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華
摘 要:各類企業提供虛假財務信息的現象屢見不鮮,特別是一些上市公司,為達到偷稅漏稅、吸引投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等目的,會不惜在財務信息上作假。企業的虛假財務信息,會給投資者和債權人帶來經濟損失,造成經濟秩序的混亂,一旦出現違法行為,還會使企業面臨倒閉的風險。所以,需要對財務信息造假的情況進行治理,提高企業的風險防范意識,保障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本文對比較常用的財務信息造假手段進行分析,并就如何識別虛假財務信息進行探討。
關鍵詞:識別 虛假財務信息 方法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2(b)-137-02
企業粉飾財務報表的原因有多方面,有的企業是為了應付業績考核,有的企業則是為了侵占小股東的利益,或者爭取到銀行的貸款。但無論是因為什么原因在財務信息上造假,都會使企業的信譽受到影響,還可能會引起一些社會問題。
1 企業常用的財務信息造假手段
1.1 虛增資產
虛增資產是企業常用的財務造假方法,通過增加賬面上的資產,能夠降低企業的整體負債水平,或者調低企業的變動資產負債結構,從而使財務報表上的資產負債率降低,流動比率、速凍比率等指標,都比實際情況要好。比如,在對企業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進行評估時,不按照相關規定評估,評估過程的隨意性比較大,在入賬時,虛假的增加這些資產的價值,達到降低資產負債率的目的。有的企業還會將短期借款放在長期借款科目下,以提高賬面上的流動比率。而一些比較大型的集團公司,在合并會計報表的時候,集團內部的有些項目本來是可以抵消的,實際上卻沒有抵消,這樣就會增加集團的資產負債和效益。從賬面上看,集團在財務方面很有實力。還有一種虛增資產的方法就是隱匿債務,以彰顯企業的經濟實力。例如,對于短期借款、民間借貸等負債類項目,賬面上的金額會小于實際的金額;對于統籌金等項目,或者少提,或者不提;許多企業還會在做賬的時候,盡量少反映甚至不反映應交稅情況,包括應交增值稅等;通過不按照規定的時間核算成本、不按期計提財務費用等手段,使賬面的負債低于企業的實際負債。
1.2 虛構收入
企業在確認收入時,會采用不正當的方法,對收入進行提前確認,以達到粉飾財務報表的目的。虛構收入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在簽訂銷售合同后,物品的所有權還沒有真正轉移,就確認收入。第二,倉庫中的庫存商品,尤其是發往分、子公司的庫存商品,企業會在報表上將其放入主營業務收入科目,并同時增加應收賬款,這樣就能虛構出主營業務收入,增加主營業務收入的金額,從而形成白條利潤。同時,通過增加應收賬款的方式,也能夠使企業的總資產虛增。第三,關聯方交易,這里具體指“無股權關系”的關聯方,企業可通過向其發貨確認收入,但關聯方并未實現銷售,至少未全部實現,該類銷售也無法通過合并報表來界定實質銷售。比如,黎明股份虛構收入一案中,為粉飾經營業績,黎明股份虛增資產8996萬元、虛增負債1956萬元、虛增所有者權益7413萬元、虛增主營業務收入1.5億元、虛增利潤總額8679萬元。其中,虛增主營業務收入占企業對外披露數字的37%,虛增利潤總額占企業對外披露數字的166%。在經過調查組的審計核實后,該企業的利潤總額在檢查前對外披露的金額為5231萬元,實際為-3448萬元。黎明股份出現的這些情況,除少計成本、縮小合并范圍等比較常見的違規行為外,有90%都是通過編造假的購銷合同、貨物出入庫單、成本計算單等各種原始憑證實現的,再對假賬進行相關的財務處理,編制成財務報表。
1.3 虛增現金流量
企業在虛增現金流量后,財務報表上所反映的現金流出量會低于實際的現金流出量。或者對現金流動的相關項目進行人為的變更,使報告期的現金流量凈值能夠與銀行的審查要求相符。比如,許多生產類企業會在年底的時候,通過優惠政策,讓客戶簽訂金額比較大的合同,但要預收一部分定金,以此來增加企業的經營性現金流入量。還有的企業會在年終的時候,通過人為的方式,減少現金流出量,延長款項的支出時間。如開具遠期支票,將第二年年初作為支票的兌現時間。甚至有的企業會故意在年末的時候,將大量的“白條”推給出納,但不允許出納對這些“白條”進行處理,這樣能夠使財務報表的賬面看起來很“漂亮”,影響信貸人員對企業經營狀況的懷疑及經營性現金流入的測算,最終對是否貸款或貸款金額大小作出錯誤地判斷。
2 虛假財務信息的識別方法
2.1 仔細審讀財務報告
要識別企業的財務信息是否真實,信貸人員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全面的了解企業的基本情況、商業模式、企業管理人員在過去的經營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誠信度、對企業高層的道德水準作出正確的評估,從而判斷財務報表是否可信。第二,結合其他數據對企業報表進行研讀,不能過于依賴企業提供的財務數據。對于影響報表使用者決策的重要財務數據,應多方佐證。例如:銷售收入可用經營回款、運費、績效、水電費等相關數據相互核實。第三,在審計報告中,審計人員會以不同的方式將企業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反映出來,研讀審計報告時,將重點放在意見、解釋、問題說明等部分。