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必祿
摘要:從1998年開始,我國先后啟動六個林業重點工程,對林業生態進行建設。林業重點工程主要是在農村地區進行的,在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改善生產條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林業重點工程會影響農民的收入和流動性。本文就林業重點工程對農民流動的影響進行分析,并就如何實施林業重點工程進行探討。
關鍵詞:林業;重點工程;農民流動;影響
林業重點工程的主要實施主體是農民,林業重點工程的建設,能夠改善我國農村地區的生產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解決農村地區的貧困問題。林業重點工程主要是對我國的林業進行保護,維持我國的生態平衡,對農民流動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一、影響分析
(1)能夠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
林業重點工程是由六個工程組成的,包括天然林保護工程、京津風沙治理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完善的產業結構能夠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隨著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農村地區的生產要素稟賦隨之發生改變,為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我國的農業產業結構也作出相應的調整。在實施林業重點工程前,我國的農業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在實施林業重點工程前,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有所增加,畜牧業也逐漸實現規模化經營,農副產品的加工以及第三產業都得到很大程度的發展,逐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比如,1995年,農民的收入中,有37%來自于種植業,有24%來自于畜牧業,有4%來自于自主經營,企業的則來自于非農就業。到2016年,農民收入來自于種植業的部分占13%,來自于畜牧業的部分占16%,分別下降24%和8%,自主經營和非農就業則分別上升至10%和41%。
(2)能夠改善農村的農業生產條件
根據相關調查,在實施林業重點工程后,農戶的有林地面積從1997年的1045.6hm2增加到2016年的2758.4hm2,增長幅度達到163.8%。在工程實施后,區域內的自然生態環境有很的分改變,沙塵暴的發生頻率明顯降低。比如,在工程實施前,河北省的張北縣和平泉縣每年要發生10多次的沙塵暴,而在工程實施后,近幾年的沙塵暴年平均發生次數已經減少為3-5次。隨著林草植被種植面積的增加,地表的徑流得到有效的控制,水源的涵養能夠明顯增強,水土流失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封山育林、節水灌溉等項目的實施,則使得土地的經營方式發生改變,加上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農村的農業生產條件有明顯的改善[1]。據統計,我國農村地區的糧食產量,已經從1998年的51230萬噸g增加到2016年的61624萬噸,增長21%。
(3)能夠改善農村生產要素配置
隨著林業重點工程的推行,傳統的農村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發生很大程度的改變。封山育林、建設新能源、人工種草等,使得農民不再單純以躬耕隴畝、散養禽畜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根據對部分地區的調查,在林業重點工程實施后,農戶的耕地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在降低,從1995年的41%降低為2016年的15%,林地面積則有所提高,從1995年的56%提升到2016年的79%。其中,所調查的四川地區的農戶中,耕地面積在土地總面積中的比重從原來的51%降低到24%,林地面積從45%提升到73%;陜西地區的農戶耕地面積從74%降低到12%,林地面積從20%提升到86%。
二、對策分析
(1)加大林業專項基金的投入
退耕還林項目的實施,對于恢復林業植被有重要的意義,也能對農村農業的產業結構起到優化作用。因此,國家應該加大退耕還林專項基金的投入,以確保退耕還林工程能夠順利的實施。比如,加大農村水利和道路的建設力度,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提高農業產業的科技含量,使農村經濟得到更加快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從而加速補償形式的轉換[2]。民生問題是我國的根本問題,林業重點工程的推行,可在民生問題上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國家還應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嚴格審核專項基金的使用情況,以及其獲得的經濟效益,確保退耕還林能夠得到切實的執行。
(2)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
在傳統的林業工程中,基本是以生態林和經濟林的建設為主,要么最大限度的獲取生態效益,要么最大限度的獲取經濟效益,而無法做到將兩種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為提高農業產業結構的穩定性,在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過程中,既要注重生態效益,又要重視經濟效益[3]。國家應出臺一些政策,使林農能夠積極的開發林下資源,大力發展林業經濟。比如,種植紅棗、枸杞等樹種,這些類型的樹種兼具生態性和經濟性。并且,在退耕還林的過程中,要將經濟和生態林的比例控制在2:8左右,但具體的比例要根據當地的情況來確定。
(3)充分利用市場競爭機制
市場競爭機制的引入,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在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過程中,要將市場競爭機制充分的利用起來,以推動林業的規?;洜I。國家要鼓勵林業大戶和林業公司等,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對林地進行經營。在采用這種方式對林地進行管理時,首先應維護好農民的權益。此外,農民外出務工的現象十分普遍,由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會對林地的管理造成影響,所以針對這種情況,可采取利益分配的方式對林地進行經營,從而解決農民流動的問題[4]。在林業重點工程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農村農業資源配置的優化程度,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約,使得農民流動現象比較普遍。林業重點工程能夠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村生產要素配置和農業生產條件,增加農民的收入,從而提高農民的穩定性。因此,國家應加大林業專項基金的投入,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的原則,并在林業重點工程的推行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解決農民流動問題。
參考文獻:
[1]王雪梅,梁娟,田萬方等.農民消費觀念轉變對農村環境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15):219-221.
[2]孫正林,王立民.基于扎根理論的村莊勞動力資源流動趨向及動因分析[J].學術交流,2014,(11):129-134.
[3]吳春喜,劉紀琴,馬海燕等.淺談林下經濟在林業上的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6,(24):103.
[4]傲妮琪.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狀況研究 ——基于河南省農村勞動力流動項目的調查問卷[J].人力資源管理,2016,(4):174-175.
(作者單位:廣西貴港市平天山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