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社會正在大力宣揚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但社會能夠發展到今天,并非是單靠法律就能夠做到的。道德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如唯物辯證法所提到的,外因是在內因的條件下而起作用的。在社會也是如此,法律對人的外在條件是通過人的內在道德條件而起更大的作用。同時,道德體系也會因為法律的建立與完善而逐步規范與完善起來。二者是辯證的相互促進的關系。在當今社會,二者缺一不可,隨著社會的發展向前,到了我們理想追求的共產主義社會之時,法治必然會被德治所取代。所以在今天的社會,我們就要立足長遠,要“德”“法”相濟,以“德”為本。
關鍵詞:法律體系建設 道德體系建設 辯證關系 共產主義社會
西方的西塞羅說:“法是一種自然權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的標準”。
東方的荀子說:“禮義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圣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故順情性則弟兄爭矣,化禮義則讓乎國人矣。”
他們說的這兩句話都是表達自己對“法”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荀子提倡的是人性本“惡”觀,而西方人的觀點差不多也是如此。既然二者對人性的觀點相似,那么,在對“法”的法點上有何相異呢?這正是我們在這里要談論的。
比較二者之言,可此看出,西塞羅與荀子都認為法是由有理智的圣人所制訂的,即法律的制定在社會上所起到的反映就是讓人擁有美德。而西塞羅則認為法律是用來分辨正義與非正義的,即辨善惡。
那么,從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出發,到底哪種實現方式更好,更能以根本出發,從而徹底地維護社會的秩序?
我認為:西塞羅的法治觀追求的是表層目標,而荀子的觀點更深層次,更能從根本 上看問題。從社會的長遠發展來看,這時候的內圈——思想道德體系所起的作用就遠比法律大,等社會再向前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法律這樣的一個強制性的外圈就會被廢止,代而行之的就只留下道德體系了。可以說,法律的出現最終是為了產生一個道德,消滅這個法律,不過這是社會高度發達到了一定的階段時才出現的。
這時,西塞羅的觀點就顯得相形見拙了。他認為在社會上,只需從個人的利益出發,利用法律這個工具來分辨出正義與非正義的兩方面。歸根結蒂,這種方法只是強制地約束了人的行為,是粗俗的,不能行之有效的。因為,到了最后,人們的思想觀念未改變,則行動上也不會改變。換句話說:“未能動心,怎會忍性”?
雖然 一時有殺一儆佰的效果,但過些時間又會有違法者出現,然后又要利用法律來辨別是非,又要打擊一方,維護一方,要治本,就非要人們從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出發不可,以道德榮辱觀為強有力的內圈,讓人們樹立高度的自覺,做到嚴于律己,最后才能實現社會的安定。
所以,相對于完善法律條款。治理好社會的治本之策在于建設好社會思想道德體系。
最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說有一名男子之前共入獄七、八次,前不久又被抓了。這在我們這樣一個法制健全的社會也實在太打臉了吧,但反過來一想也對,完全讓他這種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紅線上來回恍悠。有人說:“一槍給他斃了不就得了”。這個也未免太思想簡單吧!有這么容易解決,還需要這么折騰嗎?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提到過: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雞蛋因得適當的溫度而變化為雞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為雞子,因為二者根據是不同的。我看,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辯證關系也是如此。
相對于一個人而言,道德在心中對其約束是根據,法律在行動上對其的約束是條件。相對于社會而言,道德體系這個內圈對其的作用是內因,而法律這個外圈對其的作用是外因。因而法律體系就會因為道德體系而起到根本作用。那么法律這樣的外因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的。就會出現上面說的,這個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違法犯罪的現象。同樣,要使整個社會秩序穩定,有它存在的意義,若大家的思想從根本上未能解決問題,那么法律也只是一紙空文,根本無法真正地維護社會秩序。
但有人認為,在這樣的社會談德治不現實,認為法律來得更直接,力度更強。如果執政者只進行強力的法治,而忽視德治的話,它是的有后果的,它在道德方面欠下的債,造成的社會后果甚至會影響整個歷史的進程。從六百年前的興盛到三百多年前的頃覆,明朝的興衰與高壓法治政策可從反面給我們很好的教訓。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終于建立起了一個統一的大明帝國。但正是由于農民出身,朱元璋對于到手的權力極為重視,同時又極度恐懼。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朱元璋頒布了大量的法律條款,同時極力維護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法紀,觸紀、違反法律的決不寬徇。今后幾百年,他們后代又不斷完善了該種法政體系與制度。終于,人民喘不過氣來了,再強大的法律長城也抵擋不住人民意愿的沖擊,大明帝國也就這樣在討伐聲中轟然倒塌。
至此,仍然可能有人不信服,因為他們認為這是社會主義的新世紀,不可跟封建的恐怖統治同日而語。但正是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思想道德體系,調整意識形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且,從延安整風運動起,越是到了歷史的緊要關頭,整風工作就至關重要。它是保證共產黨生命力與戰斗力不可忽視的一點。并且能夠認識規矩,自覺遵循規矩,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正是這樣,才保證了共產黨能夠一次次地團結奮進,一次次地奪取勝利,在今天社會主義這個關鍵的建設時期,借鑒意義怎會少呢?
鑒往事之興衰,可考當今之得失,歷史永遠是一面明亮的鏡子,能夠將往事的教訓照映出來供我們吸取。對于領導者而言,事實的確如此,相對于建立起一個長期性的完善的思想道德體系,通過頒布幾條法令,建設起一個完善的法律體系的確直接,我們看得見遠方,耐得住干熬,我們要立足于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站在時代的最前沿,將德和法的建設與改革進行到底。
我們不能用付出被歷史拋棄的代價來換取重法不重德的一時之輕松,我們要肩擔責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煥發蓬勃的生命力。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可忽視思想道德的建設,須知,法律的有效根據是建立在完善的道德基礎之上的。
作者簡介:歐陽李俊,男,湖南省新寧一中高438班學生,2000年11月12日出生,系湖南省新寧縣人。
(作者單位:湖南省新寧縣第一中學高三438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