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宗欣
本文敘述現實主義油畫在新中國各個不同時期的發展,在建國初期、文革時期、文革后過渡期、美術新潮時期、改革開放新時期等不同時期體現出來的現實主義精神和這種精神在各個時斯代表作品中的體現,和這種現實主義精神的油畫在未來的走向。本文研究目標重點在于現實主義油畫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不同時期體現出來的現實主義精神和這種精神在各個時期作品中的地位。
一、 建國初期現實主義油畫的特點(1949~1956年)
一、建國時期的美術環境
毛澤東在1950年代前期提出了“在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在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的方針。從此藝術家們大多調整了自己原先的繪畫風格和手法,逐漸向通俗的寫實主義風格靠近,人體、風景和靜物在年之后基本消失,繼而出現的是黨的領袖和英雄人物形象。“`油畫民族化'也成為這個時候經常使用的詞匯,表面上看,我們似乎擺脫了西方藝術家們的影響,并且產生出自己的東西,但這樣的結果卻使藝術家們忽視了西方油畫的歷史淵源,這就是1949年后中國油畫的特殊狀態。”
二、油畫代表作品
董希文一的《開國大典》圖是新中國油畫的經典之作,它以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主義精神展現了一個莊嚴的歷史時刻。作者在運用現實主義手法和油畫民族化的傾向上獲得了成功。
二、文革時期現實主義油畫出現的困境(1966-1976)
一、 文革時期的美術環境
文革時期的中國油畫是自1966年到1976年結束的。中國進入了建國后最動蕩的歷史時期。年爆發了毛澤東親自領導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建國十七年來的文藝事業雖然歷經坎坷,但也成就斐然,然而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這些成就幾乎被史無前例的政治風暴摧毀得片甲不留。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非常運動爆發,這場運動給中國人民造成了重大災難。舉月,北京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四五運動,10月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文化大國上下,紅寶書,口號和狂熱的青年構成一片紅色的海洋。1976年革命從此結束。文化大革命爆發,主題性,政治性的現實主義油畫被推向極端,一切藝術只為政治服務,寫實主義在這一歷史時期成為“紅光亮”和“高大全”的代名詞,成為油畫造型的唯一準則。
二、出現的油畫作品
劉春華一的《毛主席去安源》圖是文革油畫的典型,創造了中國油畫的“神話”,被印刷或制成印刷品后,發行數量近億。這副畫從一開始就有著明顯的政治動機。這幅畫的作者采用了對稱,均衡的構圖,毛主席的形象安排在突出的地位。文化大革命中的創作是政治宣傳畫的視覺基調,表現毛澤東的油畫一宣傳畫都采用“紅、光、亮”的色彩效果。即紅色成為畫面的基調。紅色是革命的象征,人物臉色也以紅為主,一時間篡改歷史的畫作,千人一面的“紅光亮”畫作,粉飾生活的畫作,矯情的畫作,充斥于畫壇,在以毛澤東為主題的油畫創作上,由于“文革”的政治需要,所有的作品偏離了常規而進入了“高大全”“紅光亮”的虛假中,不少作品可以納入“偽現實主義”的范疇。
三、文革過渡時期現實主義油畫的發展(1977——1984)
1976年10月到1978年底這兩年間,中國美術從整體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到新時期開始的一個過渡期。
1979年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陳丹青到西藏去了半年,在那兒創作了六幅畫,回北京后又畫了一幅,然后命名為《西藏組畫》。出現了“鄉村美術”作品確實是對現實的直觀反映,但在這現實中卻有著震憾人心的力量,因為它向我們展示了從來不可能在藝術上表現的真實。藝術家對高原上純樸,自然的人性的謳歌和贊美,少數民族那種粗獷和過去“不入畫”的形象沖擊著統治畫壇的工農兵形象。
四、85新潮時期的現實主義油畫(1985——1989)
一、“85”思潮中的美術環境
1985年,中國美術界發生了美術新潮運動,這是繼“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在中國出現的又一次聲勢浩大的文化運動,它是在西方現代主義哲學和藝術的影響和沖擊下出現的。美術新潮運動作為年代的藝術革命的象征,意義超過了藝術范圍而指向整個年代的文化和精神。鄉土寫實之后出現了模仿法國新古典主義繪畫的風格。如果說鄉土寫實在中國的出現是與當時的時政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系,那么新古典主義油畫嚴謹精湛的技術之后對年代中國油畫的修正,也是在西方現代藝術的沖擊技術之下,一些持有歐州傳統油畫信仰油畫的藝術家的自覺反應。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老一代畫家靳尚誼。1983年展出的《塔吉克新娘》圖,標志著這一風格的發韌,這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從人物的擺設,光線的方向和服飾的紋理,都做了精心的畫前處理。在力求更完美的深入地塑造形象與空間的過程中,他不滿足于蘇派繪畫傳統,進而采用細膩柔和的筆法和灰褐色調,顯得比蘇派傳統更為凝重和含蓄。
五、改革開放新時期現實主義油畫(1900——)
20世紀90年代初曾一時風靡國外的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等都不能屬于現實主義的藝術范疇,而年代后期至今持續在藝術拍賣市場上走高走紅的某些具象寫實油畫,也難以算得上真正的現實主義藝術。誠然,這類作品技法精湛、造型嚴謹、色彩和諧,寫實逼真幾乎到了極致,但脫離現實生活,缺乏真情實感是其致命的缺陷。進入二十一世紀,在國內,上海雙年展、廣州三年展等官方方式或準官方的“當代藝術”展在媒體上大造聲勢,歷來都是自上而下,上行下效的中國社會,便出現了`當代藝術”向民間擴散的現象.
結論
中國的油畫經過了“西畫東漸”下西方傳教士的傳播和建國前先驅者們的引進與開拓、學習與借鑒、繼承與創造,經過了戰火的洗禮走到了新中國,逐漸從幼稚到成熟,從單一到多樣,取得了全面的發展。文革時期的政治上“左”的傾向越來越影響到油畫藝術的正常發展。在文革后的過渡期,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的“現實主義”概念受到普遍的疏離。85'思潮時期中國油畫受到了西方哲學和現代主義的影響和沖擊,在觀察現實和表現現實的過程中,藝術家對現實主義藝術精神的追求帶有明顯的哲學傾向。90年代以來出現了鄉土寫實、表現寫實、抒情寫實、古典寫實、超級寫實、心理寫實及新生代的新寫實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