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聰
摘 要:新時期高校學生由于家庭、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及個體生理和心理特點而引發出各種心理問題,因此,增強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輔導員要準確把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點,并通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長效機制、提高學生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三個途徑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效性。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5-0172-02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bring out va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individual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unsel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nselors should accurately grasp the starting point of counsel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an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ong-term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student cadr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ree ways to enhanc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Key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nselor; effectiveness
近些年,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突發事件時有發生,因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導致不能正常完成學業的學生數量也呈現上升趨勢,輔導員肩負“輔學生成長、導學生成才”的重要職責,應當在深入探究新時期大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成因,從而有針對性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1]。
一、新時期大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成因
1. 家庭環境如何,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恰當,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產生直接影響,通過大量的案例觀察發現,父母離異或者單親家庭的學生,性格當中孤僻、自卑和冷漠的傾向性更為明顯;如果父母親關系失和,經常發生沖突而缺乏對子女應有的關愛,孩子進入大學后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也容易多疑膽小,對周圍的同學和老師缺少基本的信任,產生人際交往困難的概率更高;而獨生子女家庭最常見的教育問題就是“過分溺愛”導致抗挫折能力較差,對同學之間生活習慣、性格差異的包容性不高,部分學生離開父母之后無法生活自理,由此無法適應大學生活而產生心理問題;過于嚴厲、對子女期望值過高的父母則會加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許多原本優秀的學生在遭遇考試失利、就業受挫、競選失敗等困難挫折后因為無法面對父母而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另外家族遺傳性的精神疾病也是大學生入學后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
2. 劇烈變化、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同時也深刻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狀態。進入大學之后,原本在高中并不明顯的貧富差距開始凸顯,部分學生頻繁在微信朋友圈中“炫富”,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對比對來自農村等貧困家庭的學生是無形的心理壓力;受到高校擴招和人力資源市場供需矛盾的影響,許多大學生面臨就業難的問題,同時現實社會中存在的一些不公正因素也使得沒有家庭背景的學生心態失衡,由就業壓力所帶來的心理問題日趨多樣化。
3. 大學生群體處于走出家庭和融入社會的邊緣,特殊時期不夠成熟的個體生理和心理特點容易產生相應的心理問題。部分大學生對自我各方面的認識不夠準確,自我評價過高,個體意識較強,非常在意周圍師生的看法,一旦遇到批評的言論,便會產生較大的心理波動,質疑自身形象;部分大學生由于身材肥胖、個子矮小或其他外在形象問題而產生自卑心理,不能展開正常的人際交往,長此以往,內心壓抑而導致心理問題。
二、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點
1. 輔導員的工作涉及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是學生最為熟悉和信賴的教師群體,應當采用春風化雨的方式,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項日常工作。
(1)在新生入學時,輔導員在新生分班和分宿舍的過程中可以獲取新生的各項詳細資料,軍訓也往往要求輔導員全程跟訓,這期間呈現出來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團隊合作意識欠缺、抗挫折能力不夠等問題,為輔導員進行初步的心理篩查提供了有利條件。
(2)在助學助困工作當中,輔導員能夠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情況做深入了解,對于因為家庭經濟負擔重而壓力過大或者產生自卑心理的學生及時進行開導和幫助,預防和化解這部分學生早期的不良心理情緒。
(3)當前因為宿舍成員之間生活習慣不同、成長背景不同而引起宿舍矛盾,影響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這部分學生往往會求助于輔導員采取調換宿舍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使得輔導員能夠第一時間掌握宿舍成員之間的問題矛盾,介入調解,防止沖突加劇而誘發心理問題、產生嚴重后果。
(4)畢業生群體面臨的主要壓力來自于就業,輔導員在進行就業指導的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就業困難學生、就業壓力過大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為畢業生開辟傾訴渠道,同時通過提供有效的就業信息、開展求職技能輔導等途徑緩解畢業生的心理壓力,開展靈活有效的就業幫扶,將由就業引發的心理問題及時化解。
