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朱洗在臺灣大學

2017-05-30 10:48:04劉廣定張之杰
科學文化評論 2017年3期

劉廣定 張之杰

摘 要 朱洗于1946年8月出任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系首任系主任,1949年元月離臺。朱洗在臺大期間有不少成就,如創辦《臺灣動物學報》,完成《維他命與人類之健康》一書,指導動物系第一位畢業生袁柏偉完成關于“蛙卵水份的增加和成熟的關系”之學士論文等。惜少為科學史研究者言及。本文旨在補充目前有關朱洗研究之不足。

關鍵詞 朱洗 臺大動物系 臺灣動物學報 維他命與人類之健康 蛙卵成熟與水份研究

一 前言

當今海峽兩岸的科學史界,對于當代問題的研究都有所欠缺。臺灣在本土化大纛下,1945年至1949年期間的渡臺學者,往往遭到漠視。大陸以前受意識形態因素的影響,對于這批學者,也有所忌諱。本文所探討的朱洗,就是個顯著的例子。

朱洗(1900—1962)是浙江臨海人,當代著名生物學家、科普作家、無政府主義者。1920年,參加留法勤工儉學。1925年,考入蒙彼利埃大學生物系,師從以研究孤雌生殖聞名的實驗胚胎學家巴特榮(J. F. Batallon)教授。1931年以論文《無尾類雜交的細胞學研究》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1932年11月返國,應聘至廣州中山大學任教。1935年春,任國立北平研究院動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另在中法大學生物系兼課。1937年春,李石曾邀朱洗到上海,成立世界社生物研究所。抗戰期間留在上海租界繼續研究與著述,1938年曾返鄉創辦琳山農校。抗戰勝利后,國立北平研究院生理研究所與世界社生物研究所合并,改稱北平研究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由朱洗任所長。1946年8月任臺灣大學動物系首任系主任,但寒暑假常回滬照料生理研究所業務。1949年初寒假離開后,未再返臺北。1949年10月,北平研究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并入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朱洗任研究員,兼發生生理室主任。1955年當選學部委員,1958年4月起任所長。1962年因肺癌病逝,享年62歲。

本文兩位作者嘗為當今臺灣的科研事業溯源,結論是臺灣科研之有今日,皆為光復后國人自行努力所致[1, 2]。日據時期日本人培養本地人才很少,光復后渡臺學者的篳路藍縷功不可沒。然兩岸都少有人了解朱洗在臺期間的貢獻,兩位作者草成此文,補充朱洗研究之不足,以發前賢之潛德幽光。

二 朱洗到臺大之經緯

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中旬,教育局任命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長羅宗洛接收“臺北帝國大學”。當時臺北帝大有文政、理、工、農、醫等五個學部。羅宗洛建議以中央大學的陸志鴻、馬廷英,以及浙江大學的蘇步青、陳建功、蔡邦華等五人,分頭接收各個學部,教育部立予批準。羅宗洛與他所推薦的5人,皆為留日出身的名教授。10月17日,羅宗洛、陸志鴻、馬廷英及部派秘書王泳等四人搭乘美艦先到基隆([3],頁7)。蘇步青、陳建功、蔡邦華等三人因故延至11月19日始抵臺北①。

羅宗洛等三人抵臺后,延攬“臺北帝大”醫學部唯一臺籍教授杜聰明博士,以及臺籍聞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林茂生加入接收行列。11月初,臺灣行政長官陳儀發布“臺北大學”校務維持會名單,除羅、陸、馬、杜、林等五人,并加委長官公署前后兩任教育處處長趙乃傳與范壽康為委員,并以羅、范、杜為常委,羅為主任委員。11月15日完成正式接收手續,就“臺北帝大”原址設立符合中國學制的國立臺北大學,含文政、理、農、工、醫等五個學院。嗣經行政院會決議,12月15日改名為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②。

因原定之校長陳大齊不愿就任,原本只負責接收的羅宗洛,至12月被教育部聘為代理校長①。羅代校長聘陳建功為教務長,陳兼善為總務長,蘇步青為理學院院長,蔡邦華為農學院院長,杜聰明為醫學院院長,陸志鴻為工學院院長,林茂生暫代文政學院院長。原帝大理學部的四個學科,分別成為化學系、動物學系、植物學系與地質學系②。植物學系由代校長羅宗洛自兼主任,動物學系由陳兼善教授代表接收,系主任待聘③。

羅宗洛受聘為代理校長后,開始積極延攬人才。接收前,臺北帝大的教師與職員幾乎都是日本人,臺籍者寥寥無幾。以理學部來說,只有一名臺籍助手(助教)、四名囑托(約聘人員)、一名雇員、十二名傭員(雇工)④。至于學生,除了醫學部,其他四部臺籍學生都很少。例如,文政學部本省人14人,日本人207人;理學部本省人6人,日本人49人;而農學部無本省人⑤。可見要將新成立的臺大蛻變成中國人的大學,在人事方面無異從零開始,任務何等艱巨!

