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霞
[摘要]人類解放包括“觀念的解放”和“現實(物)的解放”兩個環節。德國唯心論哲學完成觀念的解放,而馬克思則通過實踐的批判,完成“物的解放”。康德的對象化原理被馬克思改造為實踐的對象化原理,是共產主義的基本原理。而馬克思的實踐的批判構成黑格爾絕對精神客觀化的現實環節。馬克思對現實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實踐的革命的批判,是以“物的解放”為基礎的“觀念的解放”,因而是人類解放的最終形態。
[關鍵詞]共產主義;物的解放;觀念的解放;人類解放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7)03—0127—04
這篇論文的基本問題是:德國古典哲學家為什么不直接批判現實的資本主義制度,而馬克思為什么要在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中建立共產主義?或者說,康德和黑格爾為什么不直接批判現實,而馬克思卻非要批判現實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人類的解放,包括兩個環節:一個是觀念的解放;另一個是現實的解放。德國古典哲學和宗教的唯心論立場認為,觀念的解放就是人類解放的完成;而馬克思則認為,現實的解放,即人類從物那里解放出來,才是人類解放的最終形態。這樣,馬克思的人類解放,實際上包含“觀念的解放”和“物的解放”兩個環節。共產主義作為人類的解放,實質就是通過“物的解放”而實現的“觀念的解放”。因而,對于馬克思來說,完成的唯心主義等于唯物主義,而完成的唯物主義等于唯心主義。
一、舊哲學抽象的“觀念的解放”
在舊哲學當中,大概從德國古典哲學一直到費爾巴哈哲學,其總體的思路都可以看作以“觀念的解放”為基礎的“人的解放”,其根本哲學基礎是,人是有理性的或者有情感的存在,精神是人的本質。所以,只要人的精神是自由的,也就是實現觀念的解放,那么,人在現實生活世界中的行為,以及由個體的行為所構成的個體之間的社會關系,也就都是自由的。所以,從改變人們的觀念人手,去改變人的現實生活世界,這是馬克思之前的一切舊哲學的根本思路。在這個意義上,舊哲學就是通過解釋世界,而實現改變世界。正如我們現在人所經常說到的一句話:“如果我們改變不了現實,我們就改變自己的觀念。”這種觀點意味著,世界是怎樣的,并不是確定性的,而是相對于“人”來說,世界才有意義。人類用怎樣的觀念去看世界,世界也就對人類顯現為怎樣的世界。所以,舊哲學就是在這種世界觀的基礎上,試圖從改變觀念人手,來改變人們的現實生活世界。如果觀念變了,世界也就變了。在舊哲學看來,改變世界,不是去改變世界,而是去改變人的觀念,因為觀念改變了,世界就改變了。這也就是說,當馬克思討論“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的時候,實際上在舊哲學看來,這種“解釋世界”的過程,也就是改變人們的觀念的過程。因此,舊哲學的解釋世界,在他們看來,也就是在改變世界。顯然,這種觀點可以被看作主觀唯心論的觀點。
費爾巴哈是最典型的代表,他主張建立一種新的宗教,來改變人類的現實生活世界。在舊哲學看來,和宗教具有相同的本性,即人類的自由問題,不是一個實踐的問題,而是一個觀念的問題。只要觀念提升到普遍性的高度,人成為神了,那么,現實的一切都是存在的無。所以,人的解放問題,歸根結底在舊哲學看來,是個觀念解放的問題,而非現實的解放問題。或者說,現實的解放是訴諸觀念的解放完成的。這就是唯心論的要義。
單純的觀念的解放,好像就把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但是,現實中人在物的關系中,是否需要去改變?“人雙重地存在著:主觀上作為他自身而存在著,客觀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這些自然無機條件之中”。如果我們認為,資本家剝削工人也是合理的,一切存在都已經在必然性之中,那么就無須去改變現實了。只要觀念解放了,現實怎樣都合理。比如,如果我認為自殺才能達到真理,那么現實中自殺對我來說就是合理的。如果我不看重肉身,認為肉身是沒有意義的,那么,肉身如論遭遇怎樣的境遇,都不會認為它是不合理的,因為肉身的世界本身就不在真理世界里。如果按照《圣經》的說法,“有人打你的左臉,你把右臉也給他”。對于資本私有制的現實,就可以推出相同的結論:有人剝削你的財富,你把創造財富的肉身也給他。如果持有這種宗教的觀念,那么,當然就不需要馬克思這樣提出批判私有制的革命了。而現在,馬克思則認為,應該從批判現實的私有制出發,而不是要建立宗教的觀念。
二、共產主義就是通過革命實踐讓現實世界符合觀念的真理
那么,馬克思則主張,要直接從改變現實入手,因為人們的觀念來源于人們的社會現實。這里涉及的根本問題是:現實的客觀世界,究竟是因為人的觀念而成為觀念中的世界,還是說,客觀世界本身就應該是客觀存在的合乎觀念的?此外,如果說可以分為觀念世界和現實世界,那么,觀念本身有沒有一個客觀的真理性,抑或是可以有多種觀念沒有唯一的真理?觀念有沒有真理性?客觀世界本身(物自體)有沒有真理性?二者之間的不同回答,都會導致不同的交叉關系。那么,究竟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顯然,無論是舊哲學,還是馬克思的哲學,其目的都是要實現二者的統一,即觀念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統一。問題是“各自的統一的路徑是不同的”。
