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秀 張豐羽
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在全球發展倡議上的重大創新,它既是空間倡議,又是經濟、政治、文化、外交倡議。本文試圖對“一帶一路”倡議已有文獻進行詳細梳理,以期得到一個清晰的脈絡,同時找出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為后續研究作準備。
關鍵詞:“一帶一路” 倡議 綜述
中圖分類號:F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2(b)-179-03
我國學術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研究從2014年開始,在中國知網上搜索以2014年1月1日到2017年10月1日為起止時間段,以“一帶一路”為主題詞的學術文獻,共能搜索到23000多篇中文文獻。其中2014年發表的文章有1000多篇,2015年和2016年均有14000多篇論文發表,2017年發表18000多篇,可見學術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研究領域也越來越寬泛。文獻研究具體內容經歸納,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對“一帶一路”倡議內涵的認識、關于“一帶一路”倡議意義的研究、對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機遇與挑戰的研究、有關“一帶一路”倡議推進路徑的研究等。文章撰寫者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關注點處入手對各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其中不泛有一些研究很有學術價值,對于豐富和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論和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圖對“一帶一路”倡議已有文獻進行詳細梳理,以期能得到一個清晰的脈絡,為后續研究作鋪墊。
1 對“一帶一路”倡議內涵的認識
“一帶一路”倡議作為重大的國家倡議,國內許多專家學者都對其科學內涵進行了詳細解讀。其核心內涵歸納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1)古今傳承。(陳耀等2015年)“一帶一路”倡議作為大國倡議,是在對歷史上古絲綢之路精神傳承的基礎上,新時期我國提出的促進我國與世界開展經貿、文化、能源等多方面交流的倡議棋局。(2)合作平臺。(黨建偉,李樸民等2014年)“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開放包容的促進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互通有無、開放交流、激發經濟活力的重大倡議部署。(3)互利共贏?!耙粠б宦贰钡慕ㄔO能夠有效化解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過剩產能、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我國的發展也能惠及沿線國家的發展,滿足這些國家對我國生產技術、工業制成品等方面的需求。是實現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互利共贏的有效途徑。(4)海陸統籌。(陳耀,2015)“一帶一路”倡議是實現海陸統籌,形成海陸大連通的倡議部署。(5)平衡發展?!耙粠б宦贰背h是我國在特殊時期,經濟上,面對國內東西部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已經實現全面對外開放,而西部地區由于地理原因受開放型經濟影響微弱,發展緩慢,國內發展不平衡問題嚴重,基于此國情的東中西平橫發展倡議(李建民,2013);外交上,面對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提升與周邊國家外交關系、有所作為的重大倡議。要理解好“一帶一路”倡議布局的核心內涵就要把握好“一帶一路”倡議中以美國為點,海絲為線,歐亞大陸為面的“點線面”的關系(張宇燕,薛力,2016)。總之,“一帶一路”倡議包涵了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內涵,隨著時間的發展與研究的深入,在該倡議推行過程中,其內涵還會更加多元豐富。
2 對“一帶一路”倡議意義的認識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對于世界政治的和平發展和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一帶一路”倡議意義的認識,本文從國內和國際兩個維度來展開分析。
從國內來說,首先在外交上,該倡議有利于鞏固中國與東南亞和中亞的合作基礎(霍建國,2014年)。中國在歷史上與中亞以及東南亞地區地理上毗鄰,各國又有著相似的發展經歷,區域內文化相通,經貿互動關系良好。在新時期,面對中亞及東南亞各國急切發展的需求,中國在恰當的時機,提出這一合作倡議,彰顯了其大國風范。其次,從國內經濟形勢來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同時中國已經步入中等收入國家階段,如果經濟不能健康轉型升級,很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面對當前國內經濟形勢,結合當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努力尋求解決辦法?!耙粠б宦贰背h的實施,對于化解我國在一些行業上的過剩產能問題,獲得能源資源供給,激發經濟活力,促進國內經濟轉型升級有重要意義。