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懿軒
摘 要:在大提琴的教學與演奏中,左手的演奏方法和技術頗為重要。本文對大提琴演奏中左手的手型、觸弦、串把、揉弦等演奏方法問題以及容易出現的錯誤做了仔細的分析、闡述和講解,對大提琴學生和職業演奏者都具參考價值。
關鍵詞:大提琴 手型 運指 指距 換把 揉弦 音準 抬下指
一、左手的基本姿勢與運指方法。
1.左手的基本姿勢。
左手的力量與右手大致相同,都是用胳膊來支撐,手指是“掛”在弦上的,像衣服掛在衣架上一樣,手型為字母“C”型,要保持指距。手指與琴弦應是垂直的,拇指彎曲與二指對齊。很多人拉琴手指是向上傾斜的,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這樣很容易造成音不準的情況,特別是演奏雙音的時候,無法控制音準,所以我們說手型在某種意義上講是決定音準質量的。
2.左手的運指方法。
大提琴與鋼琴的運指方法類似,手指應放松,手在弦上起一個支撐的作用,如果拇指與其它四個手指過于用力的話,肌肉很快就會疲勞,所以我們必須要掌握好力量的轉移。
二、換把。
演奏任何弓弦類樂器,左手手臂沿指板上下移動多半是靠手指在弦上滑行的(有些特殊換把例外)。這種滑行要保證與樂器有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能使演奏者便于掌握指板上的距離,而掌握指板上的距離是訓練相應技巧的基礎。具體方法如下:
1. 低把位換把的方法要掌握以下四點:
(1)手指關節必須穩定。
(2)肘必須要靈活。
(3)從手肘到指尖形成一個整體,手腕穩固,同步移動。
(4)保持手與弦幾乎垂直。
2.拇指把位的換把。
(1)把手放在第七把位上,拇指放在琴頸后面。
(2)手做下行換把到琴頸的任何把位上時,始終保持拇指向后伸展。
(3)上行換把用同樣的方法。應該注意的是,在上行到一個更高的音所用的手指時,手指應緊緊靠攏在一起,不演奏的那幾個手指也應靠緊琴弦。
換把是左手技術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左手技術水平的提高,從本質上講,就是提高手指機能的同時讓大腦加以完善、控制的過程。因此可以提高音階和琶音來練習。在練習中應注意以下問題:(1)左手換把緊張,使音與音之間容易出現痕跡,聽起來很不流暢。為了克服這種現象,必須在換把前做一個充分的心理準備來明確動作的距離和位置,使力的傳導自然暢通,從而達到流暢而準確。
(2)在換把和換指中手指力量要統一。人的手指長短粗細不一,所以力量也不同,三、四指力量相對弱一些,所以要多加練習,多做一些抬下指練習是很有幫助的。
三、左手技術對音準的影響。
音準是個永恒的問題,良好的音準除了要具備耳朵對音準的辨別能力外,左手的手型、換指及換把的準確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發音的過程既復雜又簡單,在我們演奏一個音符前是沒有預先聽到它的,而當音符奏出后才被聽覺鑒定,從而不準的音符可以得到糾正。這就需要我們及時地做出糾正和補充的動作。久而久之聽覺對音不準就習慣了。而且這種迅速糾正音準的方法在慢速演奏時是可能的,但是在演奏快速作品的時候是無法做到的。那么就要求演奏者掌握正確的手型及換指換把的方法,使手指能準確地落下,發音過程就變得很簡單了。在這方面我們應加強音階的練習。
四、揉弦。
揉弦是音樂表現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左手技術較難掌握的環節。揉弦有兩個含義:頻率、幅度。
(1)揉弦應是下臂的動作,指尖的肉墊作為支點,上臂是被動的,假如手是放松的,那么各種幅度和速度的揉音都能做出來。我認為揉弦是有節奏的,是上下方向滾動的,可以用不同的節奏去進行練習,比如在練習音階的時候,可以把節拍機調整為每分鐘 60 拍,先是每拍揉三下,然后可以增加到四下、六下。
(2)揉弦的時候手指是互相靠近和彼此支持的,實際上是可以貼在一起的。要注意手的放松和每個手指的揉音都不應有任何差別。
(3)揉弦要形成一種均勻的概念,可以用很慢的速度來訓練這種均勻。它同時也能訓練敏銳的辨別時值的能力。然后是擺動的速度逐漸加快。揉弦的快與慢是與音樂性格和節奏有密切關系的。比如《天鵝》和《夢幻》揉弦就不能過快,而《德沃夏克 b 小調協奏曲》的開頭揉弦就應快一些,而且幅度也應大一些。
(4)在揉弦中換指換把是我們應追求的,當我們演奏一連串的音時,每個音顫指的次數應該是有規律的,不要揉一個音就停下來,然后再做一次揉弦的動作,這樣就會使音樂停滯、不流暢。
有些作品是不需要揉弦的,比如《貝多芬第一奏鳴曲》的柔板中,就有完全不用揉弦的平靜樂句,這是一種很細致的技巧。相反,在強的樂句中應當大量揉弦,當漸弱時,完全不用揉弦是非常有效果的;相反在做漸強處理時,揉弦也要自然地加快,緊張度也逐漸加大,但要注意的是這時擺動的幅度也應該相應地變小了。
(5)揉弦是一種個性很強的東西,它不可能完全通過教學來掌握。演奏者應結合不同的作品,仔細分析、多加思索,來調整左手的揉弦技巧。
五、抬下指。
左手在演奏中抬下指的運用對清晰地表現音樂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演奏一些快速樂段的時候,經常見到有些學生的演奏很不清楚,亂成一團,多半是抬下指的問題。抬下指分為歌唱性和顆粒性兩種。
1. 歌唱性抬下指。
是要求手指彎曲度較小些,抬得也不需要太高,手指肚與琴弦的接觸面要大一些,動作放松自然,下指的力量不需要很大,較適合演奏一些歌唱性的作品。
2. 顆粒性抬下指。
這是我們應該重點研究和練習的。演奏時左手彎曲度較大,手指抬高,落指重量較大,發音清楚,應該注意的是:抬指和落指應同樣快速而有力。可以做一些左手單獨的慢速練習,每個手指的力量要均衡,3 指和 4 指天生比較弱,要多加練習使之均衡。在運指時一定要注意放松,特別是在落指的瞬間應立刻將力量松掉,否則手指很快會疲勞,達不到要求的速度。
大提琴左手的每一個演奏環節都是非常重要的,指導學生要從概念上做細致的分析和研究,并及時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用正確的理論做指導,不斷提高左手的演奏技能,為音樂表現和藝術處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秀云.大提琴技法的演進與訓練[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2]塞繆爾·阿普爾鮑姆,塞達·阿普爾鮑姆.世界著名弦樂藝術家談演奏[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3]紀漢文.大提琴演奏法[M].人民音樂出版社,1958.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