關于到內地延聘教授,羅宗洛說:“招聘內地優秀學者至臺灣講學,亦為當務之急,惜國內亦有師荒之嘆。若將優秀學者概行羅致,則各大學將大受影響,自國家之立場觀之絕非善法,但臺灣光復伊始,百事待興,而臺大各系之主持者不能無人,故調用教授為無可避免之舉,此則應請教育局及各國立大學協助者也。”⑥

羅宗洛在《接收臺灣大學日記》中,屢屢記述致函內地學者,邀其前來協助。有關朱洗者如下:

十二月廿日 八時許兆熙偕陳達夫來,闊別已十余年矣。兆熙于本月八日自閩來,本欲他去,適余在旅行中,遂滯留至今。出朱洗兄信,示余多出版計劃,絕無來臺之意。([8],頁260)

兆熙,即陳兆熙,為朱洗重要助手;陳達夫即陳兼善。從這則日記可以看出,羅宗洛曾延請朱洗主持臺大動物系,朱請陳兆熙帶信給羅,表示無意赴臺。羅與朱相識于1933年,曾合作創辦外文版《中國實驗生物學雜志》⑦。當時陳兆熙應亦參與,所以日記上說闊別已十余年。

十二月廿二日 作書數通,致徐釣溪、薩本棟、林長春、于景讓、孟心如、朱洗及邦熙等。([3],頁261)

陳兆熙帶來朱洗的信,謂無意來臺任教,故羅宗洛再致函勸說。

一月十四日 兆熙來信,定于明日飛滬。余告以大學新聘人員因交通困難,無法來臺,而已到諸君或袖手旁觀,或專理私事,頗感人手不足。最好兆熙至滬后拉朱洗兄同來,支撐場面,至少半年。兆熙似甚了解。([3],頁271)

這則日記道出延聘教授之不易。除了延聘教授,當時臺灣使用臺幣,中央撥給臺大的經費必須經由長官公署轉發,但陳儀并不配合。從羅宗洛正式接收,至1946年4月底止,臺大的一切開支都是用日本人的余款,到了5月初已接近用罄①。5月18日羅宗洛表示辭職返回上海,登機前陳儀才遣人告訴羅,經費已撥給臺大②。羅氏經上海至南京,奔走月余,經費與撥款問題仍不得要領,于是堅不續任,于7月1日離京返滬,重就中研院植物研究所原職。8月7日,教育部宣布以陸志鴻為臺大校長,8月13日履新③。

羅宗洛在南京期間,5月30日日記:“兆熙有信來。”6月1日日記:“寄陳兆熙、陳錫鑫、范允臧等人函各一。”陳錫鑫為園藝學家;范允臧,即范壽康,為哲學家。兩位皆留日學者。陳兆熙之來信,羅宗洛之回信,應談到延聘朱洗到臺大動物系任教的事。

此時朱洗已被羅宗洛說動,決定接受邀請。當時臺大理學院長為沈璇④。朱洗決定應聘后,曾致函沈璇,沈回信道:

朱洗先生,手書讀悉。無論公私,你來臺大,我都歡迎。……你最好先來看看——臺灣值得一看——看過后決定踐約與否?你如同意,當請陸校長電匯旅費。……如你來臺大,最好兼任生物系(按,應為動物系)主任……⑤

據臺大動物系退休技士陳進呈口述歷史,1946年8月朱洗到臺灣①。剛好趕上三十五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始。陳進呈又回憶道,朱洗寒暑假循例都會回到上海料理北平研究院生理研究所所務。因此,朱洗第一次返滬可能是1947年元月間。

1947年2月間,臺灣爆發二二八事件,使得朱洗不能適時返臺。延至同年四、五月間,臺灣才逐漸恢復平靜,京滬一帶又發生“520”學潮,弄得“遍地烽火,遍地混亂”②,學校已非凈土,朱洗似無意返回臺大任教。

臺大校長陸志鴻催請朱洗返臺,朱洗可能以研究工作忙碌,和厭惡學潮婉拒。1947年6月12日,陸志鴻回函朱洗:

玉文先生道鑒:展誦

大示,敬悉一切。吾兄研究多忙,至深欽仰。內地學潮幸未波及臺灣,然事前亦曾防范。動物系務,久待兄駕返此整理,務祈吾兄研究事務告一段落后,早日返臺是幸。弟擬下周赴申,當專程拜訪聆教,并盼能隨兄同返臺北。達夫兄不久亦擬赴申一行,先此敬頌

