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 丁建飛
摘 要: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以下簡稱“貧困生”)群體的和諧直接關系到大學校園的和諧,影響著整個和諧社會的構建。文章從國家資助體系體現的和諧思想出發,總結資助過程中已經或將來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并提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國家資助體系;貧困生;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8-0190-03
Abstract: The harmony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family financial difficulti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poor student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harmony of the college campus and aff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armonious thought embodied in the national financial aid system, sums up some of the possible problems that may arise in the course of the subsid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National financial aid system; the students with family financial difficulties or poor students; the harmonious society
當前,國家新資助體系已在各高校全面貫徹落實,該體系是國家加大教育投資,關注貧困生的重要體現之一,更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貧困生群體的和諧直接關系到大學校園的和諧,影響著整個和諧社會的構建。本文試圖從國家新資助體系體現的和諧思想出發,針對資助過程中已經或將來可能出現的一些不和諧的音符,探討其應對措施,以期進一步健全學生資助制度,更好的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國家資助體系中蘊含的和諧因素
(一)資助政策的出臺,其本身就是和諧思想的體現
1.資助體系的出臺以維護高校安全穩定保證社會的和諧
目前絕大多數貧困生家庭因為籌措子女學費而背上了沉重的經濟包袱,使整個家庭難以為繼。如果對不能妥善處理貧困生問題,有可能激化社會矛盾,影響國家穩定。加強研究貧困生問題,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做好貧困生資助工作,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2.資助體系的不斷完善以合理合情為原則鞏固著高等教育的和諧
貧困生問題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國在教育公平、教育資源配置、教育法制等方面尚不夠完善。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幫助廣大貧困生轉變觀念,樹立接受高等教育交費的意識,是促進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教育自身的本質要求。
3.資助體系以解決大學生實際問題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
該體系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多元混合資助既幫困又獎優、資助強度和覆蓋面大幅提高。其有效地為高校貧困生解決了經濟困難,但在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時,需深入心理層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使貧困生不因“精神貧困”而掉隊,促進身心全面、健康、和諧發展。
(二)資助體系的具體運用過程中,處處體現著和諧思想
1.雙向統籌資助模式是以人為本的充分體現
學生經濟困難程度認定模糊、困難學生多但金額少、政策實際操作性不強等問題在貧困生資助工作中長期存在。資助新體系中,資助標準提高了,資助覆蓋面增加了,資助的層次也拉開了,充分發揮資助與獎勵相結合、物質資助和精神鼓勵相結合、一般資助與重點資助相結合的雙向統籌資助模式,更加體現了黨和國家以人為本的辦學思想。
2.政策實施過程是和諧理念的基本貫徹
新資助體系建立了相對科學規范的評定辦法:一是關于經濟困難的定性描述,經濟困難不單純指家庭人均月收入低,它指的是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到的資金,難以滿足或是支付在校學習期間學習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其中既包括家庭提供的,也包括各類兼職收人、社會捐助、各類補貼、校獎學金等;二是關于經濟困難的量化評定,以家庭收入、教育支出、健康狀況、生源類別、家庭成員等多因素為參數,在此基礎上建立分類辦法,并對貧困程度量化評定,使標準更合理;三是關于經濟困難的評議分類,組建由年級輔導員、班主任、學生代表組成的民主評議小組,根據學生本人遞交的申請材料、自評等級,結合學生日常消費水平及表現進行量化評定,并依此評價學生的困難程度,將貧困生劃分為一般、中等和特別三個層次,從而予以針對性的資助[1]。
