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偉
摘要:格式條款為合同一方事先早已擬定且反復使用的條款,為了防止提供方濫用自己的優勢地位,法律對格式條款做出了多處限制,規定了提供合同方對于特定事由需進行說明,未進行說明的格式條款歸于無效。實踐中,判斷提供合同方是否具有說明義務關鍵在于是否有給付對價,是否產生了歧義,同時需考慮交易的背景和當事人的背景。
關鍵詞:格式條款 說明義務 歧義 無效
一 說明義務概述
(1)定義
說明義務源于大陸法系的誠實信用原則,為先合同義務的一種。[ 吳勇敏、胡斌:《對我國保險人說明義務的反思和重構》,載《浙江大學學報》,2010年3月版,第91頁。]該義務發生在要約生效后至合同成立時,對締約雙方都具有強制性。
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保險法》第17條規定了簽訂保險合同時,如果采用格式條款,保險人需向投保人說明合同之內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6條規定,經營者如果使用格式條款,應以顯著方式提醒消費者注意,特別是注意服務的數量、質量、價格或者費用以及履行期限和方式等。
除了上述特別法外,我國《合同法》中專門對格式條款說明義務進行了規定,其39條規定了采取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條款方需采取合理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限制責任的條款,并對此進行說明。該條正式規定了合同領域中格式條款需盡到說明義務。
(2)內涵
首先,根據《合同法》第39條的規定,格式合同中的免責條款和限制責任的條款需進行說明,這是因為格式合同本身由合同提供人所制定,其占據絕對的優勢地位,為了防止合同提供人在格式合同中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進行免責或限制自己的責任,侵犯合同相對方的正常權益,法律規定提供人有義務對此進行說明。
其次,為了防止合同提供人采用一些有歧義的措辭,合同提供人也有義務對這些可能產生歧義的措辭進行解釋,防止其故意設置合同陷阱。[ 胡海英:《合同告知義務的立法完善》,2009年吉林大學碩士畢業論文,第15-16頁。]
二 說明義務可能引發的爭議
雖然法條中規定了何為格式條款,何為說明義務,但實踐中,何種情況下合同提供人具有說明義務,何種情形下合同提供人可視為盡了說明義務。下文中,筆者將通過四則案例進行論述分析。
三 實證分析
(1)來某訴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服務合同糾紛案
①基本案情
2001年4月,來某通過互聯網向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通公司”)注冊會員,并選擇了由四通公司所屬新浪網提供的免費郵箱的服務,新浪網也承諾免費郵箱具有50兆的容量,不向來某收取信息服務費。
2001年8月,新浪網在網站頁面上向免費郵箱客戶發出通知,告知來某等用戶從9月16日免費郵箱進行調整,容量從50兆減少至5兆,仍不收取信息服務費。
來某在申請注冊用戶的時候,網站向來某展示了服務條款,來某只有在點擊同意后方可進行下一步注冊。該服務條款共計有15條,其中一條規定了“確認和接納”,該條規定用戶必須完全同意所有的服務條款后方能注冊為新浪網用戶,同時規定新浪網有權對服務條款進行修改,而一旦發生了修改變動,將會在網頁上進行提示,用戶如果不同意修改,可以主動取消網絡服務,如果用戶繼續享用網絡服務,則視為對修改條款的接受。
之后,來某認為四通的行為構成違約,將其訴至法院。
②案件分析
一審中,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認為新浪網向來某提供的是無償服務,而來某選擇使用郵箱也是其自愿的選擇,網站在提供該免費服務時,有權對如何提供這項服務進行說明或是進行保留,并要求免費郵箱的用戶進行遵守,所以認為新浪網的做法并未違約也并不違法,當屬有效,于是一審判決駁回來某的訴請。
二審中,來某主張四通公司的服務構成了格式條款,當屬無效。北京市中級法院則認為,該條款新浪網早已擬定,具有重復使用的特征,因此當屬格式條款合同,而該格式條款合同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進行了明確約定,并沒有損害到當事人、第三人或者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因此當屬有效。在審理中,二審法院參考了《合同法》第39條,但并不認為新浪網未盡到對格式條款進行說明義務,因此判決維持原審判決,駁回來某的上訴。
