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昶


為改善群眾身邊環境,提升城市發展品質,4月1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制定了《首都核心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動方案》,提出核心區將建立“街長”“巷長”制,選派街道、社區等黨員干部擔任“街長”“巷長”,負責指導街巷環境整治和管理工作。作為核心區的東城和西城也出臺了相應計劃,隨著“街巷長”就任上崗,“讓背街小巷靚起來”的行動全面展開。
4月5日,西城區首批“街巷長”走馬上任,成員從街道辦科級以上干部中遴選,李想就是其中一員。他已經在街道工作了10余年,目前是西長安街街道宣傳部部長。如今,他又多了個新身份——西單北社區東斜街“巷長”。與此同時,西城區1430條背街小巷全部設立了“街巷長”。東城區也對外公布了每一條街巷選出的“街巷長”。
摸實情 建臺賬
李想是個“80后”,從小在什剎海附近大雜院長大,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街道一線。“阿姨,我姓李,木子李,思想的想。我這名字好記,以后您有事兒就找我。”這句話,早已成為李想的口頭禪。他說,街道的1700多名樓門院長,他差不多都認識,熟悉的有500多人。
李想負責的西單北社區東斜街,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斜街,胡同內有平房院30多個、居民600多戶。東斜街機動車車位緊張,停放在胡同里內的幾十輛車使本不寬敞的街道更顯狹窄。
4月12日,李想到東斜街摸情況。在社區辦公室里,李想和幾位社區負責人、居民代表聊起了停車難:“剛才我開車進來的時候感覺就特別明顯,倒車很費勁。”街道辦事處的一位負責人說,西單街面停車場價位偏高,臨近的靈境胡同附近停車場開展了惠民政策,可以讓居民享受優惠的停車價格,但最近有傳聞稱西單附近公共停車場要再次漲價,一些居民也開始擔心了。李想說,明后天就會去和靈境胡同附近的停車場協調,爭取讓東斜街胡同居民繼續享受低價停車的優惠。
當有人提出用設桿的方法解決外來車輛占據胡同停車位問題時,李想認為不太現實:“東斜街有五個口,進出車輛多,都設桿的話,管理難度太大。”李想提出,這個問題可以作為東斜街自治共建理事會的專題進一步商討,集思廣益找出解決辦法。
隨后,李想又來到了一位居民家了解情況。一進門,80多歲的老奶奶就向他提出了一個遇到的難題:“有個小事我得跟你念叨一下。社區衛生站的樓梯有20多級,又陡,每次去拿藥的時候,還想順便測測血壓、血糖,但上樓太不方便了。”李想立刻向社區工作人員核實情況。“一層是銀行,老年人取錢存錢也不想上樓梯。所以現在衛生站的情況有兩難。”一位社區負責人說。“能不能把這位奶奶家當一個試點,由街道紅墻義工社的義工和志愿者定期上門量血壓?如果義工和志愿者調配不開,我親自給您來測。”李想當即表態,并給老奶奶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有事您就直接給我打電話,我這個歲數和您家孩子差不多,千萬別客氣!”
