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羚
[摘要]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的改革思想全面而深入,干部制度改革思想亦是其改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從長遠著想,認為:解決好交接班的問題是保持黨和政府正確領導的連續性、穩定性的重大戰略措施,發現和破格使用優秀人才是制度創新的根本,造就更多更優秀的人才是社會主義優越性之所在。鄧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主線清晰而突出,在價值理念上,組織路線要解放思想,這是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基礎;在干部隊伍建設上,要解決選擇和培養接班人的標準問題,這是保證黨的路線貫徹執行的中心問題;在制度建設上,著重研究年輕干部的選拔制度,這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在具體措施上,認為提拔干部不能太急,但太慢了也不行,要有步驟地進行,列出工作時間表。鄧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最大的成效就是激發了組織路線的活力,為黨的建設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重執政黨思維,樹黨章黨規權威;重問題導向,破干部終身制,立干部任期制;重國際視角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定“德才兼備”干部選拔新標準。鄧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為我們今天干部隊伍的發展奠定了制度化基礎,如何做到既破又立,這是當前我們要深入開展干部隊伍建設的主題,也是我們學習和研究鄧小平干部制度改革需要借鑒和創新的政治遺產。
[關鍵詞]鄧小平;干部制度;思想遺產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17)04—0051—07
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的改革思想全面而深入,干部制度改革思想可以說是鄧小平改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旨在從黨的建設視角,深入研究鄧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遺產。他的接班人思想,開啟了黨的組織路線新使命,為我們樹立了改革舉重若輕、有破有立、既懂馬克思主義又擅長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的高超的政治治理之道。
一、問題的提出
鄧小平作為一個務實的政治家,他總是具有洞察未來的敏銳和智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他向全黨提出一個問題:現在還沒有解決的問題是什么?他說:“政治路線確立了,要由人來具體地貫徹執行。由什么樣的人來執行,是由贊成黨的政治路線的人,還是由不贊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間態度的人來執行,結果不一樣。這就提出了一個要什么人來接班的問題?!苯影嗳说膯栴}涉及組織路線的確立,鄧小平提出干部制度改革,筆者認為,有以下三個主要的原因。
首先,從長遠著想,解決好交接班的問題是保持黨和政府正確領導的連續性、穩定性的重大戰略措施。從全黨來說,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確立了,還要做大量工作?!暗?,現在要明確提出解決組織路線問題,而組織路線最根本的是選擇培養接班人”,“這是黨和國家的最大利益,是保證我們路線貫徹執行的中心問題”。更為可貴的是,他直面問題,“我們黨現在存在著干部老化問題,要使我們的干部年輕化”。
其次,干部組織結構不適應現代化建設要求,發現和破格使用優秀人才是制度創新根本。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指出,“現行的組織制度和為數不少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于選拔和使用四個現代化所急需的人才。希望各級黨委和組織部門在這個問題上來個大轉變,堅決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礙,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時宜的組織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養、發現和破格使用優秀人才,堅決同一切壓制摧殘人才的現象作斗爭”。有兩組數據令鄧小平憂黨憂國,一是干部構成問題,截止1979年7月,全國1700多萬干部,“萬金油”干部多,專業干部少。二是中央組織部為鄧小平提供的一份省部級領導干部名單,引起他和高層領導的深刻反思,165位推薦的干部中大學生只有31名,年齡偏大,學歷低,懂行的少,需要的工作沒有人干。鄧小平敏銳地指出:“現在選干部總是在六十歲左右的人中間打圈圈,提起來也干不了多少年了?!蔽覀兇嬖谝粋€領導層需要逐漸年輕化的問題,我們需要帶個頭。過去沒有規定,但實際上存在領導職務終身制,這不利于領導層更新,不利于年輕人上來,這是我們制度上的缺陷。