3.資助方式的轉變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新資助體系中,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將品學兼優作為評定條件,引導貧困生刻苦學習,力求德智體美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同時,對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同學發放義務勞動卡,參加時間不等的義務工作,義務工作考核的結果將作為學生下一年申請各類獎助學金的必備條件,要求他們在感恩的同時以志愿服務的形式接受鍛煉。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部分貧困生等、靠、要的消極思想,有利于貧困生的身心協調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一步和諧。
二、資助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預防措施
隨著國家資助力度的不斷加大,資助方式的不斷改善,各高校形成了一條助困風景線,新資助政策更是高校貧困生的福音,但結合以往出現的一些問題,其可能會帶來新的問題,如何進一步完善資助體系是高校應該思索的問題。
(一)感恩是社會和諧的粘合劑,但也有少數貧困生不感恩,應加強感恩教育
1.不懂得感恩父母。貧困生絕大部分來自農村,父母為孩子們創造優越的學習和生活條件,期待他們改變命運。上大學后,受周圍同學消費觀念的影響以及城市生活的吸引,父母無法滿足其日益膨脹的消費欲望及攀比心理時,反而將一切歸結于貧困的家庭,埋怨家庭。父母不求回報的默默付出讓他們習慣了索取,不懂得回報,淡化了他們的感恩意識。
2.不懂得感激學校。學校在國家獎助學金發放的各項程序上嚴格把關,盡量做到公平公正,并積極提供臨時補助及勤工助學機會,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但在實施過程中,很多貧困生片面認為,學校并沒有直接給他們物質上的幫助,即便是獲得勤工儉學的機會,也認為報酬微乎其微而且很辛苦。部分未申請到獎助學金的同學甚至會心生不滿,認為其后所獲得的其他幫助是學校欠他的。為助困工作傾注了很大心血的高校往往被貧困生視為他們獲得更多資助路上的絆腳石,感激之心更是從何說起。
3.不懂得回報社會。少數貧困生以貧困為借口,以自我為中心,把這些資助視為理所應當。在面對利益沖突時,想不到要到艱苦的地方,偏僻的鄉鎮,國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個別貧困生人際關系緊張,自卑心理嚴重,常常會將自己的失敗或者不如意的經歷完全歸結為一些客觀因素,而不從主觀上尋找原因,常對社會上某些不公平現象產生的原因不能正確看待,畢業后不但不回報社會,反而可能會利用所學所知危害和報復社會,給國家帶來負擔。
因而,感恩教育理應成為各高校道德教育內容的一部分,是構建和諧文明社會的基本要素。深入了解貧困大學生的思想、心理狀況,開展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動,幫助大學生形成比較穩固的道德情感和感恩情懷,讓他們真正做到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
一是將感恩教育與課堂教學相融合。將感恩教育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理論課教學中,借助課堂推動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升華,提高大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增強其感恩奉獻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不斷將感恩意識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將感恩教育與志愿服務相融合。把感恩實踐活動納入大學生德育的考評范疇,作為其綜合素質評定的重要參考,充分利用志愿服務平臺,結合年級和專業特點,構建針對性強、適用性高的感恩教育活動方案[2],引導大學生主動參與校內外志愿服務活動,感恩學校、回饋社會。
三是將感恩教育與文化傳承相融合。中華傳統文化孕育著感恩教育的豐富內涵,要發揮優良家風的熏陶作用,讓家風家訓在大學生感恩意識培育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要營造感恩教育的文化氛圍,高??梢怨膭顚W生參與關于感恩的名言語錄征集、教學樓和道路的命名等,增強學生主體參與意識,通過演講、辯論、先進事跡報告會、參觀好人館等不同形式,構筑感恩教育的校園軟環境。
(二)誠信是社會和諧的鎮定劑,針對資助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失信現象,應加強誠信教育