再次,從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態勢來看,一方面東部地區在經歷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以貿易為驅動的外向型經濟已經發展成熟,同時東部地區部分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發展的新問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能夠充分發揮東部地方經濟發展的優勢,加大與東南亞地區在經貿方面的開放與交流合作力度,需求經貿合作領域的新支點。在這一過程中也能促進東部地區企業與產品結構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西部大開發與中部崛起倡議實施時間晚,發展緩慢。而經驗表明開放政策所在的區域,一般都經濟很活躍。“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對于促進中西部地區的開放發展,激活中西部地區的經濟活力,提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開放水平,通過開放來尋求體制機制改革的創新點,大有裨益??傊?,“一帶一路”倡議將是引領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區域經濟發展邁向新階段的有力引擎。
從國際上來說,“一帶一路”一頭連著中國,一頭連著世界。首先,“一帶一路”倡議有利于提升沿線各國參與國際分工的競爭力(周文等,2015)。絲路沿線國家大都是第三世界國家,目前這些國家處于發展的上升期,參與國際分工的意愿很強,但是這些國家彼此之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很落后,嚴重影響到各國之間的互通性。隨著“公路、鐵路、海路、以及海底光纜的建設,各國之間聯系將更加便利,這是各國能干參與到國際分工中去的必備條件,中國也可以為沿線國家提供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共同攜手,解決難題,營造出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其次,“一帶一路”倡議將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全球治理結構。該倡議不僅能啟動沿線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促進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同時也促進沿線國家內部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從而使亞、非、拉國家攜手起來成為世界新的經濟增長極,構筑經濟上獨占一方、政治上有話語權的命運共同體,能夠在國際舞臺上與美國的TPP倡議抗衡角逐,從而有力抵制來自發達國家的要挾。最后,“一帶一路”倡議能夠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盛斌,2016)。人民幣區域化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經階段,通過在絲路沿線國家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從而使人民幣的使用地域更廣闊,從而有力加快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實現真正的大國崛起。
3 有關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與挑戰的研究
作為一個宏觀的倡議構想,“一帶一路”倡議必將帶來產業、金融、區域發展等各個方面的創新(劇錦文,2015)。其中產業創新包括:產業轉移、產業轉型升級、產業技術改造等方面;金融創新包括:融資方式的創新,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的設立,只能解決部分資金問題,今后會有更多的基金、證券等融資方式,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投資機遇;區域創新包括:區域合作模式的創新、區域經濟發展的技術路徑的創新,區域產業倡議選擇的創新等。總之,這些方面的創新改革,蘊含著無限的機遇與紅利。
當然,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在充滿機遇的同時,也存在多方面的挑戰。首先,任何創新都存在潛在風險,尤其是金融創新。同時,對于沿線政局不穩定的窮國投資也存在很大風險。所以,我們需要時刻保持警惕,提高風險預警、防范與應對能力。其次,區域大國之間的競爭與博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俄羅斯和印度作為這一區域內的傳統大國,中國需要巧妙處理好與這兩個國家的關系,在博弈過程中既能實現本國利益訴求,又能保持區域內勢力均衡。這是“一帶一路”倡議成功推行的重要挑戰之一。再次,在“一帶一路”倡議設施過程中,一方面要對國外進行投資,另一方面還須考慮本國投資需求狀況,攘外必先安內,不能顧此失彼、引起國內投資的擠出效應。此外,來自西方國家的阻撓與掣肘也是需要我國認真對待并巧妙處理的一大挑戰。
4 有關“一帶一路”倡議推進路徑的研究
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應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規劃工作(鄭志來,2016)。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過程中,要做好頂層設計,科學推進,不能貪大求全。同時,確保頂層設計與各區域的實際情況相銜接,對于國內地區,應確保絲路沿線各省市有序競爭,發揮自身比較優勢,防止大家大打絲路牌,同質化發展,從而各省份之間形成惡性競爭;對于國外地區,應做好與相應國家的發展規劃對接工作,突出在互利共贏中實現攜手共進的目標。在開放的過程中,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以取得海路聯通、東西呼應的倡議目標(王義桅,2016)。
