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化活動的開展在孔子學院的發展與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孔子學院的不斷發展,學院質量的提升與評價也成為重要議題。本文將以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為例,以其文化活動的安排、形式和受眾為分析對象,通過案例分析以及問卷反饋,拆析其文化活動的籌備方式,并對該學院今后的活動開展提出建議,促進有特色的文化孔子學院的建設。
關鍵詞:孔子學院;文化活動;案例分析;文化孔子學院
一、引言
在全球化環境下,尊重文明多樣性,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對話是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主導方式。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升,漢語學習的勢頭步步發展,中國文化也受到了更加強烈的關注。文化活動的開展在孔子學院的發展與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高水平、高質量、多形式的文化活動對中外文化雙向交流起著積極的作用。針對孔子學院文化活動的開展模式、內容安排以及如何進行有效評價也引起了廣泛探討,各類活動的最終受眾效果也成為優質孔子學院今后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
2013年2月,孔子學院發展規劃(2012—2020年)正式發布,旨在通過規劃“進一步加強孔子學院建設,促進中外教育交流合作,充分發揮孔子學院綜合文化交流平臺作用,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1]
2015年12月第十屆孔子學院大會召開,會議指出“孔子學院5年后完成全球布局,基本建成漢語文化全球傳播體系”。[2]
與此同時,隨著“三巡”、“漢語橋”、“孔子學院日”等品牌文化活動的建立與發展,標志性項目日益成熟。如何更好地推廣品牌性文化項目的發展,探索其執行模式也成為重要議題。
筆者自2014年赴任于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擔任學院活動主管,執行、策劃和參與學院各類活動,希望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并分析學院近五年來的活動開展情況,從活動籌備、內容安排、形式設置、受眾效果等方面進行評析,總結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并以文化活動調研報告為基礎,參考維也納市文化活動設置,對學院將來的文化活動的建設提出建議。通過對文化的活動的開展探索一方面對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今后的文化項目發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議,一方面希望能夠為工作在同領域的同行以及將來文化重點孔子學院的建設提供參考思路。
二、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活動開展情況分析與評價
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成立于2006年,由維也納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合作建立,已成為一所以語言課程為核心,多層次文化活動為特色的孔子學院,在當地得到民眾的喜愛,并受到政界高層的認可。
1.活動開展以及受眾基本情況
根據學院歷年的統計數據,2011年至2016年所開展的活動類型主要見下表:
學院已經擁有自己的文化活動體系:在形式上,文化活動類型基本固定;在內容上,常規活動以及品牌活動的內容也相對固定,而其他活動類型的內容則是根據實際主題以及資源可實現性來確定;在頻率上,常規活動和品牌活動的舉辦頻率無太多變化,其他活動的舉辦頻率由實際情況而定,變化較多。
學院2011年至2016年所開展的活動場次以及受眾人數見下表:
表中的數據顯示近五年學院舉辦的活動場次數量較為平穩,受眾人次有較大變化。從表中數據還可看出活動舉辦場次同受眾人數以及媒體正面報道次數并非成正相關關系,因而活動的舉辦數量并不能成為評價活動受眾效果的決定因素。
2. 2015年度文化活動分析
2015年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舉辦各類活動49場,受眾首次突破一萬人次。