其中,問題說明部分,往往是企業管理層粉飾財務報表的地方。在必要的時候,信貸人員可再次對會計報表進行審核,以正確的判斷報表的可信度。第四,信貸人員其實可以從報表的附注中尋找到線索。比如,企業每次選用的會計師事務所都不同,在變更重大會計政策時不合理,這些現象都說明企業的經營比較低效,使得企業出現粉飾財務報表的行為。第五,仔細研讀附注部分,認真地分析三張主財務報表與其附表、附注和補充之間的關系,看這個關系是否合理。同時,要對各表中的信息披露充實度進行審核,檢查賬務的處理是否符合規定等。比如,對關聯性的關系和交易進行檢查,商業票據背書轉讓、稅務糾紛的信息的披露情況進行分析,檢查其是否詳盡。有關聯的企業,應追溯到終極所有者,因為這些事項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可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2.2 剔除不良資產
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中,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資產,不能有效地實現其賬面價值,這部分資產主要存在于應收賬款、固定資產等項目中。根據現行的會計政策,不良資產的損失額或者允許可調整損失額是不能進行實際確認的,所以要將不良資產踢除。比如,確定出不良資產的總額,將其與凈資產進行對比,如果兩者接近或者前者比后者高,則說明企業不具備持續經營的能力,也可能是企業在前幾年的經營中人為地夸大自己的利潤,從而形成資產泡沫。另一種方法是將當期不良資產的增加金額和變化幅度,與當期的利潤總額和變化幅度進行對比,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則說明企業當期所提供的利潤表與實際的利潤值不符。此外,還可將重點放在各種應收款和應付款的時間上,如果企業的某些應收或者應付款項長期掛賬而沒有得到處理,則說明企業的應收賬款或者應付賬款存在問題。
2.3 對重點科目進行分析
虛假財務信息都存在于各個會計科目中,所以通過分析重點科目,能夠識別出其中的虛假信息,通過觀察資產、負債分布比重,找到重點科目,另收入、成本、費用也屬重點科目。例如,應收賬款科目,企業比較常用的財務信息造假手段,是虛構收入,以此來虛增企業利潤。虛構的由于并非真實的收入,所以會通過應收賬款科目來反映。因此,應收賬款科目應該是信貸人員的重點分析對象。比如,對應收賬款的變化幅度和賬齡進行對比,如果賬齡在一年期內,但應收賬款卻發生很大的變化,則要加大對這類企業的關注力度。將企業與同行業進行比較,應收賬款的增長幅度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企業,其收入中可能有部分是虛構的。存貨科目,將存貨的余額、周轉天數,與前期的存貨余額、周轉天數,以及行業的平均水平進行比較,如果存貨的變化不正常,可通過比較發現。無形資產科目,該科目的評估“隨意性”較大,往往會造成資產的虛增,應考慮實際投入、變現能力等因素綜合評估。毛利率,分析企業的毛利率,如果企業的毛利率明顯的高于同行業水平,或者出現大幅度的波動,而商業模式與行業一致或無變化,則說明企業的財務報表存在不真實的信息。還可用毛利率與企業繳納的增值稅對比,若前后者不匹配,則也存在不真實的信息。同一個企業的毛利率一般都比較穩定,在短期內不太可能出現大幅度的變化,所以當出現上述情況時,信貸人員就不得不懷疑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性。稅,這里主要指增值稅和所得稅,一般交稅較多的企業,其銷售收入真實性較高,因為虛增收入有交稅代價,用這個邏輯推理的話,那些收入規模大、利潤率較高,而交稅很少的企業,若不是存在偷漏稅情況,其銷售收入值得關注。
3 結語
綜上所述,根據相關調查和研究可知,企業財務信息造假的手段主要有虛增資產、虛構收入、虛增現金流量等多種方式。因此,在對虛假財務信息進行識別時,可仔細審讀財務報告、剔除不良資產、對重點科目進行分析,以通過上述這些方法,找出財務報告中的漏洞,從而判斷出財務信息的真實性,以免企業虛構財務信息,最終有效維護社會經濟秩序。
參考文獻
[1] 李玲,黃思瑩,饒麗杉,等.虛假報表的識別方法與案例分析[J].商,2016(34).
[2] 安豐琳,于紅.基于倫理視角的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質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6(13).
[3] 康曉童.財務信息真實性管理——初步建立政府與上市公司之間博弈的分散模型[J].經貿實踐,2017(6).
[4] 郭芹.加強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思考[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6(28).
[5] 崔著義,李玉波.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亟待加強監管[J].商情,2016(38).
[6] 王馥巖.基于經濟學視角的虛假財務信息產生原因及處理分析[J].財經界,2016(14).
[7] 錢媛.財務報表與內部控制會計的關系及對策[J].商情, 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