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芳瑤 郝逸林

作為開國元勛,陳毅一生中做出了不朽的業績,同時他又是一位孝敬父母的典范,他的拳拳孝子心承載著人格和親情,是后輩學習的楷模。
“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家風傳承中亙古不變的核心價值觀念,它體現著一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時代傳承的品質和修養。作為開國元勛,陳毅一生中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同時他又是一位孝敬父母的典范,他的拳拳孝子心承載著人格和親情,是后輩學習的楷模。
“待局勢大定兒當來迎”
家書是家庭的情感紐帶,也是家風的一面鏡子。陳毅自從走上革命道路之后,同父母見面的機會少之又少。但是,他心里總惦記著自己的父母,時常在工作和戰斗的空隙,寫信給遠方的父母。陳毅的家書情真意切,字里行間中無不表達著思念與孝心,孝子之心盡顯。
1939年5月7日,時任新四軍一支隊司令員的陳毅在部署東進抗戰時,給父親陳家余的信中說:“兒一切如恒,開春以來體質轉健。目前江南戰局更大進展,兒部日益壯大,軍民關系尤為良好,生平快慰之事無過此者。三五年里頭敵定片甲不回也。兒已再四請假返里省親,均以代理無人而遭婉拒,但已允于本年內設法。西望故里,不盡孺慕贍佑為嘆惋耳!現寄呈近照兩張,神情逼真,以遠慰親懷于萬一。”
剛解放后的上海滿目瘡痍,各行各業百廢待興。1951年1月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在百忙之中,仍不忘寫信給父母,叮囑二老飲食起居:“父母返渝安泰,兒至為欣幸。母親開葷甚好,但總以多素食為佳。拜讀吾父巴山數絕,諷誦之余實深贊服。此類恰情養性的著作,懇多從事。……懇父母暫住渝一段時期,待局勢大定兒當來迎,總求寬心舒暢,為禱為祝。兒已移家南京,上海亦常去處理公務,身體甚好,祈大人釋念。”
“兒子怎么做,也難報答養育之恩”
1962年,陳毅已62歲,任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部長等要職,日理萬機。這年春,他隨周恩來總理外訪歸國,途經成都,便帶夫人張茜抽空去探望母親。那時,他母親已年過八旬,重病在身,住在成都弟弟家中。母親由于病重,小便常常失禁。這天下午,陳毅和張茜剛進到母親房中,恰逢母親換下一條尿褲,母親見兒子到來,自然欣喜無比,但又不想讓兒子、兒媳見到污濁之物,便不停地揮手使眼色,要伺候她的陳毅侄女把尿褲藏起來。侄女一時慌了手腳,急急忙忙將尿褲扔到床下。
陳毅見此情形好生納悶,上前拉住母親的手問道:“娘,你把啥子東西扔到床下了?”接著又問侄女,但她倆都矢口否認,陳毅彎下身去,要看個究竟。母親知道想瞞也瞞不住了,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罷深情地說:“娘,你久病在身,我沒能在您身邊侍候,心里真有說不出的難受。這褲子應該馬上拿去洗了,還藏著干什么?”
侄女聽了這話后,拿出褲子便往外走去。陳毅一手拿過來說:“我母親的病如此沉重,平時不知給你們添了多少麻煩,今天就讓我去洗吧!”陳毅母親趕忙勸阻。陳毅見此,誠懇地說:“娘,我不是說著玩的,您就允了吧,我小時候,您不知給我洗過多少尿褲啊。兒子怎么做,也難報答養育之恩。”
接著,陳毅又對張茜笑道:“我們家鄉有句俗話,‘婆媳親,全家和。你這個平常不能照顧婆婆的媳婦,也該盡點孝道。今天我們倆一起來洗這條褲子好不好?”張茜低頭直笑,一家人也樂呵呵地笑了起來。于是,陳毅和張茜一起動手為母親洗了尿褲和其他衣物。
“‘約法三章,那可是支持兒子工作呀!”
陳毅雖然對父母非常孝順,但這種“孝”卻并非一味順從,尤其是他在面對“公”與“私”的問題上,即使是對父母,也很有原則性,從不例外。
1950年春,陳毅的父母從四川老家千里迢迢赴滬看望闊別20多年的兒子。陳毅見到飽經風霜的父母,非常高興,他問寒噓暖后便安排父母在自己家里住了下來。平時陳毅和夫人張茜工作都很忙,沒有時間陪二老觀光。陳毅父親也怕耽誤兒子工作,就給在上海工作的侄子陳仁農打電話,請他每周六作陪游覽。陳仁農每接到電話就向單位請半天假,私下叫陳毅秘書備車。
到了第四次,伯侄兩人早已約定好要去大海邊觀光一番,誰知中午時分,陳毅突然給陳仁農打電話,叫他下午不要再請假,還說請他下班后去家里吃晚飯。陳仁農知道伯父和自己的“秘密行動”露餡了。晚飯后,陳毅面色嚴肅卻盡量用和緩地語氣說:“我們開個家庭會吧,有些話我不得不講一講……上海剛解放,社會治安還很亂……你們瞞著我私自外出是不對的,也給保衛人員增添了麻煩。”最后,陳毅對父母坦率地提出:“你們也要遵守革命紀律……我們來個‘約法三章好不好?一、不得隨意動用公車;二、不要借用我這個市長的名義外出辦事;三、沒有特別的事,不要隨意外出。”
陳毅父親聽罷,一邊嘆息一邊笑道:“我們‘遵命就是了。”知子莫若父。父親深知陳毅原則性強,那次家庭會后,從沒違約過。待父母返回老家前,陳毅送別父母,既風趣又認真地說:“你們回去了,以后隨時還可以來。但‘約法三章的前兩條,在何時何地都不能改呀!記住,那可是支持兒子的工作啊!”父親呵呵笑道:“你娃放心吧,老子終生不給你丟臉就是了!”陳毅滿意地點點頭,深情地望著二老,然后與他們話別。
1954年,陳毅任國務院副總理,從上海調至北京工作、居住。陳毅將父母接到北京一住3年,悉心照料。可兩位老人眷戀故土,又不習慣北京的氣候和生活,1957 年第二次返回故鄉四川。臨別時,陳毅想到雙親年邁,以后見面機會不多了,不禁百感交集,殷殷囑托二老:“別人都很尊重你們,把你們當作革命的老人。你們這次回去,我又想到三條,不知道能不能行?一、回川衣食住行全部自理,不驚動當地政府;二、做普通的公民,不驚動鄰里;三、堅持原則,不為親友的無理要求牽線搭橋。”陳毅的父母聽后不住地點頭,齊聲說道:“應該!應該!你娃就一百個放心吧!”
兩位老人回到成都后,像普通百姓一樣,在興隆巷的一個大院里租了兩間私房,悄無聲息住下,一住就是好幾年。除了部分親友,誰也不知道這里住著的,竟是陳毅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