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莎
【摘 要】在國家扶貧開發投入持續增加的背景下,完善農村低保制度是使精準扶貧更精準的有效途徑,為此,筆者通過調研發現目前農村低保制度主要存在低保對象認定不精準,缺乏有效監督機制等問題,建議:一完善認定機制,提高低保對象精準度;二、加強部門間協調統一,形成政策合力;三、倡導“造血式”理念,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四、強化社會監督和責任追究機制。
【關鍵字】精準扶貧;農村低保制度;路徑
2016年9月1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做好農村低保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堅持應扶盡扶、應保盡保、動態管理資源統籌等原則,通過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形成脫貧攻堅合力,對符合低保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確保到2020年現行扶貧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都是政府主導實施的兩項重大民生工程,其主要目的都是反貧困。因此,新形勢下,如何完善農村低保制度對“十三五”期間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農村低保制度存在的問題
(1)低保對象認定不精準
一是重病、重殘人員剛性支出較大,但在計算低保家庭經濟情況時只算收入不算支出,導致核算不準。二是廣大群眾為享受惠民政策隱瞞收入,導致收入核算與實際有誤差。三是因為經濟信息比對系統不夠健全,導致經濟信息核實無法精準。四是部分基層干部執行政策有偏差。
(2)部門間利益分割,各自為政
在我國,農村扶貧開發和低保政策實施過程中,資源配置分散,涉及到多個部門,主要有民政、扶貧、財政、農業、金融等部門,需要各部門相互協調合作,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由于部門間的利益分割、政策規定及實施上的不一致等導使得各部門在扶貧過程中缺乏協作與聯動,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貧困對象識別環節缺乏聯動,各自為政,基礎數據信息難以共享; 二是扶貧資金供給分散,單個項目資金有限,難以形成扶貧合力。
(3)理念上重救濟,輕幫扶
低保制度和扶貧都是國家為改變貧困地區貧困面貌和保障貧困人口基本生活所采取的政策安排,體現了政府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權的責任和義務。但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更多強調政府要履行救濟的義務,表現為重視政府資金投入和救濟,而忽視了促進公民個人發展和個人在政府扶持下擺脫貧困的要求,導致部分困難家庭或個人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很多人認為低保是政府和社會給予的恩惠,更有甚者,為申請到低保,不如實提供個人和家庭真實資料的義務,對社會誠信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4)缺乏有效監督機制
在低保制度和扶貧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政府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執行者,還是扶貧效果的直接評價者。這種由上而下進行監督和評估的方式,往往因人力有限、組織機構不健全而出現監督空白和疏漏。另外,政府監督大多是事后的檢查和驗收,缺乏民主、公開、透明、及時的監督機制,容易導致制度實施的低效以及資金的流失,同時助長各地“等、靠、要”的行政頑疾,出現弄虛作假、“數字脫貧”“文件脫貧”“紙面脫貧”,以及“不作為、亂作為、假作為”等腐敗亂象。
二、精準扶貧視野下完善低保制度的現實路徑
(1)完善認定機制,提高低保對象精準度
一是完善低保對象收入測算機制。在計算家庭收入時,對于需長期接受治療、醫療費用較重、家庭貧困的重大疾病患者,扣除長期剛性支出費用;對參與扶貧開發項目實現就業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核算家庭收入扣減必要的就業成本。二是切實加強基層干部管理。嚴格開展基層干部責任倒查,針對低保對象認定過程中的違紀違規行為嚴肅追究責任,提高違規違紀成本,督促其嚴格按有關程序規定認定低保對象。三是完善騙保人員制約機制。對通過隱瞞收入、人情關系等納入保障范圍的騙保人員,加倍處罰,納入信用黑名單,在經商和其他惠民政策方面給予嚴格限制。
(2)加強部門間協調統一,形成政策合力
一是加強財政、發改、城建、國土、扶貧、醫療、教育、民政、殘聯等部門協作,整合政策資源,制訂農村低保與扶貧政策對接方案,對有勞動能力的低保戶納入扶貧系統,對建卡貧困戶、低保戶中無勞動能力的納入低保兜底,確保農村低保群眾“兩不愁、三保障”。二是統一的信息平臺建設,實行信息資源共享,涉及到數據信息、辦事程序、幫扶信息、政策法規等資源可互相參考和利用時,可以試行建立信息通報制度,各成員單位之間定期相互通報貧困、低保戶信息以及工作措施、經驗做法、問題研究等情況。三是在精準扶貧推進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建檔立卡貧困戶數據信息系統,提高扶貧工作的整體精準性,實現民政、社保、住建和扶貧等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建立統一的資源和信息發布調度平臺。
(3)倡導“造血式”理念,加大產業扶貧力度
一是加快制定針對農村低保家庭的產業扶貧補助政策,同步協調推進農村低保家庭與貧困戶產業政策扶持工作。二是對有勞動能力有意愿發展產業的農村低保家庭,加強產業發展指導和業務培訓,因戶施策、因地制宜科學制定產業發展幫扶計劃。三是加快低保家庭特別是無勞動能力低保家庭的土地流轉,健全土地入股分紅等機制,有針對性地落實產業扶貧方法,帶動低保家庭實現長效增收。
(4)強化社會監督和責任追究機制
一是加大對農村扶貧開發和低保政策實施工作的社會監督力度,廣開監督舉報投訴渠道,充分重視和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加大對違規使用和分配資金等方面違法違紀行為的打擊和查處力度。二是為保證資金使用合理規范,應著力改變當前在扶貧和低保資金審計監管方面存在的諸如獨立性不夠、重財務收支審計而輕績效審計、重事后檢查審計而輕事前預決策審計等亟待解決的問題。三是以突出政策實施成效的原則,設置相應的考核指標,把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減少貧困人口數量作為主要指標,細化扶貧開發考核內容,以精準考核促反貧困效果實現。四是為保障反貧困效果的透明、真實,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解決政府當政策制定者,也是具體執行者,又是扶貧效果的直接評價者的問題。
(作者單位:石柱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