讓現實世界和觀念的真理達成“和解”,或者說,讓現實世界符合觀念的真理,是馬克思的基本思路。黑格爾把真理確立起來之后,至于現實如何,他認為,現實自己會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自然展開絕對精神。黑格爾認為,無論現實怎樣,都已經與絕對精神是契合的。但是,馬克思則認為,現實世界并不總是和真理相契合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就是不符合真理的,因此,馬克思就是要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現實才符合真理。這樣,人類的解放問題,就必須要訴諸對現實資本私有制的批判。人的解放問題,不只是一個觀念的問題,而且也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在現實的物的關系中,人是否符合真理是馬克思所關注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是通過對物的世界的解放,來解決人類自身的解放問題的。這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但是,這種唯物主義最終是為了達到觀念的真理性,因而是和唯心主義的觀念的真理相契合的,因而是完成的唯心主義,或者就是完成的唯物主義。
三、共產主義的“實踐的對象化”的世界觀原理
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是建立在人的對象化這一世界觀原理基礎之上的。馬克思的世界觀,可以用對象化原理來理解。對象化的活動,要么是理論理性的對象化,要么是實踐理性的對象化。康德發現的是人的理性認識活動的對象化原理。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是人把自身的先天的直觀形式和范疇對象化給外部世界(現象)的過程,因此,認識就是客觀世界與主觀思維的符合,而不是相反。他本人稱這一點為“哥白尼式革命”。人對世界的認識形成的知識,是人的先天邏輯的對象化結果。那么,馬克思則在實踐的領域里,揭示了同樣的對象化原理。人通過他的實踐活動,把人對象化到外部世界了。因此,外部世界不是與人無關的客觀世界,而是屬人的世界了。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因此,在這一實踐基礎上的對象化原理中,馬克思認為,人需要在實踐的層面上,把人的社會性本質對象化到世界當中,簡單說,就是人要在對物的占有關系中,實現人的普遍性或社會性本質。實踐的對象化的世界觀,就構成對物的普遍占有的共產主義所以可能的一個根本原理。“要揚棄私有財產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產主義就完全夠了。而要揚棄現實的私有財產,則必須有現實的共產主義行動”。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人在實踐中把自己對象化到物的客觀世界這一原理,就不會有改變世界的共產主義。因此,共產主義的本質,就是馬克思關于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把自己的普遍本質或社會本質,對象化到物的世界當中,從而因為人的物的普遍占有(公有)的方式,使人回到自己的普遍性當中去。這就是共產主義關于人的解放的根本原理。“金錢只是通向最終價值的橋梁,而人是無法棲居在橋上的”。簡言之,就是通過人從物那里解放出來的方式,最終實現的是人類自身的解放。或者反過來說,人類只有借助于對物的普遍占有,實現從物那里的解放,才能最終實現人本身的解放。
四、“實踐的批判”是絕對精神客觀化的環節
黑格爾的思路是:觀念有真理性,現實也有真理性,但二者直接統一。絕對精神是客觀的真理,而至于現實,只能是“密涅瓦的貓頭鷹要等到黃昏到來,才會起飛”。也就是說,現實是自然會按照絕對精神的必然性展開的。人們可以批判現實,投入主觀的理性設計,但最終是否能夠讓歷史隨著人們的理性設計而改變,取決于最終的結果,取決于“事后反思”。而無論結果為何,歷史無時無刻不在絕對精神的必然性之中。因此,在黑格爾看來,現實全部是必然性的絕對精神的展開。而人類全部的理智的努力,最終也逃不出絕對精神。那么,如果是這樣,人類是否應該去直接地改變世界,都無關緊要。改變也好,不改變也罷;改變成功了也好,改變不成功也罷,總而言之,都是絕對精神的必然性。在這個意義上,黑格爾是批判現實的呢?還是保守主義的呢?兩個因素都有。
但是,在黑格爾這里,絕對精神本身的觀念的真理性和現實本身的真理性,是同一個真理在不同環節的顯現。因此,從來就不存在所謂的觀念的真理和現實的真理是否是統一的問題,因為從來就沒有不統一的時候。但是,馬克思卻不這樣認為。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就是和絕對真理不相符合的現實世界。因此,必須改變這個世界,從而讓它符合真理。