了解完情況后,李想在他的《街巷長工作手冊》做了記錄。“建立臺賬之后,我就能心中有數,有針對性地進行下一步工作。”李想說。記者翻開《街巷長工作手冊》看到,內容十分豐富、詳盡。既有街巷分布圖,也有街巷基礎數據,臺賬細到一個胡同里有幾根電線桿兒、幾個垃圾桶、幾個井蓋。在重點情況一頁,胡同里有多少空巢老人、失獨家庭、低保家庭,他們分別有哪些需求,標注得一清二楚。后面的就是問題轉交督辦單和街巷理事會工作日記、重點問題跟蹤記錄等。
設專崗 凈環境
藏經館社區位于東城區北新橋街道西北部,轄區內有著名的雍和宮大街和三條胡同、兩條巷子。2014年9月擔任社區黨委書記的張志華如今又有了新身份——藏經館所有街巷的“街巷長”。
藏經館社區共有1500多戶居民,說起胡同居民反映最多的問題,張志華說:“應該就是寵物糞便的問題了”。多年來,胡同管理一直沿用著“分而治之”的辦法。拿戲樓一巷來說,一名社區工作人員負責胡同中單號門牌一側的大小事務,而另一名社區工作人員負責雙號一側。但在實行中,屢屢遇到出現了問題,卻無法界定責任人的困擾。
“既然現在河道都有‘河長,那胡同是不是也可以由‘胡同長管理起來?”去年11月,張志華嘗試著在胡同里設立了12名胡同長,分“段”管理。“互相推諉的事再也沒發生過,胡同長們的責任心一下子增強了。”張志華說。
為了發動胡同居民參加到環境管理工作中,張志華組織社區居民建立了“流動崗哨”。大爺大媽們搬著板凳坐在胡同口,看見有人牽著狗過來了,立刻提醒:“把狗看好了,別讓它亂拉亂尿。”有的大媽更有絕招,看見誰家的狗在胡同中亂拉亂尿,就一路跟到狗主人家,拖著狗主人到“事發地”,把狗屎清理干凈。“如今,不敢說胡同中狗屎完全沒有了,但至少比過去減少了80%到90%左右。”張志華說。
自行車、電動三輪車、共享單車隨處亂停亂放,也是目前胡同臟亂的一個癥結。“我打算利用拆違后騰出的空間,建立專用停車場地,從根本上解決亂停放的問題。希望以后人們來到藏經館社區,眼睛往哪兒看,都挑不出毛病來,都感覺舒舒服服的。”張志華信心十足地說。
補“短板” 升“顏值”
2017年3月27日下午,北京市市長蔡奇在長安街南北鄰近區域密集暗訪。暗訪后,蔡奇與有關部門負責人一起,為背街小巷治理“把脈開方”。他提出,要以“十有十無”為內容集中開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把責任落實到街道、社區,建立“街長”“巷長”制。
背街小巷整治的標準是“十有十無”。“十有”,指每條背街小巷有政府代表(街長、巷長)、有自治共建理事會、有物業管理單位、有社區志愿服務團隊、有街區治理導則和實施方案、有居民公約、有責任公示牌、有配套設施、有綠植景觀、有文化內涵。“十無”則指無亂停車、無違章建筑(私搭亂建)、無“開墻打洞”、無違規出租、無違規經營、無凌亂架空線、無堆物堆料、無道路破損、無亂貼亂掛、無非法小廣告。
記者在東西城大街小巷走訪,在街巷的入口處的墻壁后或柵欄上都可以看到3塊醒目的公示牌,上面標注街巷的名稱、長度,“街巷長”姓名、電話、職責,及自治共建理事會、物業單位、社區志愿服務組織名稱、負責人、職責等信息。“這里的‘長不是官銜,是責任人。街長由各街道黨政一把手擔任。居民有事不用東找西找,可以直接找我。”在采訪中,一些街長向記者明確表示。
一座城市給人印象如何,不止取決于有多少高樓大廈、文物古建等大風貌,還取決于日常生活是否方便、背街小巷是否整潔等小細節。對于醫治背街小巷臟、亂、差等病灶,“街巷長”制無疑是一劑良方。小街小巷不僅是保障城市運行的毛細血管,還是顯現一個城市“肌體”是否健康的鏡子。一直以來,為了確保街巷這條“血管”的健康通暢,各個部門下了很大力氣:公安、城管、環衛……諸多部門都將自己的力量下沉到街巷中。東城區、西城區設立的“街巷長”,相當于給了街巷一個總負責人,一個統籌街巷中的各種服務力量的總牽頭人。實施“街巷長”制是城市治理走向精細化的體現,西城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街道工委書記、西長安街街長田巨德在街道“街巷長”工作培訓會上表示,“將用‘工匠精神‘繡花功夫整治背街小巷,建設一個和諧宜居的美麗家園。”
李想和張志華只是“街巷長”的縮影,像他們這樣奔波在東西城2400多條背街小巷中的“同行”還有很多。在他們的努力下,未來3年,背街小巷的“顏值”將大幅提升,首都風貌的“面子”和背街小巷的“里子”會更加表里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