再次,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就要有國際大視野,造就更多更優秀的人才是社會主義優越性之所在。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并且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但是,目前在培養和選拔人才方面,我們有差距。要解放思想,“把自己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經濟發達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先進經驗結合起來,對于加快實現四個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對尼克松提出的中國不僅應注重高級教授、律師、哲學家,還應重視培養工農業技術人員的建議表示贊同,他還進一步指出,不僅要培養技術專家,還要培養管理人員。他還特別談到美國費城坦普爾大學授予他名譽法律博士學位一事。他在答謝中談到:“坦普爾大學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為美國以及其他國家造就了許多人才,在美國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坦普爾大學又是以主張學術自由著稱的。我認為,這是貴校的事業興旺發達的一個重要因素。你們把名譽博士學位授給像我這樣一個信仰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人,也足以說明這一點?!?/p>
目前這方面的文獻研究成果頗豐,有專著也有論文,主要體現在對鄧小平干部制度改革和干部觀的研究上。對他的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加快干部年輕化專業化,改革干部任期制思想亦有不少研究成果,比如,舜犁《試論鄧小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思想對國家公務員制度建立的指導和推動作用》(1994),張寶林《鄧小平善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想》(2001),陳其貴《論鄧小平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思想》(2000),徐慶東《略論鄧小平干部用人機制思想》(2005)。但對于他作為政治家,特別是改革總設計師的定位,從國家戰略、組織路線和黨的領導視角提出接班人建設研究不多。他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同時也牢牢把握中國改革開放的方向,確保黨在改革開放中的地位和作用。鄧小平通過組織路線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對于新時期黨的建設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鄧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
鄧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主線是清晰而突出的,圍繞培養和選拔接班人,作出了一系列論述,主要包括價值理念、組織路線內涵、制度建設和具體措施。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支撐,為我們深化改革提供了一個有益的樣本。
首先,在價值理念上,組織路線要解放思想,這是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基礎。“組織路線最根本的是選擇培養接班人。這是根本的問題、百年大計的問題、對黨負責的最大的問題、組織路線第一位的問題”。為此他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將解決好接班的問題,提上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之中,并明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組織上迫切需要大量培養、發現、提拔、使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比較年輕的、有專業知識的人才。它是保持黨和政府正確領導的連續性、穩定性的重大戰略措施?!耙獜纳系较掠幸庾R地選一些比較年輕的人、真正堅持我們現在政治路線的人、正派的人、黨性強的人?!?/p>
其次,在干部隊伍建設上,要解決選擇培養接班人的標準問題,這是保證我們路線貫徹執行的中心問題。他從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視角提出:“現行的組織制度和為數不少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于選拔和使用四個現代化所急需的人才?!蹦壳暗膯栴}有干部隊伍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也有組織建設中的制度問題,選拔視野窄,思想不解放,他特別列舉了三種情形“在選拔、培養人才的問題上,還受老框框的限制”。他提出組織路線是個系統建設的問題,包括干部隊伍合理組成問題,要培養干部、培養專業人員,還要注意組織建設中的一些制度規定,還有擺在我們面前的更大的問題是誰接班的問題。