道安

弟 陸志鴻拜啟

六月十二日

陸校長的這封信,及到上海后的專程拜訪,并未促使朱洗立即返臺。直到這年十二月三日他在中華學藝社三十周年社慶“京滬杭區”紀念會下午舉行的大會上發表論文“蛙卵體外成熟的新研究”[4],之后才回到臺大動物系。朱洗在《維他命與人類之健康》一書“卷頭語”中,敘說其“重游臺島”緣由,從中可以看出他于十二月返臺,寒假期間并未返滬(詳第三節第四小節)。

朱洗出任臺大動物系系主任期間,其本職仍為北平研究院上海生理所所長,寒暑循例會返回上海料理所務。陳進呈回憶道:“朱洗于民國三十八年元月照例返上海的生理研究所,臨走時說:‘回上海做一些實驗,三月初開學以前趕回臺大……。沒想到他永遠沒有再回來。”[5]從1946年8月,至1949年元月,朱洗實際在臺期間約一年半。

三 朱洗在臺事績

朱洗在臺大動物學系系主任期間并未參加校內各種委員會,只專致于延攬教師,從事教學、研究與著述。其重要事績有四:健全系務與教學、創辦外文期刊Acta Zoologica Taiwanica(《臺灣動物學報》)、科學研究、撰寫“現代生物學叢書”第二集,茲分述如下。

1. 健全系務與教學

羅宗洛接收臺大后,因缺乏本國師資,只好盡量留用優秀日籍教授,在其1945年元月所擬的《接收臺北帝國大學報告書》①中,原計劃留用日籍教授87人,其中理學院10人②。或許因實際需要,留用者不只此數。據1946年9月17日臺大公文,留用98人,其中理學院24人([3],頁21)。

陳進呈在其《動物系發展史》一文中說:“民國三十五年動物系除了陳兼善教授之外,可說都是留用之日本教授……后來他們相繼被遣送返日,而羅校長請來擔任動物系主任的就是朱洗。……朱洗主持動物系期間,聘請的教員有鄧火土講師、匡達人女士、蘇君瑩女士、莊紹華及朱光玉等。”[5]

上述聘用名單中的蘇君瑩, 1948年畢業于浙江大學生物系③;朱光玉為朱洗堂弟[5],1947年畢業于廈門大學生物系④,兩人均為助教,后皆赴美深造。朱光玉專攻寄生蟲學,成為世界衛生組織血吸蟲防治顧問⑤。匡達人,1942年畢業于廈門大學生物系,曾任中央大學醫學院助教,應聘為講師[6],1948年春赴美留學([7],頁321)。臺大校史館所存的動物學系早期課表不完整⑥,不知她曾開設過哪一門課程。然她在臺大期間曾在1947年《科學》雜志第29卷第12期第359—362頁發表一篇《中子射線之生理作用》,介紹科學新知。1955年回到上海,在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后改名“上海細胞生物研究所”)工作,直到退休。莊紹華,新加坡華僑,1941年畢業于廈門大學生物系并留校任教,后轉往上海醫學院,1948年獲得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碩士學位,應聘臺大時可能是副教授,于三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曾開授四年級的組織學。朱洗返上海后,由他代理系主任①。唯后亦離開臺灣,前往香港大學及馬來亞大學任教,曾任馬來亞大學生物系系主任。

鄧火土(1911—1978),臺灣省彰化縣田尾鄉人,日本廣島文理科大學生物學科畢業后到北平的日本中學任教。光復后返臺,以講師資格就聘臺大,后升副教授。在已知課表中,他曾擔任三十六學年度動物系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動物學,四年級第一學期的寄生蟲學,三十七學年度二年級的無脊椎動物學。1950年初,任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系主任;同年任水產試驗所所長,迄1977年卸任,對臺灣水產事業之貢獻巨大而深遠②。故朱洗延聘的都是優秀青年,惜后來皆未留在臺大。

至于朱洗本人,臺大校史館所提供的三十六學年度及三十七學年度動物系課表中,三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曾開設四年級的細胞學,第二學期曾開設四年級的動物技術學、實驗胚胎學及指導畢業論文。三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曾開設三年級的細胞學,第二學期課表上的三年級的脊椎動物胚胎學,因1949年元月返滬未歸,實際上并未開課。朱洗是著名實驗胚胎學家,所授課程皆與其研究有關。

2. 創辦外文期刊Acta Zoologica Taiwanica

朱洗主持臺大動物系期間曾創辦外文刊物Acta Zoologica Taiwanica(《臺灣動物學報》),第一卷第一期于1948年7月出版,刊出朱洗的法文論文Etudes Cytologique et Experimentale Sur la Maturation Artificielle Osmotique In Vitro Sur lOeuf dAnoures (Cytolog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In Vitro Osmotic Artificial Maturation on Anuran Egg,蛙卵于體外藉滲透壓使之人工催熟的細胞學與實驗動物學研究)。此文由朱洗一人署名,工作單位以英文署:國立北平研究院生理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系。

