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承、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工作中,認定非遺的標準是由父子(家庭)、或師徒、或學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
摘要:文化是時間性質的,也是空間性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就是以文化的空間性質為主要研究和表述對象的一個新興的重要概念。從文化人類學的一般概念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研究,是文化人類學的一個新的重要的應用性質的研究學科,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的研究更是一個全新的有待開拓和發現的領域。我們在以往的應用和研究中,有許多想象性質的研究和理解,它既打開了我們的視野,也激起了我們的智性。今天我們研究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就是要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一些實際工作,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非遺 資源狀況分析 資源價值研究
一、資源狀況分析
盱眙,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淀豐厚。盱眙,文化燦爛,非物質文化遺產千姿百態。盱眙是江蘇省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區之一。1954年,中國科學院在鮑集鎮下草灣引河東岸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化石,將江蘇的人類歷史上溯到四、五萬年之前。盱眙是江蘇省古文化遺址較多的縣之一。全縣發現的古文化遺址有60多處。位于維橋鄉南約5公里處的范家崗,系新石器時代遺址,從出土陶器鼎足看,與大汶口文化相似。位于桂五鎮西北約1公里的大墩頭,文化層厚3米,地表有鼎足鬲足堆紋陶片、繩文陶片及紅燒土等,還發現長條形石斧,系新石器時代和周代遺址。新中國成立后,盱眙陸續出土一批重要文物。金、銅器有:西周銅鼎,春秋吳國銅匜,戰國圓壺,秦始皇詔銅權,漢代博山爐、神獸鏡和銅燈等;木漆器有:西漢木刻星象圖,漢代漆器等;陶、瓷、玉等器有:西漢茶黃釉雙耳鋪首瓿,西晉墓磚,唐代越窯青瓷海棠杯,宋代影青高足杯,元代磁州窯人物山水罐等。其中,1974年8月出土于東陽故城的西漢木刻星象圖,據南京博物院考證,該圖與漢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一顆彗星記錄大致吻合,從而斷定其為彗星運行圖。世人公認公元66年的耶魯撒冷彗星圖為世界最早,而盱眙東陽故城出土的星象圖比它還早110年。西漢木刻星象圖被定名為“盱眙星象圖”,屬國家一級文物。1982年2月10日出土于穆店鄉南窯的錯金銀重絡銅壺(稱為“陳璋圓壺”),銘文標明它的序數是第25個,其銘文和美國賓州大學博物館收藏的陳璋方壺僅有一字之差。
2006年國務院公布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以來公布了4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自項目認定和傳承人評定工作開展以來,盱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和傳承工作持續有效進行,發掘了一大批被隱沒于民間的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已成為非遺法規定的傳承人的首要義務。
按照國務院的統一要求,2006年以來,盱眙組織普查發掘整理了一批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初步摸清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與分布狀況。全縣共搜集非遺線索2590條,其中價值較高項目269個,調查項目涵蓋16個門類53個種類,其中民間文學147個,傳統音樂4個,傳統舞蹈5個,傳統戲劇3個,曲藝1個,雜技2個,傳統美術3個,傳統技藝8個,消費習俗15個,人生禮儀16個,歲時節令8個,民間信仰7個,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9個,傳統醫藥6個。由此可見,盱眙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美術、鄉風民俗等資源比較豐富。從項目分布的差異性來看,人生禮儀、歲時節令、民間信仰等門類的項目大同小異,而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曲藝等門類在各地的差異性較大,不少項目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并帶有鮮明的個性和地域特色。