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各類危機事件頻繁發生,這給基層政府危機應對能力帶來明顯的挑戰:一方面,基層政府自身在應對公共危機時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另一方面,政府外部也存在許多問題。事實上,在威寧縣的特大洪災中,政府應對時在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這給基層政府提升公共危機應對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關鍵字: 基層政府 公共危機 應對能力
一、威寧縣2014年8月洪災情況
2014年8月,威寧縣遭遇持續強降雨,降雨量和降雨的時間可以說是威寧縣近幾十年來罕見的。降雨期間,威寧縣城的多處路段出現積水現象,在地勢偏低的地方,大量雨水進入屋內,所有的地下室都灌滿了雨水。而且,威寧縣城通往各鄉鎮的交通也中斷了,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塌方現象,車子無法正常行駛,另外,鄉下的很多民房都漏雨。此次危機事件的發生,不但給威寧縣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還奪走了三人的生命。猴場鎮、東風鎮、二塘鎮、猴場鎮受災嚴重,金斗鄉、板底鄉、海拉鄉、兔街鄉、岔河鄉、鹽倉鎮、牛棚鎮、草海鎮、哲覺鎮、二塘鎮、東風鎮、金鐘鎮、爐山鎮、羊街鎮等鄉鎮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具體有洪澇、大風等災害。在威寧縣各個鄉鎮,農民都以種植洋芋、烤煙和玉米為主,強降雨大大風造成玉米、洋芋和烤煙等農作物受災,在有些受災嚴重的鄉鎮,很多烤煙還沒來得及收就被摧毀,給威寧縣的煙農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不僅如此,居民住房和街道兩旁的門面都不同程度進水,地勢較低的公路被淹沒,還有很多地方的路面出現塌方,交通受到阻礙,電力和通訊發生中斷,水利設施也被損壞,造成了飲水困難。以上這些情況給威寧縣城和各個鄉鎮的農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尤其是威寧縣城里面,由于威寧縣街心花園一帶的地理位置偏低,四周都比較高,水流速度又比較快,很多水從地下管道流不出去。這導致縣城中心積蓄了大量洪水,許多店鋪被淹沒。在洪災發生以后,威寧縣政府及各個鄉鎮政府為了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積極采取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二、基層政府公共危機應對能力存在的問題
(一)公眾抗洪意識薄弱。
此次威寧縣的洪災是幾十年來從未發生過的,相關的演練幾乎沒有實踐過,當地的人們群眾缺乏應急的實際經驗。當發生公共危機的時候,公眾往往是束手無策。再從以往公眾應對公共危機的狀況來看,威寧縣的人民群眾普遍缺乏危機意識,面對危機,公眾容易因恐慌而引起第二次傷害。另外,危機意識直接影響著基層政府應對公共危機事件的水平,政府要從長遠的利益出發,在危機沒有發生之前,要抱有應對公共危機的心態,預先做好各個方面的預防,包括物質方面和心理方面,以防止危機發生時不知所措,不能及時有效的拿出應對措施。
(二)威寧縣基礎設施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
近年來,威寧縣縣城雖然在大力的搞建設,但老城區依然是主要的居住地和商品經營地,加上老城區的基礎設施都是幾十年沒有修理過的,居民住房幾乎都是陳舊的,其抵御災害的能力特別差。而且威寧縣老城區的地勢都較低,只要發生暴雨或持續強降雨,四面的洪水都不斷的流入老城區,老城區的基層設施本身就差,再加上洪水的侵泡,其抵御能力更差。
此外,縣城里面的下水道也是長時間沒有進行清理了,當暴雨來臨的時候,洪水會因為下水道的阻礙而不能全部排出,往往造成路面大量積水。這是地下維護不到位的表現,修建下水道不是所謂的面子工,它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生活在城市中的廣大人民群眾的人生安全和財產安全。當然,除了地下維護,地面的情況也不樂觀,很多的大小餐館都不認真處理日常產生的垃圾,經常向排水口排放油污,這些生活垃圾對雨水的排放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三)威寧縣缺乏應對公共危機事件的資金和專業隊伍。
近年來,威寧縣在大力搞建設,建設工業園、居民住房等,以擴大威寧縣縣城的面積,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培訓專業的抗災救援隊伍,更多的注重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公共安全。因此,威寧縣財政上的錢都用于建設,災害發生以后,財政部門無法拿出更多的資金來用于抗洪救災或是用于幫助受災的群眾度過困難時期。威寧縣的大多數農民都是以種植烤煙和玉米為主,而就是因為8月的這次強降雨和特大冰雹,農民們的烤煙和玉米都還沒有來得及收就被毀在地里,雖然災情過后政府也承諾給予農民一定的補償,但是所給予的補償遠遠彌補不了農民所損失的。
(四)威寧縣政府的公共危機信息公開不及時,信息傳遞渠道不夠暢通。
基層政府在應對公共危機的過程中,政府信息的有效發布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最具有權威性的,發生公共危機事件時,公民有權了解可靠和及時的公共危機信息。如果政府不及時有效的發布危機信息,或者是發布虛假的信息,這樣不但不能平復人民群眾心中的恐慌,反而會引起一些謠言,使群眾更加恐慌,造成負面的影響。與此同時,威寧縣政府在面對公共危機事件的時候,可能是沒有意識到不及時傳遞危機信息可能帶來的后果,或是出于考慮政府自身的政績,往往都是報喜不報憂,采取各種方式掩蓋事實的真相,公眾了解到的都是好的一面,只有事態發展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才不得不向公眾傳遞真實的信息。
近年來公共危機不斷發生,給人民群眾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政府作為一個地方的管理者,要充分的發揮其職能,維護好社會公共秩序。提升基層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公共事務的能力。
作者簡介:張鮮(1991-6),女,漢族,貴州威寧人,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社會學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