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事務性工作不同,心理工作的效果更多地取決于學生對老師的認同和信任,這就要求輔導員能夠在學生中樹立威信,為人處事令人信服。首先,輔導員應當對學生有足夠的心理投入,通過為集體設定共同努力的目標、制訂集體必須遵守的規則、對集體細致的日常管理、解決集體遇到的困難,獲得學生對集體的歸屬感和依附感,特別是對輔導員的親切感,這樣學生在產生心理困惑時首先便會想到向輔導員求助,在心理疏導的過程中也更容易接受老師的意見;其次雖然大部分輔導員非心理學專業,但是輔導員可以通過參加心理相關知識的研修、培訓,多與心理學專家溝通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來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這有利于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更加準確地判斷學生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和類型,提出更加專業的建議和處理方式,這種心理咨詢的專業程度也直接影響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最后,輔導員應當注重自身權責之外的人格魅力塑造,人格魅力不僅體現在輔導員的外在形象,更多的包括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豁達的心態、深刻的內在思想、幽默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嚴謹專業的工作素養,輔導員通過個人魅力對學生的心理活動產生深刻的影響,潛移默化地教育引導學生,是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一把無形的利劍。
三、輔導員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具體途徑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長效機制
長期以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中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也因此缺乏健全有效的工作機制。輔導員首先應當抓住心理健康日等契機,以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指導中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示范班創建、組織心理文化節、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月系列活動為抓手,開展心理劇大賽、心理微電影大賽、心理設備體驗等豐富多彩的心理文化活動,配合有效的宣傳和激勵機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體學生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同時,輔導員可以利用自身與學生密切接觸的優勢,與學校相關部門共同配合,建立由宿舍長、心理委員、輔導員、主管學生工作副書記和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共同發揮作用的穩固長效的工作機制,力求在心理問題排查、心理異常學生管理以及心理危機的干預、跟蹤、評估的各個環節環環相扣,確保將心理健康問題導致的風險降到最低。
(二)抓好學生干部隊伍,提高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輔導員的工作優勢之一就是有一支學生干部隊伍作為左膀右臂,學生干部在輔導員日常工作的開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學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優勢還有待開發。調查表明,高校中大部分班級設立的心理委員并未發揮有效作用,甚至有的班級中心理委員由生活委員兼任,這部分心理委員或者是職位虛設,或者是由班主任和輔導員被動任命,在同學中的存在感較低,往往并不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也不具有基本的進行心理輔導的能力。然而,廣義的心理健康教育對象并不僅僅是存在嚴重心理障礙或者心理疾病的學生,更多的是存在心理困惑或者階段性心理不適的學生,對于這部分學生,經過適當地開導與自我調整,便可以預防心理問題進一步發展為心理疾病,而對于大多數存在心理困惑的學生而言,他們更傾向于選擇向同學和好友傾訴,而不是直接找到輔導員解決問題,因此,學生自身的自助與互助、同宿舍成員之間的互相影響,對于塑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2]。
因此,輔導員應該重視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心理委員這支學生干部隊伍的建設,鼓勵有能力、肯作為的學生競聘心理委員,有計劃、階段性地對心理委員進行基本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培訓,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交流沙龍,并適時建立健全例如“設立優秀心理委員榮譽稱號”等的激勵機制,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
(三)與時俱進,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高校學生即將步入社會,進行校外兼職實踐的學生越來越多,由此帶來的是學生更為復雜的心理狀態,因此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顯得力不從心,輔導員應當與時俱進,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首先,輔導員需利用好網絡平臺,通過調查學生瀏覽量較大的網站,研究學生的網絡言論來了解學生最近關心的熱點問題,并給予正確引導,同時開通自己的個人博客,對于不方便進行一對一談話的學生,通過寫與其相關的文章、評論來間接進行影響和教育,輔導員還可以加入到班級聊天群,隨時掌握班級動態,關注學生發布的個人狀態,對于性格內向、喜歡通過網絡宣泄個人情緒的學生,往往可以從其網絡言論中發現最初的心理問題萌芽[3];其次學生家長對學生更加了解,并且能夠提供學生成長背景和行為方式方面的詳細信息,因此輔導員可以采用書信、電話等方式與家長保持溝通,預防學生由于家庭重大變故而引發心理問題,同時輔導員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基本的大學生心理保健知識,形成學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參考文獻
[1]邱顯清.高校輔導員應當積極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10):64-66.
[2]李明忠.朋輩心理輔導模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8):4-8.
[3]沈曉梅.構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國青年研究,2012(1):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