此文分為5章,共66頁,附圖版12幅。朱洗于戰時及戰后做過一系列此類研究,此文可能是這類研究的總結。這種以人工方法催熟的蛙卵,是孤雌生殖實驗的好材料。朱洗繼承乃師巴特榮教授衣缽,是巴特榮之后的另一位研究無尾類(蛙和蟾蜍)孤雌生殖的世界級大家。

然而,Acta Zoologica Taiwanica一卷一期出版后,曾長期停刊,直到1988年才復刊(第二期,未設卷),第三期起恢復卷期。2005年6月十五卷一期出版后因動物學系已于2003年與植物學系合并為生命科學系而停刊①。

3. 科學研究

朱洗主持臺大動物系期間,最重要的科研活動就是指導袁柏偉完成畢業論文。袁柏偉(1924—2012),臺中豐原人,日據時赴北平求學,就讀私立中國大學,光復后返臺,轉入臺大動物學系[8]。

羅宗洛代理校長期間,不接受內地學生插班入學。由日返臺之各大學、專校及高校生,由省教育處審核,決定是否接受插班入學([3],頁19—20)。袁柏偉得以轉入臺大動物系就讀,可能比照由日返臺學生。

袁柏偉確切返臺時間待考。鑒于與袁同鄉(臺中縣大甲鎮)、同年、一同就讀中國大學的郭清海于1946年返臺[8],袁可能也在同一年回到臺灣。根據臺大圖書館提供的學生名冊,35學年度第二學期動物系三年級只有袁柏偉一人。朱洗于1946年8月間應聘來臺,此時袁柏偉應已返臺,并受教于朱洗。可惜臺大校史館無三十五學年度課程表,無法推知兩人間的互動與過從。

朱洗于1947年元月返滬,同年12月始歸,返臺時三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已近尾聲,因而這年寒假朱洗并未返滬(詳第四小節)。此時袁已是四年級生,同屆雖然只有他一人,但系上為他開的課卻極為豐富。根據臺大校史館提供的三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課程表,專業科目包括朱洗的細胞學、于景讓的遺傳學、川口四郎的動物生態學、鄧火土的寄生蟲學、平坂恭介的進化論、平坂恭介的生物學史、畢業論文等。課程表中的中、日師資,堪稱一時之選。其中必修的畢業論文欄,“擔任教員”欄空白,可能制表時朱洗滯滬未歸,所以沒有填上。朱洗返臺后,袁柏偉的畢業論文應該隨即啟動。

袁柏偉大四下時(三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系上為他開的課仍極豐富,包括朱洗的動物技術學、于景讓的遺傳學、朱洗的實驗胚胎學、川口四郎的海洋生物學、李惠林的種子植物分類學、及朱洗的畢業論文等。朱洗指導的畢業論文在研究室上課,每周三小時,亦即除了做實驗,每周要和指導教授討論三個小時。朱洗給袁柏偉的題目是:蛙卵所含水份與成熟的關系。

朱洗戰時及戰后做過一系列以改變滲透壓誘發蛙卵成熟的研究。人工催產的未成熟蛙卵,以低張溶液處理,使之吸入水份,就可啟動成熟機制,甚至可以發育。這類實驗并非始自朱洗,但以中國蛙類在中國做這類實驗卻始于朱洗。朱洗在做這類實驗時觸發靈感:蛙卵是否需要增加水份才能成熟?這個前人沒人想到過、只有朱洗在上海做過一些,就成為袁柏偉的畢業論文題目。

袁柏偉以臺灣的長肢赤蛙和黑眶蟾蜍兩個不同科的無尾類為材料,測量卵未成熟前的卵巢含水量、成熟時期腹腔中卵的含水量,以及人工催產環境中成熟前后的卵的含水量,發現成熟時期都需要吸收外界水份,外加水份約占蛙卵重量的10%左右。袁柏偉的論文①,兩年后(1950年)朱洗與他聯名在第一卷第一期《中國科學》發表 [9],論文中說明部分工作乃于臺大動物系完成。在“總論與結論”中說:“對于這種關連,非但前人未曾注意,就是Bataillon教授,他用畢生的精力,討論各類發育的問題,也未曾給我們一點暗示。”可見其重要性。該期《中國科學》只有17篇論文,第二、三、四合期也只有17篇論文,可知朱洗是在內戰時期仍能克服困難、努力研究的少數科學家之一。

1948年4月26日,朱洗在臺大演講,講題《水份和生命斷續的關系》,演講紀錄刊《臺大校刊》第十三期(1948年5月1日出版),說明水份的含量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并引用袁柏偉的研究結果。這次演講的內容,向未受到注意,故列于附錄,以供參考。

袁柏偉在名師指導下,完成一篇高水平的學士論文,于1948年7月畢業。根據臺大圖書館提供數據,他是臺大第二屆畢業生,也是臺大前三屆畢業生中唯一動物系的。因此三十七學年度臺大動物系沒有大四學生。袁柏偉成為朱洗任教臺大期間的唯一的入室弟子。