奧地利“就業與教育展覽會”(Best)、維也納大學“650周年校區大聯歡”系列慶典活動以及奧地利傳統舞會“康科迪亞舞會”(Concordia Ball)平均受眾超過800人次。“就業與教育展覽會”是奧地利一年一度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教育展,學院首次參展,著力推廣漢語課程和文化活動,效果較佳。2015年,維也納大學成立650周年并舉辦了校慶系列活動,為學院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臺。學院參與的奧地利著名傳統舞會以“東方遇見西方”主題,將典雅的中國韻味展臺搬到維也納市政廳,通過展示、解說與互動的方式成為舞會當晚的亮點。
孔子學院的自有品牌活動也得到了良好的反響:新年招待會、孔子學院“健康日”、孔子學院進社區以及2015孔子學院日,將中國新年、中醫保健等鮮明特色主題呈現給觀眾。此外,學院還嘗試了針對性較強的主題式活動,如:駐華外交官俱樂部活動,邀請了奧地利以往駐華的和即將赴華的外交官,搭建新老外交官交流平臺。孔子學院夏季學期畢業慶典推出 “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校友會”成立計劃,把校友聚在一起,交流經驗,為學院的課程服務建設以及文化活動發展提出建議和幫助。
在媒體報道方面:新華網以“奧地利與中國交流活動頻頻亮相維也納”報道了學院6月的系列活動;以“中國皮影戲吸引維也納觀眾”報道了學院10月舉辦的“2015孔子學院日”。得到國內的品牌媒體的報道,既是對學院活動質量的肯定,借助網絡傳播,也起到了溝通中國和奧地利甚至歐洲媒介的效果。學院參與的維也納大學“國際日”得到維也納大學校刊的報道;舉辦的“中奧媒體交流會”得到奧地利記者協會(?JC)的報道;受邀參加的“康科迪亞舞會”,得到奧地利國家廣播電視臺(ORF)的報道。此三家媒體均為當地主流品牌媒體,具有受眾廣,效果強的特點,通過當地媒體的報道能夠使多層次的民眾更好地了解學院情況,利于有學院深入當地,擴大影響,更好地提供本土化的服務。
因此,2015年學院的文化活動得到良好效果的原因如下:1.充分利用合作院校的活動平臺,在借助合作方活動平臺的基礎上突出了自身專業化的優勢,更好地呈現了學院“中國語言文化之友”的特點。2.有針對性地與當地機構合作。學院通過與維也納多家院校及機構成功合作了各類不同主題的活動并得到民眾的好評。與當地機構的合作,能夠節省人員、場地等資源并實現優勢互補,達到雙贏效果。3.深化孔子學院品牌活動,品牌活動有著成熟的操作模式以及國內外良好的資源調配優勢,加上學院近年來品牌活動良好的口碑和突出的特點,因而在當地受到歡迎。
三、文化活動的籌備與布局探索
在2015年12月召開的第十屆孔子學院大會上,“創新‘孔子學院日文化品牌”、“孔子學院發展構想(2016-2020)”以及“如何評價孔子學院質量”等議題在大會進行了討論,由此可見,如何更好地建設特色孔子學院、建立語言課程以及文化項目的評價標準也成為孔子學院發展的重要議題。
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在2015年底率先成為全球11所文化重點孔子學院之一。文化孔子學院新品牌的建立帶來更加豐富的資源和推廣平臺,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在原有基礎上發揮自身優勢建成有特色的文化孔子學院;如何與本地機構開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如何滿足不同層次的觀眾需求都是學院作為“文化孔子學院”即將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1.活動籌備
以活動舉辦者的角度來說,文化活動需要進行籌備、執行和收尾三個階段的工作,結合筆者自己的工作經歷將文化活動的籌備步驟總結為圖:
不同規模活動的舉辦所需要的人員資源、場地資源以及經費支持各不相同,但在籌備步驟上差異不大。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近五年來的團隊規模在10人左右。隨著學院的發展以及人員分工的明細化,學院由教學部和活動部構成,因此專門負責活動的團隊在5人左右,同時奧地利的官方語言為德語,在工作中沒有德語語言背景的教師和志愿者在面對人員配合、場地資源、活動舉辦時的講解以及應急處理時會面臨一定的溝通問題。因此,在舉辦活動時,如何完成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高效密切的配合,也是活動籌備者應當考慮的因素。
2.活動安排與布局
維也納市有成熟的文化產業鏈,每年有超過上萬場活動在此舉辦,因此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除了在辦學上應突出專業化優勢外,在文化活動中也應發揮優長,才能脫穎而出。
