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錦琦
摘要:江西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是實現綠色崛起、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必由之路,也將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具有江西特色的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本文從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構建綠色生態體系、培育生態經濟體系、增強資源保障能力方面提出了江西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路徑,進而提出從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生態經濟政策、推進技術產學研合作、加強高端人才培養與引進、提高民眾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度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路徑
2014年11月,國家六部委批復《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我省成為首批全境列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省份之一。2015 年 7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意見的貫徹落實,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省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江西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取得了良好成績,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江西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生態環境質量全國排名前列。2016年態環境進一步優化,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居全國前列,濕地保有量保持91萬公頃;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設區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86.2%,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88.6%,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9%左右;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河長制、全流域生態補償等制度取得重要突破,走在全國前列。
一、江西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路徑
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公眾共同參與,以形成合力。應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創新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抓手手,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奪取和開拓新的市場空間新的市場空間,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
(1)堅持開發管控,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構建科學的空間開發格局。根據江西耕地保護紅線、城市發展邊界線和生態紅線的級別體系和劃定技術,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貫徹落實《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江西省生態空間保護紅線區劃》和《江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調整優化空間結構,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合理控制開發強度,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構建科學的空間開發格局。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重點打造以“一群兩帶三區四組團”為主體的新型城鎮化格局、以“四區二十四基地”為主體的農業發展格局、以“一湖一江五河三屏”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2)加強生態建設,構建綠色生態體系
大力實施一批生態修復和保護工程,推動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一加強水生態建設。推進南昌、新余、萍鄉等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工作,積極開展水生態文明縣、鄉(鎮)、村建設。加快生態修復進程態,重點強化鄱陽湖自然保護區和東江源江河源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建設源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建設,集中力量抓好贛江源區的章江源、貢江源兩個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和武夷山脈、羅霄山脈等生態功能脆弱地區的建設和保護羅霄山脈等生態功能脆弱地區的建設和保護,強化鄱陽湖、仙女湖等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與保護。加強重點領域綜合防治強重點領域綜合防治,重點實施贛南稀土礦集中區、贛南鎢礦集中區、贛東北銅金礦集中區、九瑞銅金礦集中區、贛中鐵礦集中區五大礦山環境治理工程贛中鐵礦集中區五大礦山環境治理工程,加強大氣污染、農村面源污染和工業點源污染防治農村面源污染和工業點源污染防治,強化“五河”、東江等流域水污染治理。
(3)堅持綠色發展,構建高效低耗的生態經濟體系
堅持綠色發展,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積極發展綠色經濟。立足江西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方向,構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現代生態產業體系,實現生態建設與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產業發展的綠色循環低碳創新,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和服務,提高經濟發展的綠色含量。一大力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重點發展壯大新材料、新能源、航空制造、半導體照明、綠色食品制造、文化創意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形成若干支撐未來發展新的支柱產業。二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重點推進有色金屬、鋼鐵、食品、紡織、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含量,積極推動其循環經濟發展,把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成“高端化、環保化、高新化”的先進制造業。三發揮旅游資源優勢,發展“綠色 + 大旅游”。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重點推進“百縣百園”工程工程,著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管理,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打造一批國內外知名的綠色生態品牌。
(4)堅持資源節約與保護,不斷增強資源保障能力
堅持資源節約與保護,不斷增強江西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資源保障能力,走借資源優勢實現后發趕超的道路。一加強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的節約與保護。執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節約用地制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條例,積極發展節水農業、城市節水,科學確定和規劃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積極推進綠色礦業發展。二加強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減排工作,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支持節能科技創新,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大力推廣新型節能農業技術,實施節能改造、節能技術、節能產品產業化示范等重點工程。三積極開展循環經濟重大工程及試點工作。大力推進江西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城市、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試點示范工程等循環經濟工程試點。
二、江西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對策建議