袁柏偉畢業后,留校擔任助教。四年后,即1952年9月,轉任水產試驗所技士②,從此獻身臺灣的漁業發展,極有成就③。

4. 科普著作——“現代生物學叢書”第二集

朱洗是無政府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重視教育、文化,因而重視科普。抗戰時朱洗在極其艱困的環境下完成“現代生物學叢書”第一集(六冊),可視為無政府主義信仰的實踐。“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將自己的生物學知識與青年學生和科研工作者分享的淑世精神,或許就是朱洗寫作“現代生物學叢書”的理念吧。

朱洗于1947年冬“重游臺島”,至1948年6月,完成“現代生物學叢書”第二集第一冊《維他命與人類之健康》,他在“卷頭語”上寫道:

現代生物學叢書,前后在十年中,印出六本。勝利以后,重返上海,因整理實驗室,工作甚忙,寫作反而停頓了兩年之久。去年冬季,受臺灣大學前校長羅宗洛和現任理學院院長沈義舫二先生敦促,重游臺島。臺北冬季氣候溫和,有肖三春。臺大脫離鬧市,設在郊野,天然環境,利于工作,促人沉思。我即忘了嚴冬無煤無炭的苦惱,集中力量于工作。夜晚恢復寫作老習慣。足足經過七月,才將這第七本的初稿整理完畢,也算償了一種宿愿。

我一向寄居老友吳克剛先生家里,承吳太太張素貞女士,殷勤招待,使我安心工作,而生活無累。所以這部小書的寫成,第一,要感謝羅沈二先生:第二,要感謝張女士!

……

朱洗 三十七年六月底

這篇卷頭語透露了幾個訊息。其一,《維他命與人類之健康》足足經過7個月才完成初稿,而卷頭語作于1948年6月底,可見“去冬”是指1947年12月,這也說明他這年寒假期間并未返滬。其二,他的重回臺大動物系,系羅宗洛和沈璇(義舫)所促成,而非當時的校長陸志鴻。其三,他任教臺大動物系期間住在老友吳克剛家里。吳出身巴黎大學,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中國無政府主義健者之一,當時擔任臺灣省圖書館館長,并兼任臺大教職。

《維他命與人類之健康》1949年7月間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卷頭語仍用民國紀年,并說明是在臺大任教期間寫的。“現代生物學叢書”第二集第二冊《霍爾蒙與人類之生活》,仍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時間是1950年10月。卷頭語文末署“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夜”,沒提到臺灣。然而,我們仍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霍爾蒙與人類之生活》至少有一部份是在臺灣寫的。

大學的第二學期通常于6月中旬以后結束,假設朱洗1948年6月底或7月初返滬,同年9月初到1949年元月留臺期間約有五個月。既然《霍爾蒙與人類之生活》是既定的計劃,這五個月內應會寫一部分。

“現代生物學叢書”第一集六冊和第二集二冊,可說是通俗化的專書,第二集尤其如此。兩集都是根據期刊論文(包括自己的論文)等原始資料寫的,這是第一等手眼,非學識極深極專無以至此。第二集的兩冊皆有索引,方便讀者檢索,開中文科普著作之首例。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似乎還沒有一部中文科普著作達到“現代生物學叢書”的高度和廣度。

五 余論

抗戰勝利后,北平研究院生理研究所與朱洗一手創立的上海世界社生物研究所合并,改稱北平研究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由朱洗任所長。他應臺灣大學代理校長羅宗洛之邀,1946年8月出任臺大動物系系主任,但寒暑假返滬,在生理研究所工作。其中1947年幾乎全年滯留大陸,直到該年12月才返回臺大。1948年,只有暑假期間返滬。1949年元月寒假返滬,由于局勢丕變,此后他未再回臺。從1946年8月至1949年元月,朱洗在臺灣大學工作的時間約一年半。

朱洗待在臺灣的時間雖不長,卻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延聘鄧火土等中國教員,取代留任的日籍教授;創辦外文期刊Acta Zoologica Taiwanica;指導臺大動物系前三屆唯一的畢業生袁柏偉完成一篇出色的論文;完成“現代生物學叢書”第二集第一冊及第二冊的一部份。因文獻不足,且無耆老可詢,本文只能述其大概,不能及于細微。

王幽蘭是1950年后朱洗的主要助手。1980年,她在《工作就是生活——緬懷朱洗老師》紀念文中說:“對于他,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朱洗老師十分珍惜他的時間,認為科學需要全部的生命,八小時工作制,對科學工作者來說,是不適用的。……他每天至少寫五百字,他的大量著作,主要是這樣日積月累寫成的。”[10]因此,朱洗在臺所做的工作,應不限于本文所列四端。

