我家這邊只剩為數不多的幾條田壟了。對于六叔這種得寸進尺的貪心做法,明理的父親也不去爭辯,索性將余下的土地全部贈與六叔,然后賣掉鄉下的房舍,帶著母親和我到城里謀生活。幸運的是幾年后,我們籌錢買下的三間民房因修路占地而動遷,喜獲兩室一廳的大房。當全家人和樂融融地搬進新居的那一刻,每人臉上都露出一種“不爭自得”的小確幸。
師范畢業那年我剛滿20歲,由于家無人脈,綜合成績遙遙領先的我只得回到家鄉的一所村小任教。帶著一種“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心態,我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三尺講臺上。工作中的我堅守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信念,在自己所熱愛的孩子們身上,努力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歷經一年的辛苦付出,我執教的班級成績突出,優秀率和及格率均達全校之首,得到家長和社會的一致認可和好評。沒想到的是,在年末的評優選先活動中,我卻連入圍的資格都沒有。煩悶之余,我記起了母校輔導員王老師畢業前夕叮囑我的一句話:“年輕人做事要踏實認真,不可過早被功名利祿拴住手腳。只有當你足夠優秀并能超出他人一大截時,你才會以金子般的閃光姿態熠熠生輝!”王老師的話猶如一把重錘,敲開了我的心結,并鞭策我在后續的執教生涯中拋棄雜念,篤定前行。付出終有回報,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工作漸入佳境,先后被評為市縣級優秀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并在而立之年的那個秋天,破格登上了副校長的“寶座”,成為最年輕的基層干部。
偶讀閑書,被近代歷史名人張之洞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晚清重臣、洋務運動的宿將張之洞,曾是科舉考試的探花,名列三甲。對此,張之洞起初有些沮喪,因為在他看來,自己應該獨占鰲頭才是正理。隨著職場生涯的歷練,他心中的結不解自開,并養成了“不與人爭”的溫婉性格,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間接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回顧張之洞的一生,他對自己有個極為中肯的評價:“吾平生有三不爭:一不與俗人爭利,二不與文士爭名,三不與無謂爭閑氣。”張之洞正是憑借這種低調做人的“三不爭”理論,養成了內斂孤傲、不染雜塵、清風廉潔的品行,優良的品行,亦成就了他事業上的輝煌。
“不爭是最好的私德。在財富、名譽、權勢和地位面前,只有那些懂得放棄和禮讓之人,才能最終贏得塵世的大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