筆者認為,本案中因為新浪網提供的是免費的無償的服務,其有權對合同的內容進行更改。服務條款中雖然規定了新浪網有權調整自己的服務,但這并不能構成對自己責任的免除或是限制,因此新浪網對該條款并無《合同法》第39條項下規定的說明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2年第6期(總第80期)。]
(2)劉某訴中國移動徐州分公司電信服務合同糾紛案:(2011)徐商終字第391號
①基本案情
2009年11月,劉某在中國移動徐州分公司(以下簡稱“移動公司”)處辦理了手機卡,在業務受理單所附的《入網服務協議》之中,原告當場充值了50元,參加了移動公司充值50元贈送50元的活動。
但是2010年10月,劉某發現自己的手機因欠費而停機,經查,移動公司贈送的50元并未到賬,于是向移動公司主張權利,但移動公司認為贈送的話費具有有效期,劉某于是訴諸法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3年第10期(總第204期)。]
②案件介紹
一審中,法院考慮到該條款為格式條款,認為格式條款之中需提請對方免除或者限制責任的條款,應對該條款進行說明。而贈送話費有效期的限制會直接影響到劉某的手機正常使用,因此電信公司對此具有說明義務。雖然電信公司主張已經通過發票、宣傳冊和短信的方式告知了劉某有效期,但法院在審理時發現電信公司并無證據證明。因此,一審判決支持劉某的訴請,判決移動公司解除對劉某贈送話費有效期的限制。
之后移動公司不服,提出上訴但后又撤訴,因此一審判決已發生效力。
筆者認為,本例同上例具有相似之處,上例中當事人獲得是免費郵箱的服務,而本例中當事人獲得是贈送的話費。但是,上例中新浪公司減少容量卻被法院支持,本例中移動公司限制話費有效期卻未被法院支持。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核心在于提供合同方是否具有說明義務。上例中,因為是免費提供的郵箱,因此新浪公司并無對格式條款的說明義務,而本例中,因為當事人支付了對價,因此移動公司具有對格式條款進行說明的義務。所以,上例中新浪公司沒有專門說明也不影響其行為的效力,但本例中,移動公司因為未盡到說明義務,因此其限制行為被法院認定為無效。
(3)段某訴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分公司保險合同案
①基本案情
2008年3月,段某于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分公司(以下簡稱“保險公司”)處進行投保,購置了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保險時間為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侗kU合同》第25條第2款約定“保險人按照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的標準核定醫療費用的賠償金額”。
2008年9月,原告駕車時發生交通事故,但保險公司認為根據《保險合同》第25條第2款的規定,“醫保外用藥不予理賠”。因此拒絕理賠,后段某訴諸法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1年第3期(總第173期)。]
②案件分析
法院認為,本案中爭議的焦點在于“保險人按照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的標準核定醫療費用的賠償金額”條款是否能理解為“醫保外用藥不予理賠”。而根據《合同法》第41條的規定,當格式條款產生歧義時,應當做出對提供合同方不利的解釋,因此,本案中的爭議條款含義不明,不能理解為醫保外用藥不予理賠。
隨后法院進一步分析,即便該爭議條款可以理解為“醫保外用藥不予理賠”,該條文導致保險公司按照商業性保險進行收費,但卻按照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的標準來進行理賠,實際上是減少了保險公司的風險和責任。因此保險公司應當依據《合同法》第39條的規定對該條款進行解釋說明,但本案中,保險公司卻并未盡到說明義務,因此該格式條款當屬無效。
筆者認為,通過本案的審理可以看出,對于一些有歧義的條款,提供合同方有義務對該條款進行說明,如果其未進行說明,則法院一方面可做出對其不利的推定,另一方面可就其未盡說明義務來認定該行為無效。
