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提起“緊箍咒”,人們會不由得想起《西游記》中的場景:每次唐僧念起咒語,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就會頭痛難忍,無法施展一身的功夫,可見其厲害!這不,今年剛剛步入古稀之年的馬老先生,最近也體驗到了類似的痛苦:
近半年來,馬老爺子總感覺腦袋像被人套了個“緊箍咒”,頭部一陣陣地發緊、脹痛,這種疼痛時而出現又時而消失,其程度還時而輕時而重,嚴重起來甚至可以用“痛起來不要命”形容,這讓很少去醫院的他慌了神!平素他僅有空腹血糖稍高的問題,通過飲食和鍛煉,血糖控制得很好,其他方面并無大礙,他想找出引起頭痛的原因,本著“頭痛醫頭、腳痛治腳”的原則,他先后到多家大型三甲醫院做過多項檢查,尤其主動去做頭部的CT和核磁檢查,希望可以找出病痛的原因,但眾多醫生都未能明確地給出解釋,而且檢查的結果也并未發現明顯的異常。他無法理解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輾轉多家綜合醫院未果之后,馬老在某位醫生的建議下,第一次踏入了我們醫院的心理診室。經過詳盡的溝通之后,我們發現馬老除了頭痛之外,還存在下列情況:心情煩躁、總是高興不起來、對什么都不感興趣,經常唉聲嘆氣、不停地責備自己不中用了,晚上睡不好覺、清晨很早就會醒來,整天恍恍惚惚的,白天常常困乏、沒有精神,走路如同踩在棉花上一般、沒有氣力,吃飯也沒有胃口等情況,而這些均符合老年抑郁癥的表現。
針對馬老的情況,我們分別采用認知技術和行為技術,對其進行了如下治療——
1探究病因:“得病的源頭在哪里?”
人們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總會遭遇這樣或那樣的干擾或刺激,但并非每個人都會患病,即使面對同樣的難題,不同人也會有不同的結局。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我們介紹一種簡易的“水桶模型”,以便于讀者理解抑郁癥的成因:若將個體視為一個水桶,內、外在的刺激如同流入桶內的水,隨著水量的增多,桶承載的壓力不斷加大,而抗壓能力不僅要看刺激的強弱和大小,還要看桶壁的強度和桶的容積,后者與個體應對問題的能力、看待問題的態度、慣常的脾氣秉性、家庭和社會的支持系統等相關。對于馬老來說,在出現上述異常前曾遭遇過對他來說比較重大的刺激:和他感情最好的小女兒突患急性腎病,身體每況愈下,需要大筆的醫藥費,馬老便四處奔走籌錢并期望能找到一位名醫,可事情進展得并不順利,為此,他郁結于心,慢慢的,他的情緒越來越差。
2解除謎團:“為何頭痛會和抑郁相關?”
事實上,個體的情緒并非由事件所直接引發,存在誘發性事件未必一定導致個體抑郁;即使同為抑郁癥個體,類似的負性事件所帶來的后續影響也會隨個體對該事件的理解和評價的不同而千差萬別,因而,不同個體的心理治療方案也要因人而異。
對于馬老的情況,我們可以用“ABC原理”來解釋,其中,A是指“前因”,即出現的誘發性事件;B是指“想法”,即個體對該事件的看法和評價;C是指“繼發結果”,即在特定的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由于馬老在得知女兒突患嚴重疾病之后,受個人情感和脾性等的影響,他將個人的責任過度擴大化,認為自己沒能處理好女兒的問題,是一個失敗的父親,這種消極認知讓馬老備受煎熬。隨著時間的延續,將全部的關注點都放在女兒身上的他,忽略了抑郁情緒,直至出現了頭痛這一軀體不適,他才開始關注自己的異常。其實,馬老的“緊箍咒”是他的抑郁情緒導致的一種軀體化癥狀。同時,他還出現了想要回避等行為反應。我們引導馬老認識到自己對女兒患病一事的不合理理解,即過多地承擔了責任,其實,他只負責其中的一部分,減輕他的自責和內疚,并試著了解“并非所有的事情自己一個人就能掌控,要視問題而定,無論如何,只要自己盡力就足夠了”,慢慢學會接納各種不幸和自己的不完美。
3減少病恥感:“患抑郁癥并不丟人!”
與很多抑郁癥患者一樣,馬老對患病感到羞恥。為了減少他的病恥感,我們對他進行了健康教育:抑郁癥就好似心理上的“感冒”,患病者并不少見,在我們周圍可能就潛藏著這類患者,只是大眾的知識尚未普及化,有些人并不知曉自己患病,事實上,正常人也只是相對的“健康”,在遭遇不幸時同樣會有郁悶、壓抑等負性情緒,只是這些情緒持續的時間很短、造成的影響也很小,而抑郁癥患者的負性情緒不過是持續較長時間(至少兩周)、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影響患者的學業、工作、社交等功能)而已。及早發現疾病、積極系統治療是最佳防治原則,及早接受專業人士的治療才能盡快減輕病痛和康復。
4緩解不適:“如何緩解頭痛?”
我們教給馬老一種簡單易行的自我放松方法,即深呼吸放松法,讓他按照下面的過程進行放松:采用腹部呼吸法(吸氣時使腹部隆起,呼氣時令腹部平復);雙肩自然下垂,閉上雙眼,慢慢地吸入足夠多的氣體,并憋氣兩秒鐘,再慢慢呼氣;配合吸……呼……吸……呼……的節奏,給自己暗示:呼氣時告訴自己現在很放松、感覺很舒服,注意感覺自己的吸氣和呼氣,體會深深地吸氣、慢慢地呼出的感覺。重復上述過程,每天兩次。這種方法雖然很簡單,卻常常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你遇到緊張的場合,或是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辦、手足無措之時,不妨先做一次深呼吸放松。
5解決問題:“怎樣從根本上減少疼痛?”
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挫折,即使讓馬老慢慢從本次負性事件中走出來,但難以避免今后不會發生類似的情況,正如“水桶模型”提示的那樣,只有引導馬老增強抗壓能力,才可以盡量避免今后在遭遇其他不幸后的病情加重或反復。我們采用問題解決的技術,引導馬老學會更為合理的思維方式,認識到及時發現問題、轉變看待問題的心態、找出疏通壓力的方法才是關鍵,讓馬老在面對問題時關注于尋求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并非沉溺于自責、悲觀無助中,再從這些方法中找到更為積極有效的方案,并盡快加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