(1)創新體制機制,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全面推進生態紅線管控制度。完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整合不動產登記機構,明確其職責,對各類自然資源進行統一確權登記,明確所有權、經營權、使用權、承包權等各種權益主體,形成權責明確、歸屬清晰、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健全自然資源產權交易平臺,出臺交易目錄,完善交易規則,探索建立活化使用權、激活轉讓權、保障收益權的資源管理機制;成立專門機構,對全省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的數量、范圍、用途實行統一監管,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系統性修復。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加快自然資源產品價格改革, 利用市場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實施差別化的有償使用自然資源制度,提高自然資源使用水平。健全生態補償制度。重點加強“五河”及東江源頭生態補償工作,逐步建立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省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引導和鼓勵各市、縣間通過自愿協商建立橫向生態補償關系; 擴大生態補償支持,將各市、縣(區)天然林保護、流域防護林、低產林改造等納入國家和省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并給予生態補償支持;建立完善森林(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長效機制,逐步提高補償標準。探索建立農業生態補償,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全面推進生態紅線管控制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和責任終生追究制度等的制度創新生追究制度等的制度創新,構建“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有效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和長效機制。完善江西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績效考核評價制度,調整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在江西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綜合評價體系中的占比,根據不同地區主體功能定位的不同實行差異化的考核評價體系。
(2)加大生態建設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多元生態融資體系
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需要激活資本市場, 拓寬生態建設融資渠道, 構建以政府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資金為主體、社會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生態文明投入體系。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大各級財政對生態建設的財政資金投入,提高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在江西公共財政支出占比,積極爭取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擴大地方財政轉移支付的比重,確保用于生態保護、治理與建設等方面的財政支出的增長。設立推進江西生態與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引導資金深度融合發展的引導資金,用于支持江西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產業發展、生態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生態制度等方面重點建設項目方面重點建設項目,并將這些項目優先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大對生態創建工作的以獎代補力度。允許社會資本對生態環境建設投入能取得合理回報許社會資本對生態環境建設投入能取得合理回報,推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項目的社會化運作。二建立多元生態融資體系。以政府為主導的基礎上,引入社會資本和外來資本,組建多元化投資的法人實體和通過股票、債券籌資或引入風險資本的形式運作,積極嘗試生態資產證券化等新型融資模式,減輕政府財政壓力,鼓勵和發展市場和社會融資,形成政府、企業和個人等多元投資主體,構建完整的生態建設融資體系。三探索綠色金融服務模式。以綠色金融為突破,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研究設立綠色產業發展基金,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探索綠色債券等新型金融工具的應用,探索開展綠色金融改革試點。
(3) 充分利用市場經濟手段,完善生態經濟政策
一完善江西生態產業政府支持政策。明確政府支持其發展的稅收、價格、信貸、貿易、土地、投資等經濟政策,形成完善的生態產業支持政策體系。制定推進生態與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產業指導意見融合發展的產業指導意見,鼓勵和支持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型項目利用型項目,鼓勵發展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二健全生態補償政策。制定相關政策,加強立法,加大補償的力度和廣度,形成一套利用經濟杠桿促進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和重建的制度。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高森林生態補償政策標準策標準,探索建立區域內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鄱陽湖濕地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五河”源頭生態環境保護“以獎代補”政策。三完善價格和收費政策。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探索建立排污權交易試點。建立有利于引導各類利益主體參與可持續發展的價格調節機制制,加快推進土地、水、森林、礦產等資源型產品及要素價格改革。
(4)推進技術產學研合作,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協同創新效應
科學技術及創新對降低資源消耗、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長遠與積極的意義。協同創新是以高校、企業與研究機構等為核心要素的新型組織方式。高校與科研機構等具有掌握最新生態技術及相應的高端人才,政府相關部門可以推進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加強相關組織在生態文明建設技術、人才、產品與市場等之間的協調創新,促進生態技術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推進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及產業的快速發展。
(5)加強高端人才培養與引進,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科技創新在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產業、低碳技術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起到關鍵支撐作用,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動力。高校、企業等相關部門要大力引進生態產業技術高端優秀與領軍人才,調整高校及研究所專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新興產業與主導產業,大力培養博士、博士后等生態產業技術高端人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更快更好的實現生態省建設戰略目標。
(6)加強引導,提高公眾參與度
一是增強參與意識。應充分發揮各類大眾傳媒的話語權,營造共建共享生態文明的社會風尚和文化氛圍。二是提升參與能力。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生態文明素養和生態文明建設參與能力。三是健全參與機制。不斷健全生態環境的信息公開機制,通過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宣傳媒體,向社會定期發布各類環境保護信息,提高企業環保行為、環境質量監測等的信息公開透明程度,維護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健全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渠道,對涉及公眾環境權益,影響區域生態系統建設的發展規劃、建設項目和重大事項,通過征求意見、聽證、論證、公示等形式,充分聽取公眾意見,廣泛接受社會監督。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獎懲機制,營造全社會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良好風尚。
參考文獻:
[1]胡小飛.生態文明視野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以江西省為例[D].南昌:南昌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
[2] 黃小平,廖軍凱.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體制機制創新的現狀與路徑[J].價格月刊,2016(12)
[3] 施生旭. 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水平評價與改進對策--福建省的案例研究[J]. 東南學術,2015 (5)
(作者單位:江西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