馬克思為什么要批判世界,用革命行動來改變世界?為什么要關注“現實的人”?觀念的解放是不用關注現實的人的。因為觀念的真理性確立起來,現實如何已經不重要,或者現實已經是符合觀念的了。因為如果用反思的思維去看現實,現實都在必然性之中,無論現實是怎樣的,它都是絕對精神的一個環節。但馬克思為什么非要去改變現實?這意味著,在他眼中,現實并不總是和觀念的真理相一致的。黑格爾認為,現實總是觀念的絕對精神的環節。但是,馬克思則認為,現實不是和真理相一致的。所以,馬克思改變現實的目的,也就是要讓現實和觀念的真理相一致。而人對世界的批判和改造,也就是把觀念的真理落實在(對象化到)客觀世界當中。因此,改變世界,就是一個雙重的過程:既是客觀世界趨向于觀念的真理性的過程,也是觀念的真理性落實在現實客觀世界中的過程。
私有制,人對物的個體占有,在馬克思看來,就是和真理不一致的。只有人對物的占有成為普遍性占有的時候,物的世界才具有真理性(共產主義)。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不過是把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通過對世界的實踐的改造的方式,在客觀世界中實現出來而已。黑格爾所說的絕對精神外化為客觀世界,在馬克思這里得到了具體的落實。怎么才能外化到客觀世界?不是離開人的實踐活動就能對象化到世界中去的,而是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而把絕對精神對象化到世界中去的。當然,在黑格爾看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也是實踐活動,因此,也在完成絕對精神的對象化過程。但是,馬克思則認為,改變資本家剝削工人的革命活動,也同樣是絕對精神的對象化過程。所以,在黑格爾看來,無論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實踐活動,還是馬克思的工人批判私有制的革命實踐活動,都是絕對精神對象化自己的過程,這是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絕對精神對象化的第一個環節,即承認人的欲望通過物的私人占有的方式確立;而第二個環節,則是通過對物的普遍占有,最終實現絕對精神本身。這兩個環節都是絕對精神對象化的過程。因為如果沒有對物的私人占有,就沒有馬克思的對物的普遍占有的實踐活動。這兩種占有方式,就構成絕對精神外化自身到客觀世界中的兩個環節。
五、對物的普遍占有是人類解放的現實道路
人是絕對地要依賴物的,因為物是人的生存的必要條件。而人們為了生存就必須創造物質條件。但是,用什么樣的方式去生產、去分配,也就是用什么樣的方式實現對物的占有,這卻是一個問題。總體來說,人對物的占有方式,迄今為止只有兩種:一種是私人占有,即“私有”;另一種是普遍占有或者叫作“公有”。這種占有方式的背后,實際上是分配方式的差別。如果以私有的方式去實現對物的占有,那就意味著每個個體,都有屬于他自己的物。物是屬于某一個個體的私人物。“要消滅關系對個人的獨立化、個性對偶然性的屈從、個人的私人關系對共同的階級關系的屈從等等,歸根到底都要取決于分工的消滅”。在私有的方式中,但卻不可避免地要通過社會化勞動分工來進入生產,因此,生產方式必然是存在不同分工的有機整體,而占有方式卻是個體的私有。這就出現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物的情況。馬克思把這種情況稱為“剝削”。在這種分配方式中,一部分人占有了另一部分人的物,這就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以“物”為媒介發生的關系,但因為物是私人占有的,所以,就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僅僅被限制在物的關系上了。馬克思把這種情況看作“商品經濟掩蓋下的物的關系”。
物的關系的本質是什么呢?因為物是滿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也就是生命欲望的對象。人對物的占有,本質上是人的欲望的滿足方式。但是,在對物的占有方式中,還存在分配方式。人以什么作為對物的占有的決定性條件,這取決于人本身怎樣成為人。以個體的方式實現對物的占有,和以社會性的方式實現對物的占有,這表明的是人本身是動物的人,還是社會的人。對物的私有的占有方式,因為它僅僅建立在個體的欲望之上,所以,就可以把私有的占有方式看作人的動物本性的實現方式。而相反,如果是以社會性的方式實現對物的占有,這表明的是人把自身的“類本質”,通過對物的占有而實現出來,因而表明人是社會的人。在公有的占有方式中,物就成為普遍的存在者。雖然物總是個體性的,但是,如果物成為人普遍占有的對象,即“公共的物”,那么,這物就同時具有普遍性的本質。而這一物的普遍性本質,不是物本身具有的普遍性本質,而是人把自身的普遍性本質,通過占有方式而對象化到物上面去了。“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這樣,通過人對物的普遍占有,人類實現了他本應該具有的類本質,亦即“觀念的解放”通過“物的解放”得到實現。
綜上所述,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實踐的批判,是人類解放的現實道路。這一做法突破了從前舊哲學單純的“觀念的解放”,而是把“觀念的解放”落實在“物的解放”之中,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是人類“觀念解放”和“物的解放”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