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艷濱 張璐
凱華在媽媽的陪伴下來到診室。他十八九歲,看上去很不安。詳細詢問后得知,凱華從小聽話,性格內向;學習成績很好,物理、化學曾獲得省級競賽第一名。他是物理科代表,一次在催促同學交作業時,他突然產生了同學會報復他態度不友好的念頭。后來,他還出現了同學會在背后打他,自己變得殘忍、傷害同學等念頭。他知道這樣想毫無根據,想放棄這些念頭,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中,但是卻做不到,往往越是努力放棄這些念頭,這些念頭反而越強烈。他感到非常恐懼和痛苦,也為自己的這些莫名想法感到罪惡。漸漸地,凱華的思緒完全失去控制,日夜思慮,無法入眠;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情緒也開始變得低落,不愛出門,不想理人,甚至想要跳樓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醫生給出了“強迫癥共病抑郁癥”的診斷。“共病”是指在一位患者身上發現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疾病同時存在的現象。調查發現,強迫癥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高達2%~3%,是僅次于抑郁癥、酒精依賴和恐怖癥的第四位最常見的精神類疾病。強迫癥的共病現象也是非常多見的,常見的有人格障礙、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等。
在強迫癥共病的精神類疾病中,最為常見的當屬人格障礙了。不少研究證實,強迫癥與強迫型、回避型、偏執型等人格障礙有一定的關系。這些患者常常存在過分敏感、人際關系欠佳、情緒不穩、空虛感、過分追求完美、猶豫不決等特征。我們可以使用明尼蘇達多相人格問卷(簡稱MMPI)等量表來評估患者的人格特征。
強迫癥與雙相情感障礙共病也較為常見。雙相情感障礙是指既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又有抑郁發作的一類心境障礙。心境障礙問卷(MDQ)、32項輕躁狂癥狀清單(HCL-32)、楊氏躁狂評定量表(YMRS)等都有助于心境障礙嚴重程度的評估。
近年來研究顯示,強迫癥共病抑郁癥的發生率高達31.3%,凱華正是這樣的典型病例。在發病初期,凱華表現為強迫癥狀,由于沒有及時就醫,隨著病情的進展,凱華又出現了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活動減少、有自殺念頭等抑郁癥狀,達到了抑郁癥的診斷標準。在醫生建議下,凱華接受藥物治療合并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選用了抗抑郁和抗強迫的藥物氟伏沙明。一段時間之后,他的睡眠和抑郁情緒都得到明顯改善。心理治療采用的是認知行為治療。除了每周一次的約談,幫助凱華面對自己的強迫思維,治療師還給凱華布置了家庭作業:深呼吸放松訓練,讓他每天在家里練習。深呼吸放松訓練是常用的行為治療技術,通常分為四個步驟,包括膨隆腹部、鼻式吸氣、收緊腹部、口腔呼氣,呼吸頻率為每分鐘10次,每次訓練約100次。
漸漸地,凱華開始不那么害怕那些古怪的想法了。在治療師的鼓勵下,凱華主動認識了一些朋友。一個月后,凱華能夠在家看書了,時常還會和同學一起打籃球。
經過兩個月的治療,凱華病情明顯好轉,強迫思維出現的次數顯著減少,開始更多地和治療師談論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他高興地告訴醫生:“雖然那些奇怪的想法偶爾還會在腦海中出現,但是已經完全不會影響我的生活了!”
得了強迫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及時就醫,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早期治療,減少共病的發生。對于強迫癥患者,醫生也要認真詢問病史,不要漏掉任何共病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