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弘揚中華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過程中,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的關系,是需要在理論上做出的回答。從哲學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無論是其產生、發展,還是如今中國化的每一個步驟,都與中國傳統哲學有著某種獨特的關聯。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契合與差異,是無論學習哪種哲學都無法回避的問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哲學;契合;差異
盡管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產生的時代背景不同,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并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已經成為了現實。那么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中國傳統哲學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然后,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現代以來已經成為了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夠促進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化;最后,中國哲學未來的發展實際上是中國傳統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西方哲學的融合。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契合
(1)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契合。哲學基本問題是哲學領域中最重要的問題,決定著整個哲學體系的特征和性質。恩格斯在概括和總結哲學發展史上哲學基本問題的演化過程時,以明確的形式提出了這一著名論斷:“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關于這個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做出了明確回答,在本體論方面堅持唯物主義,物質第一性;在認識論方面堅持可知論,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中國傳統哲學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每個時期都有一個討論、爭辯的主題,但是都體現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因此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與中國傳統哲學在不同時期思考與討論的基本問題大致是相同的。
(2)“實踐”與“知行合一”的契合。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和核心概念,它不僅科學地論證了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和在哲學中的基礎地位,還強調哲學理論都要付諸實踐、指導實踐。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把“行”與“知”相提并論,強調“知”必須落到“行”中。然而中國古代哲學中“行”的主體方面,具有個人道德實踐的傾向。這種實踐思想遠遠沒有達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實踐的認識高度。但是,個人生活也是社會實踐的一部分,儒家哲學也十分重視民族群體的實踐活動。
(3)“大同世界”與“共產主義”的契合。中國古代思想家曾提出過各種社會理想,其中影響最大的則是“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它的基本特征在于:財產公有,平均分配,人人平等。因此,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剛開始接觸并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時,就很自然地把它和中國傳統的“大同”理想社會聯系起來。馬克思主義創立的科學的唯物史觀,解釋了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提出人類的理想社會是最終消滅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差異
(1)超越精神的不同。馮友蘭認為,中西哲學的不同首先表現為,它們在尋找和確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上的超越精神不同。西方哲學體現了虔誠而深沉的宗教情懷,中國哲學則具有濃厚的人文關懷。古希臘的思辨哲學決定了西方人長于思辨,富有理想傳統的文化特色。而基督教則融注成西方文化中特有的濃郁的宗教超越意識,將超越的對象歸屬于外在人格化的神靈。中國的人生智慧則是理性的,是以理性的精神來反思宇宙與人生。中國儒道佛哲學的超越意識,都是將超越的對象歸屬于內在的心,所以中國哲學的人生智慧是追求內在的超越。
(2)宇宙態度的不同。西方哲學一向以知識論與宇宙論見長,自古希臘以來,西方人就把求知、思辨當做生活的樂趣所在。西方哲學與科學在思維方式上也是相通的,按馮友蘭的說法就是主客對立。關于中國哲學天人合一與西方哲學主客二分對立的區分,用中國哲學術語可轉化為“內圣”與“外王”的關系。“內圣”代表著中國哲學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由意識,“外王”則代表西方哲學注重事功的進取意識。雖然中國哲學家多講內圣與外王的統一,但內圣與外王相比內圣又具有著根本的意義。此即形成中國哲學中的內圣之學的博大精深,而外王之學則未成系統的特點。
(3)哲學思辨智性的不同。關于哲學的表述方法,馮友蘭指出有兩種:一種是正的方法,是說哲學的對象是什么;一種是負的方法,則是不說它。因為有些哲學的對象很難用日常用語表達清楚,但又必須表述,對于不可言說的東西,哲學家只能說它不是什么。西方哲學所使用的是正的方法,絕大多數哲學派別都堅信哲學能夠清楚地表達一切對象。中國哲學的表達方式是負的方法,中國哲學家認為哲學的對象是很難用語言概念來表達的,因此應該用否定的方式來間接地表達。對于這兩種不同的智性思辨方法,馮友蘭認為一個完全的哲學系統應當始于正的方法,而終于負的方法,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產生完善而理想的哲學智慧。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未來走向
中國哲學史上有兩次中西哲學交流,第一次是漢初印度佛教的傳入,第二次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學”涌進,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得以生根發芽,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建構本質上也要求中國傳統哲學加快現代化的步伐。也就是說,二者的現代化是相輔相成的。當今哲學的全球化、現代化趨勢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我們要正視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在當今時代的生命力和世界性意義,一個真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建設的春天才會到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發展的步伐才不會停止,中國傳統哲學的時代意義才能夠彰顯,中國哲學的現代化才會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及其與中國傳統哲學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1.2.25
[2]周全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化研究述略[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6.2.15
[3]汪信硯.西學東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2.7.10
作者簡介
趙丹(1993-),女,陜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學2015級中國哲學專業研究生。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