(4)江蘇剛正薄板科技有限公司與內蒙古包鋼鋼聯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包鋼鋼聯股份有限公司銷售分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2013)民提字第216號
①基本案情
江蘇剛正薄板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剛正公司”)與內蒙古包鋼鋼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包鋼公司”)簽訂了《協議戶基準定量購銷協議書》和《產品供貨合同》,規定了合同簽訂后,如果因為包鋼公司若因生產事故和生產設備檢修或者其他非包鋼公司的原因,導致供貨逾期,則包鋼公司將情況通知剛正公司后可以免除責任,而且如果余量不足整車,可以少交。
之后包鋼公司在實際履行合同中,多次逾期交貨,剛正公司要求其賠償損失,但包鋼公司以合同上述約定為由予以拒絕,剛正公司于是將其訴至法院。[ http://wenshu.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f01c54cb-b647-11e3-84e9-5cf3fc0c2c18,裁判文書網,2017年3月1日訪問。]
②案件分析
一審中,法院首先分析了合同中的條款的性質,認為雖然合同中寫明“經雙方協商一致”,但卻并不影響其格式條款的性質,因為該條款是包鋼公司單方制作且反復使用的條款??紤]到該條款中規定了包鋼公司供貨或者是不能供貨的,只要包鋼公司將不屬于自身的原因告知剛正公司,則包鋼公司可以免責,而且包鋼可根據生產運輸情況調整交貨期,余量不足整車可交貨,這實際上屬于免除包鋼公司的責任,因此法院認為該規定是免除責任的格式條款。進而認為包鋼公司沒有舉相關證據證明其與剛正公司進行過協商,遂判決該格式條款當屬無效。
二審法院的觀點同一審法院觀點不同,認為剛正公司本身作為專門經營的公司,與包鋼公司具有平等地位,包鋼公司并沒有利用對方不具有的專業知識優勢,欺騙對方簽訂合同,而且之后雙方多次簽訂了供貨合同,這說明了剛正公司接受該條款,這些條款是雙方協商一致的結果,所以該條款從性質上而言并非格式條款,因此判決支持一審的被告包鋼公司。
再審中,最高人民法院則認為,從性質上來看,本案中涉及的協議確實是包鋼公司為了反復使用而采取的協議,因此為格式條款,但是考慮到雙方的兩個約定,其一是調整交貨期,該調整是以適當為限,第二是余量不足整車可少交,該規定是商貿領域中的普遍做法。雙方有能力知曉格式條款的內容,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判決雖是格式條款,但為有效條款。
本案一波三折,一審法院認為構成無效的格式條款,二審法院認為不構成格式條款,再審法院認為構成格式條款,但是當屬有效。其觀點為,涉案協議雖是格式條款,但當事人雙方都有豐富的商務經驗,因此有能力知曉免責事項的內容。筆者則認為,通過本案可以知曉,分析格式合同效力時,需考慮到交易的背景,認定當事人雙方是否有能力知曉合同的內容,特別是免責事項的內容,如果當事人雙方有能力知曉合同內容,則另一方當事人則沒有義務再進一步的說明;如果當事人雙方無法知曉合同內容,此時,另一方當事人則有義務進行專門的說明。
四 總結
上文中筆者分析了四則典型案例,其中前兩個案例說明了是否有說明義務需考慮到權利義務的對等性,無償提供者無義務專門對格式條款進行說明,而有償提供者有此義務。第三個案例則說明了提供合同方具有對歧義條款專門說明的義務,否則應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第四個案例則說明了考慮提供合同方是否有專門的說明義務,需考慮到交易的背景和雙方的知識地位,如果對方完全可以知曉格式條款內容,則合同提供方也無義務專門進行說明。
綜上,筆者認為格式條款的說明義務需要有給付對價作為基礎,但該對價無需完全對等,同時需考慮到是否有歧義以及交易背景和當事人背景,在綜合考慮的基礎上方能認定提供合同方是否有說明義務,是否盡到了說明義務。
參考文獻:
1. 孫文秀:《格式條款中的說明義務研究》,大連海事大學2008碩士畢業論文。
2. 喻寶田:《論格式條款中的說明義務》,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3月碩士畢業論文。
3. 繆翠玲:《論格式合同免責條款提示說明義務》,蘇州大學2015年碩士畢業論文。
4. 林健:《我國格式條款效力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15碩士畢業論文。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