再次,在制度建設上,著重研究年輕干部選拔制度建設,這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他提出了制度建設是一個根本的問題,我們要有清醒的估計,“現在的問題不是沒有人,而是有人上不來”。從根本上講,還是制度沒有跟上,我們現在的體制很不適應四個現代化的需要。要解決思想問題,也要解決制度問題。首先,要著重研究體制的改革,“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開始總結經驗,注意制度改革,廢除終身制,注意革命的連續性和后繼有人等問題”。并且針對干部職務終身制現象,鄧小平明確提出,“關鍵是要健全干部的選舉、招考、任免、考核、彈劾、輪換制度,對各級各類領導干部(包括選舉產生、委任和聘用的)職務的任期,以及離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況,作出適當的、明確的規定。任何領導干部的任職都不能是無限期的”。制度建設中妥善處理干部選拔培養中的各種關系,比如,紅與專、老干部與年輕干部、選人用人與責任制、進與出等問題。為中國干部人事制度奠定了制度發展的深厚基礎。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針對干部隊伍中搞特權、特殊化等腐化現象,有預見性地提出,除了“要有群眾監督制度,讓群眾和黨員監督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外”,還要“對各級干部的職權范圍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種條例,最重要的是要有專門的機構進行鐵面無私的監督檢查”。其次,他提出要搞好干部人才培養規劃。“對待這項工作不能光講,要見諸行動,最好搞個規劃,有意識地去做”。最后,他最了不起的地方還在于從中國實際出發,智慧地破解了干部年輕化的障礙,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培養選拔中青年領導干部、建立黨的顧問委員會,要求組織部門一定要建立卡片制度,要不斷將優秀中青年干部在工作中的表現、新貢獻填進卡片中。還提出選拔干部工作,“光中組部不行,大家要一起來做。三總部要派人到各軍區、各軍兵種、各院校,選拔年輕優秀的師團干部”??蒲袡C構,企業也要研究人才選拔培育工作。
最后,在具體措施上,提拔干部不能太急,但太慢了也不行,要有步驟地進行,列出工作時間表。鄧小平從工作實際出發,指出組織路線要比思想路線復雜,但是工作方法不改也不行,更不能因為等待體制改革就無所作為,要適時地確立標準來選拔和培養干部,“采取從上看和從下看互相結合的辦法,是應當可以選好選準的”。黨委的重要職責就是發現和培養年輕干部。明確黨的組織建設職能,為關鍵崗位選出高層干部;選拔和培養新黨員。他提出,“黨委要善于領導,機構要很小。干什么?學會管理,選用人才,簡化手續,改革制度(規章)?!笨梢哉f深化黨委在干部制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組織工作方面的問題,不能用全黨搞政治運動的方法來解決,今后也不用這種方法了。還要建立新機構,一開始就要非常精干,不要搞龐然大物,不要搞個大體制。并提出了具體工作時間表,黨的組織工作上與四個現代化密切相關的問題,要準備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加以解決。我們要抓緊培養選拔專業人才,要建立學位制度,也要搞學術和技術職稱。要特別注意選拔中年干部,這樣才能搞好四個現代化。關于退休制度,領導干部要帶頭,老同志和高級干部第一位的事情是要認真選拔好接班人,各級干部,包括老干部,也有個再教育的問題。要分析當前思想情況,有針對性地講問題,進行教育和再教育。教育的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要他們尊重集中,遵守紀律,顧全大局,先公后私。
鄧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最大的遺產是明確了黨的組織路線,開啟了黨的領導體制和干部體制大變革時代。
三、鄧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的啟迪
鄧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最大的成效就是激發了黨的組織路線的活力,標志著干部終身制的終結和干部任期制的開啟,為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第一,重執政黨思維,樹黨章黨規權威。黨在四個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鄧小平對中國改革開放最大的貢獻就是重新確立了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黨的建設的身體力行者鄧小平提出:“精簡是革命,選賢任能也是革命”,“這場革命不搞,讓老人、病人擋住比較年輕、有干勁、有能力的人的路,不只是四個現代化沒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黨亡國的問題”。他在修改黨章草案報告中明確提出,“修改黨章是要進一步明確黨在四個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黨,執政黨的黨員怎樣才合格,黨怎樣才叫善于領導?”注重發揮好黨規黨紀的作用,他建議在修改《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里,“要加這么一條:要有一支具有專業知識的干部隊伍。沒有專業知識,黨員也起不了模范作用”。在討論《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改草案)》時談到要建立黨的顧問委員會,他又特別指出:“黨章作這一規定的目的,是使黨的各級委員會逐步年輕化。要講清各級顧問委員會的性質、職權。”