舉例來說,《霍爾蒙與人類之生活》第七章“腦垂體的霍爾蒙”第六節“腦垂腺對于生殖機能的影響”(頁207—208)中,有這樣一段話:“蟾蜍(bufo)的卵巢雖能因接受蛙(Rana)的前葉,而產出卵球來,但其效力究不如本種的好。……筆者用過藥房出賣的前葉針藥(給人用的!)注入臺灣產的一種雌蛙(Rana longicrus)中,亦未有結果。”Rana longicrus即長肢赤蛙。這個實驗,顯然是在臺灣做的。至于除了指導袁柏偉做畢業論文,在臺大期間是否他還做過其他研究,值得進一步求索。

又如陳阜著《朱洗》第153頁談到1948年朱洗與國立編譯館簽訂翻譯比利時胚胎學家布拉舍(A. Bracht)的《脊椎動物發生學》的合約,合約保證人是臺灣省圖書館館長的吳克剛。朱洗在臺大期間究竟翻譯了多少,也值得再予了解。

總之,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有心人能發掘出更多有關朱洗的資料,以完整地彰顯其對中國科學發展之貢獻。

致謝 衷心感謝臺灣大學校史館張安明女士,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孫承晟先生提供重要參考數據。

參考文獻

[1]劉廣定. 日據時期臺灣之化學研究初探[C]. 第五屆科學史研討會論文集. 2000.

[2]張之杰, 劉昭民. 臺灣的科研不是日本人奠定的[J]. 科學月刊. 2001年3月.

[3]李東華, 楊宗霖編校. 羅宗洛校長與臺大相關史料[M]. 臺北: 臺大出版中心. 2007.

[4]中華學藝社社報[N]. 1947年12月.

[5]陳進呈. 動物系發展史[J]. 動物學刊. 1998. (2).

[6]中國當代名人錄[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7]廈大校史數據(2)[M].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1988.

[8]許雪姬. 1937至1947年在北京的臺灣人[J]. 長庚人文社會學報. 2008. 1(1).

[9]朱洗, 袁伯偉. 蛙卵水份的增加和成熟的關系[J]. 中國科學. 1950. 1(1): 165—183.

[10]王幽蘭. 工作就是生活——緬懷朱洗老師[J]. 中國科技史料. 1980. (1): 40—46.

[11]陳阜. 朱洗[M].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12]張之杰. 朱洗與無政府主義——為生物學家朱洗傳記補遺[J]. 科學文化評論. 2008. 5(3): 21—34.

Tchou Sus Career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U Kwang-Ting ZHANG Zhijie

Abstract: Tchou Su (1900—1962) was a famous biologist and popular science writer in modern China. He went to France to enroll in a work-study programme in 1920, and received the “Doctorat dEtat” degree in 1931. He returned to China in 1932 to take up research and writing as his lifetime work. In November 1945, after the surrender of Japan to Alli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was established. He was the founding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Zoology since August of 1946. He left for Shanghai during the semester break in January 1949, and was not back to Taipei ever since. During his stay at NTU, Dr. Tchou had many achievements, 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journal Acta Zoologica Taiwanica, completing the book “Vitamins and Human Health” and instructing Yuan Bowei, the first undergraduate student of the Department of Zoology, to complete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reasing water contents and maturation of frog eggs for the BS thesis. Unfortunately, these achievements have rarely been mentioned by researcher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This paper was written to supplement the deficiency.

Keywords: Tchou Su, Department of Zoology of Taiwan University, Acta Zoologica Taiwanica, Vitamins and Human Health, the study on frog eggs

附錄 朱洗教授講“水分和生命斷續的關系”①

“生命如火”,很有相似,但亦不盡然!因為火的反應結果,是a+b=C,而生命的結果是:a+b=A+排泄物。

在優良的環境中,后一種程序,可以保持長久;故其子孫可以繁衍到無限——可以到無隙地可容為止!

其實:每當生命發展到了困難境地,無可再發展的時候,只有兩條路可走:或者,不食不動,休眠避難;或者,死亡。

在休眠的時候,不論是卵,胎體,種子,胞子,或成體,他們身體里的水分總是減少到相當程度,成為半干枯狀態。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我們固然不能說,失水是休眠的惟一原因;但至少,這是若干最大原因之一。因為水分為生命活動的泉源:養料隨水進入生物體,廢物隨水脫離生物體。此外,細胞中,還有許多的分解和合作的化變,需要水的幫助,才能有成。

生物里的水分約可分為數類:有的水,留在生物分子的結構中,不能移動,除去這水,即有生命的危險,有的水積貯于原形質中(如水泡之類),比較可以移動,可以增減,無關生死存亡。最后,還有些水分留在細胞,或組織的間隙中,常隨生命活動的狀態而增減。總之:前一分水有關生命本身的續;后二分水有關生命的活動。

不論是動物,植物,或我們人類的本身,遇到不良環境(或疾病),身體水分消減到相當程度的時候,生命的活動,即漸減低。水分若一再繼續喪失,生命就會被迫停頓,或甚至干枯而死亡。

這最低限度的水分當因生物種類之不同而變,但在同一時代的同種生物上,則有一定。

反過來,又有許多觀察和實驗得到的事實,告訴我們,無論器官或組織,或細胞,凡是生命力最強的,則其原形中含水的分量必較不活動或少活動的為多。

就人類說:三月的胎體,含水百分之九十六左右。這是生長最盛,含水最多的時代。后來水漸減少,待到成人,只有百分之八十左右。倘拿組織來例子,我們又知道血液和肝臟含水最多,而其活動亦極旺盛;骨骼與脂肪,缺乏活動力,則其含水不及前者五分之一,或更少!