從數量上看,民間文學、鄉風民俗、消費習俗占了大多數,有的門類雖然數量不多,但其項目的價值很高,特色鮮明,在省市范圍內有著重要的影響。近幾年,非遺保護工作者對全縣瀕危項目、高價值項目、特色明顯項目、老藝人年事已高項目、高潛力項目以及影響廣泛項目等優先進行深度調查,運用錄音、錄像和拍照等進行采集,及時搶救出本地區具有代表性或重大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加以重點保護。如民間文學《水漫泗州傳說》、傳統舞蹈《花船》、《龍舞》、傳統戲劇《泗州調》、傳統音樂《鑼鼓棚》、《洪山腔》、《水上婚禮》、《祭祀樂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了重點發掘整理,列入盱眙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盱眙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普查、登記、建檔等項基礎性工作扎實推進。縣文化部門組織專門人員,在全縣范圍內扎實開展了涉及各鄉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普查工作,經過多次普查和資料整理,初步完成了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文字、圖片、錄像、分布圖等大量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并組織編纂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盱眙縣資料匯編》上下卷、《盱眙文物古跡通覽》、《盱眙館藏文物精品》等專集。鼓勵和支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二代傳承人申報相關研究課題,有助于傳承人在一生實踐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提升綜合研究水平,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得到全方位的保護和可持續性的傳承。
二、資源價值研究
民間文學:盱眙,古跡眾多,人文積淀深厚。其間,有四五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下草灣文化”;有兩千多年的建縣歷史,長期是都、郡、州、軍、縣的治所,同時還是江淮流域經久不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及交通、水利樞紐中心。因此,衍生了許多著名的民間音樂,流傳著許多古老的神話傳說和有趣故事,主要有:傳說、故事、神話、笑話、諺語等,其中尤以傳說、故事居多。
一是以杰出人物為內容的傳說和故事。如朱元璋的傳說,戚天官的傳說,徐偃王的傳說,管鮑分金亭的傳說,泗州大圣的傳說,陳嬰的傳說,蘇軾、米芾的傳說,陳毅、羅炳輝、李桂五的傳說等。
二是以地名掌故為內容的傳說和故事。包括建筑、街巷、寺廟、橋梁、湖泊、集鎮、村莊等。如盱眙的來歷,黃花塘的傳說,明祖陵的傳說,水漫泗州的傳說,禹王河與九里荒的傳說,萬塘的傳說,四十里橋的傳說。還有史事、民俗、動植物、土特產等方面的傳說,如磨盤山與摩旗山的傳說,七品縣令為何稱芝麻官,紫竹林為什么沒有紫竹,野馬追、澤蘭的傳說等。
烹調藝術:盱眙的烹飪技藝,不僅承載了歷史文化信息,而且淮揚菜中有許多菜肴出自盱眙并留有歷史典故。盱眙菜源于淮揚菜,但又不同于淮揚菜,它不僅吸納了徽菜的元素,更重要的是歷史上借“明皇故里”之緣,把皇帝宮廷菜肴的技藝也融合其中,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風味。究其特點有五個方面:一是注重選料,二是講究烹調,三是重視營養,四是追求風味,五是體現文化。部分傳統特色菜肴都有歷史文化淵源和傳說典故。
民歌民樂:盱眙位處江淮與淮揚地域交界處,歷史上有著“水陸都會”、“漕運中心”的美譽,鄉野生態文化兼容了江淮文化和淮揚文化之長,加之優美的田園風光,漁農交替的產業模式,為盱眙民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和繁衍空間。
“盱眙民歌”的特點:一是源遠流長。從其部分內容看,不少是敘述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傎,如“四季歌”等。二是品種多樣。在盱眙近千首的民歌民謠中占一半以上是情歌,如“十二月相思”等。其它還有田歌、懺詞、嘞嘞、勞動歌、行業歌、儀式歌、叫賣歌、嗩吶散曲、漁歌漁謠、兒歌童謠等。三是獨具特色。在廣闊的農村,農民耕田耙地,打起“嘞嘞”是出口成章,歌曲旋律豪放、清脆悠揚。在勞動中不僅抒發了情感,似乎連為之出力的耕牛也能聽懂他們的音樂語言。栽秧(特別是“了秧”)時男女農民利用秧歌對唱,其旋律多半是歷史的,但填詞許多是即景生情,信手拈來,即興而作的。四是內涵豐實。民歌藝人經過數代相傳,逐步使歌詞的內容豐富,通俗易記,語言幽默,大眾口味,藝術形象化,生活韻味濃。五是活態傳承。好多地方鄉土民歌幾乎滅跡,而盱眙民歌民謠都有其特殊的生命力,一直傳承至今。