二是要做好制度設計等相關工作??茖W合理的“制度”體系是“一帶一路”倡議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要盡快將“倡議”落實為具體制度(王明國)。如以非正式制度(如:聲明、協議等)為先導,促進正式制度的建立“。制度”應確保在以經濟發展為先導,以政治交流和人文交流合作為補充的前提下,讓市場來發揮主導作用。經貿往來從自由化逐步過渡到市場化。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制度建設中,應建立各國之間交流合作的公共平臺,確保各國之間交流暢通,考慮到各方利益訴求,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杜絕“眉毛胡子一把抓”,建立跨區域的協調機制,從而為合作保駕護航,形成良好的合作局面。
三是注重科學倡議理念的形成。一些專家(如:林毅夫)認為應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理論層面的深入研究,形成科學的倡議理念。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經濟效應,另一方面環境效應也不容忽視。中國在帶動沿線國家開啟其工業化進程的同時,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應在一開始就注意環境保護,培養環境意識,實現絲路經濟帶的高效發展。
四是要建立平臺體系(鄭志來,2016)。“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離不開相應的對話合作平臺體系來協調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的經濟、政策、文化等方面的關系。如,經濟對話平臺用于協調各國(區域)之間的經濟合作、經濟往來、產業轉移、產業承接、產業鏈整合與分工等方面的工作。政策對話平臺,用來協調好各國在政策方面存在的沖突與差異等。
五是建立配套的政策保障體系。如金融支持體系。發展多種融資方式,確保資金充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區域內部各地之間互聯互通,這是“一帶一路”倡議順利推進的基礎保障;加強區域內信息網略建設。培養更多的絲路建設專業人用于保障倡議順利推進,實現物質流、資金流、信息流在區域之間的自由流動。
六是要拓寬合作領域。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讓市場發揮主導作用,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現有基礎上,加大經濟開放力度,在當前基礎上拓展合作領域與范圍,除能源、投資、貿易等領域外,今后還需加強絲路沿線不同國家之間的人才交流,通過人才交流,取得學習效應和知識溢出效應,從而推進區域內部的一體化進程。
七是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雖然已有各界精英對此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是目前仍然還存在研究薄弱的方面。首先,還沒有形成對該倡議的深層次的權威理論分析,應較強對該倡議理論研究的力度。其次,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國外評價褒貶不一。我國從國外視角進行整合分析的文獻較少,今后還需要更多研究從國外視角客觀分析這一倡議。再次,目前文獻集中在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分析,政治學、哲學視角的研究相對較少,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研究。此外,還應從學科融合的視角,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唯有這樣,才能有助于解決“一帶一路”倡議在推進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確保倡議的穩健推進。
參考文獻
[1] 陳耀.“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內涵與推進思路[J].中國發展觀察,2015(01).
[2] 王義桅.“一帶一路”的文明解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1).
[3] 霍建國.“一路一帶”戰略構想意義深遠[J].人民論壇, 2014(15).
[4] 周文,方茜.“一帶一路”戰略的政治經濟學思考[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10).
[5] 盛斌,黎峰.“一帶一路”戰略的國際政治經濟分析[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1).
[6] 劇錦文.“一帶一路”戰略的意義、機遇與挑戰[N].經濟日報, 2015-04-02.
[7] 鄭志來.“一帶一路”戰略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5(07).
[8] 薛力.美國再平衡戰略與中國“一帶一路”[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05).
[9] 黨建偉.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沿線重要節點城市未來發展的影響[J].大陸橋視野,2014(03).
[10] 劉衛東.“一帶一路”戰略的認識誤區[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6(01).
[11] 王明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國際制度基礎[J].東北亞論壇, 2015(06).
[12] 王彤.“一帶一路”戰略為經濟新常態破局[J].工業審計與會計,2015(05).
[13] 馬學禮.“一帶一路”戰略的規則型風險研究[J].亞太經濟, 2015(06).
[14] 林毅夫.加快轉型升級,融入“一帶一路”[N].人民日報,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