老人含水量不及青年;青年不及少年;少年不及嬰孩或胎體。因此,我們就很明顯地可以斷定:年齡愈前進,水分愈減少。其他生物亦多大致如此。

今再以蛙類為例。蛙的卵巢中,未成熟的卵球含水百分之五十左右。待到成熟期分裂開始時,水即漸漸增進;到完全成熟,可以接受精蟲時,水分大概在百分之六十五到百分之七十。(據本校動物系,本期卒業生,袁柏偉君的研究結果)。受精之后,在發育的過程中,水分增進益速,而其細胞的分裂亦極迅速。有人計算過,蛙卵在受精前,每個重量為千分之二克。二十天以后增至千分之二十克。在這時期,蝌蚪尚未進食,他的干物質有略略減少。沒有增加的機會;這時所增加的,完全是水分,較發育開始時,約增十倍!此為含水最富的時期,亦為細胞分裂,組織分化,建造各類器官最迅速的時期。進食之后,干物與水分都增進,但水的增進較前為慢,因此,身體含水的百分之比,亦一天不如一天了。到了水棲生活行將結束,開始變態的時候,蝌蚪的身體含水的分量益加減少,體干堅實,骨骼增強,離水上岸,改變過去生活的方式。此后形體既經固定,不論是內部的細胞,不論是整身體的活動性漸減低。含水分量,由少年到成年,到老年,逐步減少,身體逐漸干枯下去。這又是水分與生命活動的關系之另一證明。

俄國大胚胎學家和病理學家Metchnikoff深信生物的衰老與死亡是內中毒的關系。我們觀考了許多的事實之后,似乎很有理由相信內中毒的的現象與水分的消失,有很大的關系。因水分減少之后,細胞或整個生活身體中的食物和廢物的進出,發生慢性的阻礙。久而久之,細胞內部,或組織之間,便堆積著許多老廢物,無法外排,阻礙生理的活動,加重內中毒的程度:營養因而日漸衰弱,排泄因而日漸不良,一言以蔽之,整個的新陳代謝作用發生慢性的障礙。這便是衰老的表現。

要想研究這一問題,最好是拿卵來做材料,因為他容易觀察,容易實驗。我們就拿蛙卵作例子;其他動物的卵,大致亦相同。

卵在出發的時代,雖與其體軀上的細胞顯有區別,但其真正的特點,還是在他必須要經過長期生長,必得要積蓄多量物質。一個身材足夠,面臨成熟,接近受精,行將開始發育,建造子體,延續新世代的蛙卵形如圓球。在表面看來,這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細胞:面積(與體質相比較!)減少到極度,生理機能,新陳代謝作用——亦減縮到極點!本身完全消失了活動的能力,呼吸幾近于無,內部充塞著多量的碳酸氣(占全氣體50%),以及多種老廢的蛋白狀物質(如globulin等),碳水化物,鹽類和毒素。這明明是一個處在半麻醉,半中毒的細胞,只憑本身的力量,無法脫離出此種生理的壓迫,無法渡過中毒的危機。但在另一方面,我們又斷斷不能忘記他是傳種接代的唯一的基礎,沒有卵,就不能有后代!卵中包含一份足夠的干糧,使胎兒在發育初期,就地取用;卵中還包含許多有生發性的物質:有屬于基本原形質,(有遺傳性的)有屬于多種酵素,霍爾蒙,維他命,機構素(organise)及營養球等。倘使得有適當的機會,他們便能按著慣常的次序,發動細胞的分裂,分化和建造完整的子體。總之,卵好比是一座最完善的傳種的庫藏。內中應有盡有,什么物質都己貯備就緒,等著使用,可是卵本身無法使用!時間過久,庫存的物質會因毀壞,以致失其作用,卵就因此而趨死亡。這生命的種子就此夭殤了。

我們研究卵之所以滿藏寶物,而無法使用,無法分裂,無法開發育的大門之最大障礙,不外是以下幾種原因:(一)卵的面積太小,卵膜的滲透程度不夠。(二)卵中積貯過分的物質——造胎的物質和毒質,不能向外排出,以致有半中毒狀態。(三)卵內的物質含水不夠,以致必含于水中,才能出入的物質無法移動,以致營養與排泄兩受阻礙,以致生理機能全成停頓。這是生理的危機!這是臨死的難關!