1.貧困證明公信力不高。學生家庭所在地的相關行政部門所出示的貧困證明是高校判斷是否貧困的一個重要憑證[3]。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常會看到個別學生手中的貧困生證明一片空白,卻蓋了公章的情況。政府出具的貧困證明輕易獲得加上新的資助政策中資助面擴大、資助金額大幅增加的誘惑,有可能會使貧困大學生騙取資助金的現象更加普遍[4]。
2.畢業生惡意拖欠貸款。貧困生大多寧愿選擇數額較大,不用償還的獎助學金來完成學業,而“不得不”通過生源地貸款來完成學業的大學生難免會在心理上有落差,從而產生借貸不還的念頭。加上大學生即便順利就業后可能馬上就會面臨現實生活的經濟壓力,一些貧困生會迫于一時經濟困難而無力還款。另外在貸款償還機制方面,新資助體系下的借貸風險絕大部分依然由銀行承擔,但銀行對畢業生的約束力并不大,部分畢業生重視程度也不夠充分,可能會導致還款率更加低下。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素之一。高校應把資助誠信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三個著力點建設。
一是強根固本,提高思想道德素質。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切實提高大學生的誠信品質,調動并激發學生潛在的道德良知和社會責任感;完善相關獎懲制度,加強誠信榜樣的示范作用;對反面典型,要加大懲處罰力度,讓人引以為戒。通過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大量正反面的具體事例的案例教育,讓大學生從思想上深刻認識誠信為榮、失信為恥。
二是信息聯動,建立和完善的個人信用體系。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可以保護誠實守信者的利益,對于學生的誠信度有很大的約束作用。如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個人信用體系,將學生的個人信息,尤其是受資助方面的記錄與以后工作中的個人信用信息有機結合起來,違約者可能會在面臨相關的資格考試中或申請車貸、房貸時受挫,守信者則享有優先權。受助學生會在權衡利益的基礎上,選擇守信。
三是懲防并舉,嚴格約束和懲罰失信者。針對有可能出現的一系列拖欠貸款、違約、申請材料弄虛作假等誠信問題,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健全國家資助金的管理辦法和與之配套的法規制度,讓資助項目的申請、辦理、監督、善后等各項工作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對資格認定中的蓄意逃貸、違規申報、不履行應盡義務等行為采取處罰,在校時可以通過評獎評優、就業推薦、考研政審等進行約束,進入社會后,應對失信行為進行經濟罰款,必要時可以進行法律追究[3]。
(三)公平是社會和諧的強心劑,實施細節可進一步完善
1.認定標準及程序需進一步完善。各民政部門需設置專人負責,慎重簽字蓋章,以免間接造成對其他大學生不公平。各高校在進行資格認定時,應挑選認真負責,正直誠實的學生擔任評議人員,對遞交申請的學生情況需詳細了解,可在評議時針對評議內容進行封閉式提問,如如何判定是否積極向上,可在問卷上設置有無曠課,有無違紀行為,有無網絡成癮,有無鋪張浪費,有無筆記本等高檔消費品,使評議內容更客觀,降低評議人員的主觀因素。高校還應設置專人調查,嚴格把關,進行核實,使政策落到實處,防止學生弄虛作假騙取資助金的現象,一經發現,嚴懲不貸。
2.受助金額應封頂。除了貧困生之外,還存在著很多家境不是特別富裕,但由于父母的勤勞耕作,可以交納學費及生活費,但再無剩余,這部分同學即便成績優秀,也只能拿到校內獎學金,無法與國家勵志獎學金的金額相比。但如果特別困難的貧困生成績優異,能拿勵志獎學金的話,其一年就能獲得九千元的資助,加上通過助學貸款繳納學費,無形之中反而會比部分非貧困生“富?!?,這實際上造成了對相當的普通學生的教育資源及投入的不公平。建議可以實行額度封頂,即設置貧困生每年獲得的資助總金額的“上限值”,多余部分納入學校下一學年的資助金里,盡量使教育資本公平合理化。
3.各資助手段之間的平衡問題。貧困生通過國家助學貸款向銀行貸到了學雜費后,部分同學由于自尊心強,月生活費較高。但一部分同學則選擇隱蔽的方式進行消費,其民主評議的過程中就很容易獲得較高金額的資助。家境相差不大的這兩部分同學之間的不公,一方面會造成以后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等方式無人問津,而選擇金額較大、無需償還的獎助學金;另一方面可能會造成貧困生心理歪曲,為了能獲得更多的資助,幫助家庭減輕負擔,產生“有錢也不敢消費”的心理。
建議適度縮減助學貸款的學生比例,加大勤工儉學的力度,鼓勵貧困大學生通過勞動獲取所得,幫助他們自立自強。當然,各資助手段之間的平衡問題不是一時就能解決的,這需要各高校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以期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
參考文獻
[1]楊曉慧.高校貧困生“雙線資助”模式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07(19):44-46.
[2]張軍,周密.關于高校開展感恩教育的再思考[J].教育探索,2015(9):133-135.
[3]熊曉琳.高校新助學政策與感恩教育[J].科學教育家,2008(4):11-12.
[4]李祖超,夏麗君.高校學生資助新體系下的誠信問題預測與防范[J].理論月刊,2008(4):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