維也納城市品牌活動、當地社團活動以及孔子學院的品牌活動均集中在四月至十月。因此進行活動計劃時應該參考當地品牌活動的時間安排,注意突出自身的優勢及特點,也可以更多地與當地合作,借助維也納市品牌活動的效應,擴大影響。
針對孔子學院的活動安排,進行了關于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文化活動參與調查,回收有效問卷50份,均是學院所舉辦文化活動的參與者,具體結果如下:
1.反饋問卷調查并參與學院活動的受眾集中在31歲至60歲之間。2.調查者認為工作坊和主題講座的舉辦頻率可安排為一周或兩周一次,大型活動的舉辦在兩月一次較好,每年舉辦主題活動的時間應當固定;3.調查者對中國元素出現在電影節中的期待較高,并希望學院舉辦更多的中國音樂會。
3.成果、不足和改進建議
經過多年發展,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的活動在當地已經有了較大的影響力,品牌活動日漸成熟。活動不僅得到當地民眾的喜愛,在奧地利政界商界高層也得到較高評價。學院不斷加深與維也納大學的合作,努力創造與其他機構的合作機會,積極參與了維也納的大型品牌活動,大幅度地提升了學院知名度。
綜合文化活動成果以及調查問卷結果,對學院將來的文化活動籌備提出一些建議:1.由于學院人員規模有限,團隊流動性相對較大,就學院人員架構來說,相對穩定的團隊更有助于“文化孔子學院”品牌的建設。2.應當不斷加強與合作校方的深入合作,充分利用其場地、人員、宣傳資源以及其他便利資源如優先選擇時間以及租金減免等。同時為了更好地實現多渠道經費籌措以及資源共融,應不斷拓寬合作領域,積極創造與當地品牌活動平臺的合作。3.在活動籌備時應集中有效資源,結合奧地利的預約習慣,主題活動應在時間上固定,便于受眾記憶加深印象。4.品牌活動的內容可以考慮采取“五一兩賽一營”的品牌建設,即“一個新年招待會、一個健康日、一場精彩音樂會、一個孔子學院日、兩場漢語橋比賽和一個夏令營”的方式,突出中國文化元素或者中西文化結合的亮點。5.在宣傳上應發展多樣化、本地化的宣傳方式,加強對年輕人群的宣傳力度。在考慮受眾布局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受眾也應當保持一定的區分度,即針對政界商界高層、學院學員以及奧地利民眾提供給專門性的文化項目,以此做到針對性和全覆蓋。
四、結語
“文化孔子學院”作為新的品牌形式,通過專業文化活動的舉辦,將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及中西文化的融匯展現出來。文化活動的開展是一片有待繼續開墾的領域,而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綜合評價標準也值得我們思考。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作為首批“文化孔子學院”的代表已經取得了成果,但也有很多有待改進的環節,在今后的發展中將繼續發揮優勢,更好地建設“中國語言文化之友”品牌,成為有特色的“文化孔子學院”。
參考文獻
[1]埃弗雷特·羅杰斯.創新的擴散.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
[2]許嘉璐.未央續集——許嘉璐文化論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3]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單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4]文錚.文化軟實力語境下孔子學院的發展策略——以羅馬大學孔子學院為例. 語言政策與漢語國際傳播,2013,(2).
[5]雷啟立,常冬.跨文化傳播的困境與可能——以孔子學院在全球的發展為例.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6]孔子學院發展規劃(2012—2020年).光明日報,2013,2(28):07.
[7]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http://www.hanban.edu.cn/
[8]第九屆孔子學院大會:http://conference.chinesecio.com/
[9]第十屆孔子學院大會:http://conference.hanban.org/
作者簡介
史佳妮,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北京外國語大學專職漢語教師,現赴任于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擔任漢語教師并負責學院文化活動項目。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