第二,重問題導向,破干部終身制,立干部任期制。鄧小平舉重若輕,一直抓著干部人才選拔培養這個“牛鼻子”不放,他在各種重大場合的講話和交談中都不放棄倡導和主張。而且還采用樹典型立標桿以點帶面的方式推動工作。①但是,他也非常清醒地告誡全黨要看到組織路線的復雜性,就全國范圍來說,老同志讓路,中青年干部接班的問題還沒有解決,還存在一定阻力。他不避諱問題,認為“多年來對中青年干部提拔少,與領導職務終身制有關。但還得承認,確實是障礙重重,這個障礙有些是有意識的,有些是無意識的,兩種情況都有”。年輕干部有的是,為什么出不來,“問題是過去我們老同志眼睛長期不是向著他們,不從他們中間去選拔接班人,總是在老的圈子里面轉過去轉過來,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真正要開明,真正要從大局著眼”。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個顧問委員會來過渡。通過顧問委員會的過渡承接選拔中青年干部和老干部離退休問題的交接班的特殊形式,“這是解決黨的中央領導機構新老交替的一種組織形式,對于發揮部分老干部的作用,廢除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同時,他也肯定陳云提出的“組織部要專門設一個管理中青年干部的機構。這是很重要的”。這成為干部制度建設中既破又立結合的典型范例,也為深化制度改革提供了成功經驗。
第三,重國際視角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定“德才兼備”干部選拔新標準。誰來接班?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必須要回答的問題。鄧小平在思考與設計中國的現代化問題時,并沒有將其單純地看作經濟問題,而是將其看作政治問題。鄧小平以學習和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為解放思想的一個突破口,強調“現在科學技術發展了,國際交流發展了,我們的經濟一定要在國際上有競爭力,要拿國際水平的尺度來衡量一下”,“誰也不能安于落后,落后就不能生存。但是共產黨員中具有專業知識的人究竟有多少?特別是我們的領導干部中具有專業知識的有多少?目前的狀況不改變行嗎?”根源在哪里?不客氣地講,任人唯賢還是任人唯親這個問題并沒有解決好。針對這一問題,他專門開會討論陳云提出的關于提拔培養中青年干部和老干部離退休這兩條建議。他高度肯定陳云提得非常好,“原來我們還是手腳小了一點,陳云同志提出,選拔中青年干部不是幾十、幾百,是成千上萬”?!坝袥]有人?我看找十萬、二十萬都有。問題是我們下不下這個決心,大家是不是好好地去做工作,去了解,去發現。有什么標準呢?就是六十年代的(主要是六十年代的)大學畢業生?!编囆∑绞且粋€善于講故事的政治家,善于抓典型代表,他以第二汽車制造廠發現的那個副廠長為例,今年三十九歲,是“文化大革命”前一兩年畢業的,他在“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后是受打擊的,像這樣的人是不是人才呢?他現在已到大廠副廠長這樣的崗位,再加以培養,進進黨校,或者放到另外的工作崗位再鍛煉一下,為什么不可以?鄧小平通過解剖一個20世紀60年代的大學畢業生,實際上就是引導大家到這個專業知識的人群中去發現干部。因為他調查發現,從1961年到1966年,一年十萬,就是六十萬,如果加上中專,近二百萬。這些人是有專業知識的,而且絕大多數是表現比較好,這些人大體上年齡四十歲左右。很顯然,鄧小平已經在思考接班人的政治標準和專業標準問題了。“我們選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備。所謂德,最主要的,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在這個前提下,干部隊伍要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并且要把對于這種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
鄧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意義深遠,為我們今天干部隊伍的發展奠定了制度化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也一直強調,要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干部隊伍,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不能回避的重大命題。在這方面,我們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全面從嚴治黨和反腐敗的深入,使我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黨風政風的好轉。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干部制度建設如何跳出錢穆先生提出的“制度陷阱”,依然是一個全黨要面對的重大課題。如果說,鄧小平時代干部制度建設重在組織路線創新,今天我們的干部制度建設則重在思想路線的制度創新,如何做到既破又立,是當前我們要深入開展干部隊伍建設的主題,也是我們學習和研究鄧小平干部制度改革思想需要借鑒和創新的政治使命。
(責任編輯 王麗娟 付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