如何解救這種危機?如何促進他的滲透作用?如何恢復其呼吸和排泄的機能?

綜合最近五十年來,各方學者所做的關于人工單性生殖和受精分析的結果,我們可以作如下的結論:或用物理的,(如電,熱,滲透壓,干燥等),或用化學的(如各種酸類,鹽類,毒素,酒精等)或用機械的(如針刺,摩察等),或用生物的(如血清,血球,同種的精蟲,或異種的精蟲等),先將卵的邊緣稍加破壞,使其滲透能力增進,使水分得以增加,使氣體與液體的交換得以暢通。一言之蔽之,使他恢復固有的新陳代謝作用,卵便就此得救(至少暫時!),生命即能轉危為安——由沉重的麻醉狀態,進至活躍的興發時期。

證諸事實,的確如此。凡是經過人為的刺激,或天然的刺激(精蟲)以后,卵的呼吸量立時增得很快,碳酸氣的排泄較前大為增進,此后卵即由嫌氧生物,進至需氧生物。他內部的排泄物得能大量向拋出,常在卵外組成受精膜,明白能見。至于水分的增加,更是無可置疑的事實。

近年來,我們個人還發現到一些新事實,更能幫助我們了解內中毒與水分的關系。這便是人為的成熟實驗。

我們已經證明,卵在自然生產的時候,或在用腦垂體上的鼻涕腺(Pituitary gland;按:鼻涕腺為朱氏個人譯法,一般譯為腦下腺)注射所得的人工生產的實驗中,都已測知水分的增進是卵進入成熟之門的先決條件。鼻涕腺中的霍爾蒙固有刺激產卵的效能,但他何以能使卵脫離故居,進入成熟時期,仍為未解之大謎!因為這一內分泌物只能間接生效(要使卵巢與神經系和循環器相連!)倘取卵巢之一部,直接與此內分泌物相接觸,則全效果之可言。(Samartinoan:1 Rugh, 1945)

我們曾想法根本不用這復雜的腺體,只以蒸瑠水的低壓(hypotonic)的力量,在玻璃器中,直接刺激脫離母離的蛙類或蟾蜍類的卵巢(在上海的氣候,十月以后即可做實驗!)使其吸收1/4到1/3的水分(指整個卵體言!)然后以高壓的環境(用千分之十二到千分之十六的食鹽水)將已吸收之水分吸出回來,此后卵即能在生理實驗水中,表現成熟的現象。但是這樣的人為的成熟,并不如自然的完滿,因為這里的成熟期分裂圖形都停頓在第一次的中期,如昆蟲類上所見者。若要使他達到正的程度,須以同樣的方法(惟蒸水中的時間稍減少一點!)重復一次,即能成功。同樣的方法,若在同一組卵上,重復三次,或四次,卵即能在卵巢中(卵巢在玻璃器中!)經過成熟期的分裂之后,開始單性發育。一直到目前,我雖然還沒有得到這類類單性發育的蝌蚪,但初步發育的胚體,已經見到不少。(詳見“學藝”十七卷,十,十一,十二號各文)

有了這一類實驗事實之后,我們便可以如此結論,而且只能如此結論:吸收水分是成熟和發育的先決條之一。水分之所以有此效力,不但因為他能洗滌卵中之毒素,使其排出體外,而且還能引入生命的必須品,增進其新陳代謝作用,使其所貯積的物質與能力得用于建造未來的子體。

上面的理論與事實還能應用到別的成長的生物,應用到我們人類的本身。

我們前已說過,人愈老,而含水亦愈少:養料難得吸收到,毒物難得外排。這是致命的打擊,這是生理的衰老,最后必致臨到無可救藥的死亡。

將來倘能想法利用某類的刺激,(或物理的,或化學的,或機械的,或生物的)增進細胞的滲透能力,增進水分吸收與移動,即使不會如同璃器中所培養的少量組織,或細胞那樣長保少年,不老不死,至少,亦有增加壽命的希望。(三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毛片基地| 久久毛片基地| 亚洲天堂日本|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香蕉网久久|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五月婷婷丁香色| 欧美激情伊人|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亚洲丝袜第一页| 亚洲国产系列| 国产毛片基地|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黄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一级爆乳无码av| 色噜噜综合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亚洲综合专区|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911亚洲精品| 成人韩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91亚洲精品第一|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欧美69视频在线| 亚洲不卡网| 黄色福利在线| 欧美精品1区2区|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www亚洲精品| 亚洲综合18p|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欧美一区福利|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色视频|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日韩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理论片| 国产亚洲精品yxsp| 国产综合欧美| 一级福利视频|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色综网|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欧美国产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亚洲国产清纯|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清纯|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亚洲综合18p| 欧美日韩成人| 欧美色视频网站|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www.91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