傳統舞蹈:盱眙地區最具普遍性的傳統舞蹈有花船、龍燈,驢燈、舞獅、花籃擔等形式,這些傳統舞蹈幾乎覆蓋了盱眙每個鄉鎮村莊,最受廣大群眾喜愛和追崇,也是目前傳承最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還有一些傳統項目既能體現盱眙地方特色,又具有代表性,如花鼓傘、團團會、盱城漁鼓等。這些項目產生于盱眙水泊地區,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體現了當地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因而藝術價值很高。
戲劇曲藝:盱眙歷史上地處交通要道,各種文化在這里交相融合,曾出現過各類劇種的戲劇表演團體,如淮劇、京劇、越劇、淮海戲、黃梅戲、泗州戲等。在廣泛融合的基礎上,盱眙又形成了自己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如流傳于盱眙西部地區的淮洪調、泗州調。這些原汁原味的藝術精華,為其他藝術種類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營養。
手工技藝:盱眙的傳統技藝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特色,西部是水網地區,因而形成的傳統技藝往往與地方特色產品有關,如利用蘆葦編織蓆簍、蓆籃等各種藝術產品;西南地區是山區,因而傳統技藝多與山石樹木有關,如金銀首飾制作、制秤等;東部是平原地區,生產以稻麥為主,傳統技藝大多與生產生活有關,如編巴斗、泥土甕,用于裝盛糧食雜品。當然,這些帶有鮮明區域特色的傳統技藝,隨著社會進步,有些正在逐漸式微,甚至消亡。
鄉風民俗:盱眙人文薈萃,積淀了豐富的鄉風禮俗,從生老病死到婚喪嫁娶,從春耕夏種到秋收冬藏,從衣食住行到禮尚往來,無所不包,無所不及。其中典型的如王店鄉一帶的沖喜、仇集一帶的鬧房、馬壩一帶的做壽、盱城鎮周圍地區的各種禁忌、觀音寺一帶的叫魂、鮑集鎮一帶的移尿窩等。還有各地在立春、清明、端午、冬至等節令中的風俗習慣,無不體現出盱眙豐厚的人文歷史。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仍在繁衍傳承,并形成地方特色。
土醫土藥:盱眙的傳統醫藥也獨具特色,一些現代醫藥治療困難的疑難雜癥,通過傳統醫藥的特殊醫治,立竿見影,手到病除。如觀音寺鎮的火罐針灸、仇集鎮的骨折救治、鐵佛鎮的畫炸腮(腮腺炎)等,手段簡明,手法奇妙,堪稱絕技。
面塑藝術:面塑作為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其制作工具和使用材質簡單,分布廣,種類多,內涵豐富,情趣高雅。渾厚夸張的造型表現出頑強的藝術生命力,千百年來在盱眙大地綻放出耀眼的光芒,成為百姓生活、信仰、文化的載體。
三、挖掘弘揚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事關民族文化的發展與振興,事關國家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戰略的實施,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其次,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弘揚傳承民族大文化的客觀需要。再次,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見證發展時代新文化的題中之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了進一步的闡釋,給出了明確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很明顯,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它與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包括民間文學、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光輝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中華文明與中華文化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從未間斷的傳承,數千年的歷史除了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人文景觀等物質遺產外,更積累了數不勝數的、帶有鄉土氣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所蘊含的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簡介:張慧,江蘇邳州人,1986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本科學歷。2009年8月至2014年3月,在盱眙縣第一中學任教師、團委副書記,主抓學校宣傳工作;2014年4月至今,在盱眙縣文廣新局辦公室工作,曾獲淮安市首屆青年志愿者,盱眙縣“最美女性”、縣“五一巾幗標兵”、“建功標兵”等榮譽稱號。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縣文廣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