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騰
摘要:農村法律服務的建設直接關系到農村社會民主政治和社會穩定,關系到農村的文明進步,以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努力實現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法治化,為農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為依法治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已成為我國法治建設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律師參與;農村;法律服務
一、律師參與農村法律服務的重要性
(1)農村居民法律服務需求的迫切性。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農村地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種大環境下,農村居民的法律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對法律服務的需求明顯增加。以往,農村居民之間發生糾紛或產生矛盾,往往依靠村委會或長輩人士的調解。而今,農村居民發生糾紛,第一反應是依靠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論是聘請律師進行相關事務的訴訟,還是邀請律師參與相關事務的談判、和解,均能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2)新農村建設需要法治作為重要支撐點。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法治化建設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三農”的地位極為突出和特殊,我國人口大部分為農村人口,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在依法治國中的特殊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依法治國,根在基層,根在農村。而目前,農村經濟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比較弱。這種情況下,就十分需要借助法治的力量。因此,要想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廣大農村的法治建設,全面推進農村法治建設,律師這個群體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3)農村社會民主政治和社會穩定的需要。歷史學角度來看,在任何社會階段,農村的社會矛盾往往是整個社會矛盾的根源,農村的穩定關系到整個國家的長治久安。農村居民對于權利、義務等名詞早已耳熟能詳,維權意識日漸濃厚。若農村地區不能實現民主政治和社會穩定,將嚴重影響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進程。因此,律師更需要深入農村,提供多方位的法律服務或法律咨詢,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在利益受到損害的時候,用言辭而不是用暴力來主張權利。
二、律師參與農村法律服務建設面臨的困境
(1)法律服務市場不規范導致律師服務農村的覆蓋面較低。第一,訴訟代理人制度的非壟斷性。據《民事訴訟法》第58條規定可以看出,非律師代理仍然具有很大的空間。而且,法院在審查訴訟代理人資格時,無法審查訴訟代理人的代理是否以牟取經濟利益為目的,且也不在法院審查范圍。第二,農村地區非律師的違法行為打擊力度不夠。雖然我國《律師法》第46條規定了冒充律師的處罰措施,而實踐中,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司法行政機關在認定這類行為時,證據的收集較為困難,當事人由于種種原因不配合司法行政機關的調查工作。
(2)法律服務體系不健全導致律師服務鄉村地區的力度不足。第一,公共服務體系中缺乏法律服務體系。律師考慮到自身發展和經濟因素,大多會選擇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執業,而政府并無引導政策,公共服務體系中也沒有法律服務體系建設項目。這就導致農村在對法律服務的需求和實際獲得服務質量等方面,與城市相比,存在明顯落差。第二,公益律師數量不足。從事公共法律服務的公益律師人員不足,且大部分屬于兼職,隊伍不穩定,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同時,公益律師沒有專門的經費保障,廣大農村居民普遍不能就近獲取法律服務。甚至,很多地區法律援助的經費未納入同級財政預算,進而導致律師服務鄉村地區的力度不足。
(3)律師事務所與律師個人的定位忽略了農村這個巨大的市場。我國執業律師雖然絕對值較大,但是占全國人口的比例僅約為萬分之一,且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沿海開放地區和省會城市。中小城市、特別是西部的城鄉地區,律師數量極少,沒有律師和律師事務所的縣依然存在。即便是在經濟發達長三角地區,執業律師也聚集在城區,在鄉鎮執業的律師寥寥無幾。
三、構建律師參與農村法律服務建設的措施
(1)規范法律服務市場。建議司法行政管理機關,加強對法律服務市場的管理和規范。經濟發達和律師人數較多的地區,可以將其中較優秀的法律服務人才通過適當途徑分流到其他法律服務機構,既有利于建立基層法律服務體系,又有利于有效利用基層法律人才資源。同時,司法行政機關應加大對非律師的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對未取得律師執業證書,為牟取經濟利益從事訴訟代理或者辯護業務的違法行為堅決制止,并嚴格按照法律相關規定進行處罰。
(2)建立以律師為主導的人民調解機制。當地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建立或完善律師進村(社區)制度,通過“義工律師”與社區(村)“一對一”結對的形式,為社區(村)及基層群眾提供貼心、專業、免費的法律服務。有條件的鄉(鎮)、村(居)可以聘請律師擔任人民調解員,參與人民調解工作,提高調解工作質量。在鄉鎮、村(居)或司法所建立律師定期接待群眾上訪制度,探索建立民事案件律師主持和解制度,鼓勵和引導律師等法律服務人員積極參與訴訟外和解。
(3)通過政策引導律師向農村地區傾斜。首先,逐步建在鄉鎮設置律師機構。建議相關部門出臺優惠政策,通過稅收優惠、補貼等形式鼓勵在鄉鎮設置律師事務所,充分調動廣大法律服務人員服務農村的積極性。其次,充分調動律師辦理“三農”案件的積極性。地方律師協會可以將律師事務所和律師提供“三農”法律援助、擔任農村法律顧問、辦理“三農”案件、減免農村弱勢群體代理費用等情況作為每年考核項目,量化評估標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4)強化律師為農村地區提供法律援助的責任。法律援助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每位執業律師應盡的義務,尤其在服務“三農”問題上,律師更要積極投入法律援助的隊伍中去。當地司法行政部門也可以建立激勵機制,吸引優秀人才投身法律援助,不斷壯大法律援助隊伍,確保農村法律服務的辦案效率和質量,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同時,對農村地區的法律援助不是一個孤立環節和手段,需要與其他措施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綜上,在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和建設新農村過程中,規范法律服務市場,提高法律效益,是現代法治社會確保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是保障人權、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的重要制度之一。法律保障制度和法律保障體系是社會系統工程,關系到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實現,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很多,需要采取的措施也很多,需要各個部門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共同為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亞新,鄧軼.農村法律服務實證研究(續)[J].清華法學,2009(01)
[2]吳琴.溫州市農村法律援助制度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6
[3]談敬純.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供需機制的思考[J].中國司法,2016(04).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